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民的作品。
妻子李桂珍正在演奏,陈一民静静倾听。
【神州乐器网讯】在西周就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的古琴,因蔡邕听音辨材而制焦尾、司马相如弹绿绮追慕卓文君等传说而有了“焦尾”、“绿绮”之美称。在岭南,自宋室南迁,古琴开始兴盛。但正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绝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到了近现代,岭南的古琴已经不复当年,连同斫琴师这个行业也没落了。“上世纪90年代,广州只有我一个人在斫琴。”荣获100双“广州之手”称号的斫琴师傅陈一民说,2008年古琴以“太古遗韵”现身奥运会,并再次受到关注,而斫琴师王鹏与演奏者陈雷激则名声大噪。今年,斫琴被列入广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岭南派古琴】
坚守到重兴
1984年,改革开放不久。当时还是纺织厂机械工人的陈一民带着从香港回来的朋友,在广州大街小巷的琴行找古琴买,却一无所得。辗转多方,他找到了当时隐居在广州的岭南古琴派古琴大师、已经86岁的杨新伦。擅长木工的陈一民被杨新伦看上,收为弟子,并把自己的斫琴功夫倾囊传授。
“当时,全广州都找不到古琴,我师父家却藏着几十把。他奔走各地,把最好的古琴都藏起来。到他老人家去世前,又把那些价值连城的古琴,全数捐了出去。”陈一民说。
岭南派古琴主要流行于珠三角地区,相传岭南古琴派最老的一本琴谱是出于南宋的《古冈遗谱》。清末,岭南古琴派代表人物有黄景星、陈绮石等;到了近代,该派的代表人物则是郑健候和杨新伦,后者师从前者;当代,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杨新伦的学生谢导秀,而斫琴师代表人物则是陈一民。
“师父说,现代音乐悦耳,古琴悦心,亦可以养气。”陈一民说。1985年,陈一民拿出50元买了一对古木门,开始在他家的小楼梯转角处尝试独立斫琴,当年他的月工资是44.5元左右。1990年,杨新伦逝世。“当时广州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斫琴,修琴。”陈一民说。
如今,73岁的谢导秀每周周三在大佛寺开课教古琴,65岁的陈一民也免费收徒传授斫琴技艺,每周三他还充当“琴童”,帮自己的老伴63岁的李桂珍背琴,到大佛寺跟师兄学琴。“2008年奥运会之后,学琴的人越来越多,找我修琴的人也越来越多,买琴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好事儿。”陈一民说。
【古法斫琴】
符合天理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说到:“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皆备,则为天下善琴。”
古琴制作流程一般有选胚、制胚、掏槽腹、做底板、合琴、镶岳山、披布、刮腻子、上面漆、上徽位、上雁足、栓弦等。陈一民向记者透露,岭南古琴派的斫琴功夫主要在选材(即选胚)和斫琴腹(即掏槽腹)两方面。
选材:面板松透 底板硬朗
“岭南古琴的功夫在于选材和琴腹的斫削。斫琴其实很符合天理的,比如在选材方面,面板轻如彩云天,底板硬似大地,讲的就是天地的理。”陈一民说。
在选材方面,古琴一定要选用老木。为此,陈一民曾跑遍全国各地寻找适合斫琴的老木,如旧祠堂的大门、房梁等。古琴的选材,分为底板和面板。古琴发声好坏,是否“能够成为一张靓琴”,第一关键就是选好面板。“面板要松透,声音才好听。一般来说桐木最好,老杉木也是上选。底板则要硬朗,但也不能太硬,太硬了不好调音。”陈一民说。
斫琴腹:听音斫琴 如琢如磨
选好木料之后,就开始做外形(如底板的龙池凤沼及轸池等孔)。外形做好之后,开始斫琴腹。“斫琴腹是最考功夫的,古琴能否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间,关键是凿琴腹,要一边挖一边听,不停地修改。”陈一民说,他也是经过多年的琢磨才逐渐炼出听音斫琴的技能。
坚持古法:丝弦+天地柱
“古琴符合天地的理,还因为其有个"天柱地柱",但现在很多人定制古琴都不要天柱地柱了。其实,天地柱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古琴的声音从上面传回下面,有一个共鸣。去掉天地柱之后,古琴的声音确实会很大,但也外扬。”陈一民说,至今他仍然坚守古法,“古人好厉害的,弹古琴是修身,有内蕴。这也是我师父说的,弹琴的人一定会长命。”
除了天地柱之外,陈一民还坚持用丝弦上古琴。“现在大部分古琴都用钢弦,因为用丝弦要经常调弦,而且贵,但丝弦有自己的好处,声音好听温润,有利于修身。”陈一民说。
【最得意的作品】
独一无二的“古岗”
6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陈一民家,十几把古琴挂在不到15平方米的客厅的墙上。在靠近阳台的地方,陈一民正坐在木凳上斫琴,他的太太李桂珍则坐在一旁的琴台上,帮一把新琴试音。从1985年开始,陈一民已经当了近30年的斫琴师,截至目前,他制作古琴100多把。
当日,陈一民还拿出了自己最得意的古琴“古岗”给记者看。这是他制作的第二把古琴,琴背由书法家陈初生题字“古岗”。“这把琴我反复做了很多年,修改了很多年,现在声音都挺好的。它是独一无二的。”陈一民说。
【退休生活】
一年卖一两把琴 赚钱当旅游经费
退休以后,陈一民几乎天天在家里对着一块块木头琢磨。“都是消磨日子,每做成一把古琴,我都很开心。”陈一民说。虽然贵为大师杨新伦的关门弟子,但陈一民并不着意推销自己所斫的古琴。“一年只卖一两把,一把也就几万元,所赚的钱我们夫妻俩都拿去旅游。”陈一民笑着说,最近他们刚刚从青岛旅游回来。
【进展】
古琴斫制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在今年的广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海珠区的古琴斫制技艺榜上有名。听到这个消息,陈一民夫妇非常开心。“申遗的资料(片)都是我帮忙给老头子拍的,来来回回,跑上跑下的,哎呀,很辛苦啊,不过很值得。”讲起申遗过程,李桂珍兴奋地说。
对于古琴斫制入选的原因,广州市非遗中心主任黄艳表示,“广州的古琴历史非常悠久,有人弹古琴就必须有人会做古琴。但现在广州会做古琴的人没几个了,据我了解,最多也就四五个。因为古琴项目的涉及面比较窄,很多人慢慢都不认识古琴了。不过这几年有了古琴研究会,古琴斫制技艺从原先的自娱自乐,到现在渐渐也有了一些市场,买琴的人也多了,而且也有年轻人开始学这个技艺,这是我们及时公布的意义所在,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