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古 琴 > 正文

只有“古琴“能够与玄妙的心灵世界相通

2013年05月06日    来源:    

  【神州乐器网讯】1961年林西莉(瑞典著名的汉学家)29岁。这个在瑞典南部小城长大的女孩在跟随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学了一段中文后,带着斯德哥尔摩音乐历史博物馆馆长恩斯特的一封信,辗转莫斯科欲前往中国。俄罗斯音乐教授阿伦特对她说:“中国,只有"古琴"能够与玄妙的心灵世界相通,是"圣人之器"。”

  带着对古琴的神往,林西莉来到中国。站在北京隆冬的街头,萧瑟、贫寒的城市让她有种回到几世纪前的恍惚。她回忆道:“到处是吃不饱的人。在北大留学生楼里,有我一张床铺。房间是未经油漆的水泥地和墙壁,栖身之处则是一张吱吱嘎嘎响的钢丝床。宿舍里每天只在早晚供应一小时暖气。每天学习20个汉语的生活无疑是艰巨的。”却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林西莉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她心之所往的“古琴”。在一间不大不小空荡荡的房间,演奏者轻拨丝弦,细小的弦却发出“令整个房间颤动的声音,清澈亮丽,沉厚而宽阔”。

  几经周折,林西莉加入北京古琴研究会。在那个年代,研究会只有林西莉这一位外国学生。每天她和老师对坐在一起弹琴。老师弹的琴是唐琴,而她弹的是张宋代古琴。林西莉特别喜欢《欸乃》和《胡笳十八拍》这样有难度的曲子。为了尽快演奏它们,林西莉甚至试着根据学钢琴的经验,向老师要求练习音阶、和弦。这让她的老师大吃一惊。老师告诉林西莉,古琴不是练琴的工具。完美精准地弹出每个音不是目的。古琴在于意会,在于表达出弹琴者内心与自然的呼应,在于真切情感的自然流露。

  于是,中国式的智慧在一个西方人的眼中,经古琴而一一清晰浮现。那就是,我们的先人总会在清贫、简单的生活里,求取一种更美好、更丰富的趣味。而这种趣味的背后则是先哲们众多玄妙的有关人与自然清平和气共处的理念。

  在古代,琴棋书画是这种趣味的重要载体。而如今,琴棋书画的爱好者却成为少数。所幸,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中华的复兴,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共同推动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样重要的时间坐标上,有一个观念是值得重视的,那就是如何认识当代古琴复兴的意义。古琴复兴的意义显然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技巧精准的“古琴家”,而是要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尊重的。如果学习古琴的目的是以追求音色技巧为己任,而忽略或根本不顾对天道的理解和参悟。这显然是古琴的悲哀,中国文化的不幸。

  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是含蓄的、内敛的、温润的、慢速度的,古琴更是慢的,她是一面心灵的镜子。让弹琴者透过音乐领悟人生,完成自我内心的修炼。

  乐器商城|乐器培训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陈星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