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古 琴 > 正文

古琴艺术缘何要“姓”锡?——探寻古琴艺术与无锡的渊源

2012年12月17日    来源:    

  【神州乐器网讯】上个月,无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公示,40多个项目搭上了此次我市大规模集中申遗的"末班车",其中古琴艺术排在第一位。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这是继昆曲之后,中国入选的第二个项目。有着世界非遗身份的古琴艺术,为何直到第三批市级非遗征集时才申报入列?古琴艺术缘何要"姓"锡?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无锡古琴艺术。

  无锡古琴有大师有贡献

  作为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发展到了唐代,古琴艺术形成吴声、蜀声两大流派,而到明清时期,则又先后衍生出川派、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等多种流派,其中以虞山派影响最大。

  在虞山派的代表谱集《松弦馆琴谱》扉页上,写着三个人的名字,著者严天池和编者赵应良的身份可考,他们均是虞山派发源地常熟的知名琴家,但校订者沈汝愚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查无此人”。

  “琴谱校订这个工作,一般都要是在古琴艺术上集大成者才能胜任,这说明沈汝愚的水平非常高。”无锡古琴研究会会长吴炯说,两代研究虞山派的人翻遍了所有的常熟史料,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沈汝愚的资料,“他们一直在常熟找,当然找不到。原来沈汝愚是明代无锡知名的古琴家,在无锡地方史志中就能找到他的信息。”虞山派发源地的古琴家,特意请一个无锡人来校定谱集,可见当时无锡古琴艺术之兴盛。

  无锡本是古琴艺术中“吴声”的重要传承发展地域,对虞山派的产生也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无锡出现了很多造诣极深的古琴家,如宋仕、沈汝愚、沈凤来、杨廷果、计泽绎等。“无锡的古琴艺术,明清以来多种传谱和风格均有流传,呈开放性的特点。”吴炯作为此次古琴艺术申报市非遗的申报人,对无锡古琴艺术这种“有大师无派别”的独特形态持正面观点,“流派并不是古琴艺术‘存活’的唯一形式。流派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无锡是古琴中‘吴声’的代表性区域,对虞山派也作出了贡献,民国时期各流派在无锡均有流传。而且无锡古琴艺术有谱集、有学术、有创作、有传承、有大师,对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有过突出贡献。”

  市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却认为:“早就是世界非遗和国家非遗的古琴艺术,为何在申报无锡市级非遗的道路上却迟迟未启动?原因就在于,非遗申报十分讲究地方特点,流派是最能体现传承的形式,无锡古琴艺术恰恰缺少了这一块内容。”而吴炯认为,无锡古琴的传承脉络并不逊于一些大城市,从明代至今,琴家辈出,多种流派均有传人。尤其是从民国天韵社到今天的无锡古琴研究会为代表的琴人,传承从未中断。吴炯本人还先后师承无锡国乐家祝世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善教,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古琴大师吴文光。以无锡近现代古琴家对古琴艺术所作的贡献和其历史成就,无锡的古琴艺术这次入列第三批市级非遗,应该问题不大。

  古琴艺术“姓”锡有缘由

  古琴史上有一幅知名的画作叫《斫琴图》,其作者是晋代有着“画圣”之誉的无锡人顾恺之。举世公认的“画圣”专门将古琴的制作技艺和流程画下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无锡古琴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无锡的古琴艺术流传发展到了近现代,形成了一个知名度很大的群体———天韵社。产生于明代、有着300多年传统的天韵社,在民国年间成为名噪一时的文人乐团,其中古琴家有吴畹卿、赵鸿雪、沈养卿、蒋汉槎、阚献之、杨荫浏等,他们中不少人还有作品传世。

  天韵社传人中,中国音乐学宗师杨荫浏对古琴的研究和重视、对古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有着全国性影响。杨荫浏师从吴畹卿学习昆曲、三弦、琵琶、古琴,同时他也在天韵社接触到不少擅弹古琴的师友。1959年,阚献之演奏的古琴曲《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平沙落雁》还在无锡电台播放。

