神州乐器网讯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疯狂地爱上了拉二胡,两年前成立了自己的民乐团。昨天,他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兴致勃勃地说:“我要当重庆的‘赵本山’,把我们民族音乐,特别是巴渝特色的民乐推向全国,打造成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他,便是我市首个民间投资的民族乐团——重庆巴人乐团团长童正夫。
“我练琴,兄弟在背后赶蚊子”
“我五六岁大时就特别喜欢听表哥和叔伯拉二胡,只要琴弦一响,我就赶紧搬个凳子安安静静坐到他们身边,听他们拉琴,怎么听也听不够!”现在58岁的童正夫谈起自己的音乐启蒙,记忆犹新。
他说,刚刚恢复高考时,川音在四川美院设了考点,他去报了名,但人家要考文化课程,他只有灰溜溜地走了。由于实在太喜欢二胡,就自己买了七八本相关教材,揣摩学习。
“记得那时候在工地上当石匠,白天累得筋疲力尽,晚上我还是要抽空练二胡。夏天,我一边练琴,兄弟就在后面扇蒲扇给我赶蚊子,但还是经常被蚊子咬得疙瘩满背。有时候,捏琴弦的手指起了泡,第二天打石头的时候就钻心地痛。那时候,工友们都笑我‘吃饱了没事干’,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
对民乐的执著和对音乐超强的感悟力让童正夫慢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变得小有名气,自己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巴渝春》还获得了首届重庆市职工艺术节创作特等奖、演出一等奖。
巴人乐团两年搬家6次
2009年,当初一贫如洗的小石匠几经辗转,由一个打工仔变成了一家微型加工企业的老板。童正夫拿出10来万元,差不多是他当年利润的30%组建了“巴人乐团”。
然而,乐团刚开始的运作并不那么顺利。
童正夫说,最初乐团规模小,没有什么影响力,活动大多是自娱自乐,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后来租用的场地被人家收回,称他们整天叮叮当当,声响太大。两年来,乐团共搬了6次家。
“乐团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离开,大家都被团长执著的精神和对民乐的痴迷所感动。”西南唢呐王罗庆忠说。
一次偶然的下乡演出,让童正夫发现了商机。
他说,“我们发现很多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对我们的演出很欢迎,因为专业院团不可能隔三差五就下乡演出,混迹于各地的‘草台班子’也就是所谓的‘串串香’,因为演出质量不高,也不太受欢迎。于是我们邀请了不少国内和市内知名的民乐演奏家加盟,提高演出质量,演奏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曲目,反响很好,乐团的知名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赵本山能做到的,我也想试一试”
“只要精品大众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谈起未来的发展,童正夫信心十足。
“为啥子现在的小年轻人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不感兴趣?为啥子人家赵本山能把‘二人转’红遍全国?就是要拉近与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距离。”他说,“民乐要赢得市场、要让大众接受,就必须从简从俗,变得好学、好听、好唱。”
“等我有钱了,我就买辆车,把我们民乐团装上,走到哪,演到哪,走遍我们全中国,让我们巴渝民乐变成响当当的牌子。赵本山能做到的,我也想试一试!”童正夫说。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