  “杨荫浏学贯中西,对古琴的研究和重视,超出了同时代的一般古琴家的眼光,其深度也超出了一般的音乐研究者。”吴炯透露,在杨荫浏的名著《国乐概论》、《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都有关于古琴音乐的大篇幅介绍。此外,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荫浏就对古琴艺术有着深入而敏锐的思考,并着眼于将古琴音乐发扬光大,以新的学术眼光进行研究分析。1947年,他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版《琴谱》一书,将古琴艺术介绍给西方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杨荫浏先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这一时期,他与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等一批古琴界的大师组成了中国古琴艺术走向现代传承的坚实力量。

  “杨先生每次回无锡,和音乐界的朋友们谈话总会提到古琴。他说一定要重视古琴音乐,并用手比划说‘古琴是心板’。”当年的无锡音乐家协会主席宋一民回忆。

  杨荫浏在无锡的弟子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祝世匡。多数无锡人对杨、祝二人的了解仅限于他们“抢救”了瞎子阿炳和《二泉映月》。而事实上,杨荫浏、祝世匡对无锡古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4年夏,年过古稀的祝世匡在恩师杨荫浏去世半年后,联络了吴啸雄、沈达中等几位老琴友,一起倡议成立“无锡市古琴研究会”,却因为30元的注册经费无处着落而中止。这成为老先生心头一直未了的一桩憾事。1992年,20岁的吴炯在徐耀增的引荐下,在一处堆满破旧乐器的阴暗的小屋里拜祝世匡为师学习古琴。祝世匡不仅教授吴炯古琴弹奏技艺,而且还将古琴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移植”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心里。他将筹备创办琴会的材料和他自己的珍贵琴曲录音、古谱及无锡古琴的历史材料交给了弟子吴炯。2006年,无锡古琴研究会正式成立,吴炯终于了却了祝老师的心愿,无锡古琴艺术也有了获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以严肃之态传习古琴艺术

  12月10日,一个有阳光的冬日,记者与吴炯相约在“梧声古琴传习所”会面采访。距离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已经有6个年头,无锡古琴爱好者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也从永丰路搬到了广瑞路新华书店楼上。“这里租金便宜、地方宽敞。”古琴研究会和传习所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是一些装饰、印刷类的小企业,环境实在与“阳春白雪”的古琴艺术十分不符,但吴炯已感觉满足,“境况总比祝老师那时候好多了。”

  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之初,会员有20多名,发展至今已达70多人。“由于缺少经费支持,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基本都是靠会员们自筹开展。”近年来,除了专业上的研究保护,无锡古琴研究会举办了10余场影响颇大的活动,吸引了不少普通市民关注古琴艺术,想要学琴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管是附庸风雅,还是真心喜欢,学习弹奏古琴的人越多,对古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就越有利。”吴炯考虑到招收学员可以“创收”,这些经费又能补贴到无锡古琴研究会的各项日常研究工作中,便在去年初办起“梧声古琴传习所”,现在已经有40多个学员在此固定上课。与一般的器乐培训机构不同,梧声古琴传习所有几个原则。“我们这里不教现代改编曲,不局限于一门一派,各个流派的代表作都会教授。另外,我们也不提倡年龄过小的学前儿童来学古琴,也不主张盲目购置价格昂贵的古琴。”由于吴炯有自己认定的学琴主张,即“游于艺而后进乎道”,也就是必须基于艺术范畴、历史范畴来学习、研究和传承古琴艺术,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和继承,最终步入古琴文化和“琴道”的研习,“即便只是为了陶冶情操,我们也希望来梧声的人能抱着严肃、严谨的态度学琴。”

  在梧声学琴的40多个学员中,年龄结构呈橄榄形,即20岁到40岁之间的学琴者最多。1972年出生的吴炯,也是在20岁出头的时候拜师学琴。“说明古琴艺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很大,这对非遗古琴艺术来说是个好现象。”吴炯透露,由于很多人仍然对古琴艺术了解甚少,且将其神秘化、高深化,所以市面上不少古琴价格被炒得很高,甚至流传着“低于万元以下的琴就不要买了”的说法。“制琴虽是古琴艺术的一部分,但价高不等于曲高,关键还是对艺术文化本身的把握和参透。”非遗传承,应是传习一种严谨对待流传千年的文化的态度。

  乐器培训|乐器商城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陈星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