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1997年的一天,电视里播放了徐克导演,吴奇隆、杨采妮主演的《梁祝》,大树下山伯为英台抚琴,一曲《梁祝》缓缓流出。电视机前,年少的葛勇屏气凝神,沉浸在古韵中。他决意要学古琴,用古琴弹《梁祝》。日前《第二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葛勇当选“金陵琴派”传承人,是名单中6位“80后”之一。这批传承人忠实继承,但不守旧。他们为古老艺术打上了“年轻印记”。
实习生杨超扬子晚报记者张可文/摄
他用金陵古琴演奏流行歌曲
传承人:葛勇1980年出生
“金陵古琴”传人葛勇在抚琴。
今年,33岁的葛勇当选第二批南京市非遗“金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习琴16年间,技艺精益求精,演出、出专辑、开琴社。
但所有的成就都源自银幕上一个镜头。“当年看了吴奇隆、杨采妮主演的《梁祝》,大树下山伯为英台抚琴弹奏《梁祝》,画面与音乐之美直击灵魂。”他出生于1980年,那个年代香港电影方兴未艾,大量作品流入内地,年轻人趋之若鹜。将葛勇带上琴馆之路的,其实是相去甚远的电影。
他的琴馆在秦淮河畔、白鹭洲公园外,每日在此弹琴煮茗,向大多比自己年长的门生讲授琴艺。“1997年5月,在夫子庙的一次庙会上,遇到我的第一位老师。”葛说,那是一段真挚的师生情,如同古人拜师学艺一样。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为了掌握古琴指法,老师口传心授,回家后葛勇终日习琴,十指全部起泡,白天不够晚上继续熬夜。
练习一丝不苟,但他还惦记着《梁祝》,“斗胆”向老师提起,却不想碰了一鼻子灰——“古琴谱没有《梁祝》,古筝有,你想弹可以去学古筝。”此前古琴演奏的都是明清编录的古曲,其中上溯最早可至春秋。但这位“80后”却决心用古老的乐器,演绎当代佳曲。“一是为了圆我夙愿,二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古琴——古曲听不懂,没事,现代曲目同样动人。”葛勇苦心孤诣,直到2010年,将原是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改编成古琴版,终圆年少时的梦想。采访时,葛勇为记者演奏了古琴版《梁祝》。七弦颤动,从“草桥结拜”到“十八相送”,缠绵稍逊,但更具古风。
改编现代曲目,葛勇选材的范围很广。从上世纪中叶作曲的《梁祝》,直到近年流行的《菊花台》、《隐形的翅膀》等,目前已经完成20多首现代曲的古琴改编。他最大的成果是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13首插曲全部改编成古琴版。专辑一出,颇受“红迷”们欢迎。插曲原曲作者、作曲家王立平听后大加赞赏,执笔为专辑提名《琴韵红楼梦》。办学传艺是葛勇传承“金陵琴派”的另一种方式,门生大多为中青年人。“我刚学琴时,弹琴的人很少。”直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第二批将中国古琴收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项源于孔子时代的艺术才重新为大众熟知。一时间,风头盖过古筝,求艺拜师者如云。他们也找到葛勇门下,但一些却被拒之门外。
葛勇发现,有些学古琴的人并非真心热爱这项艺术。“附庸风雅者不少,只是因为古琴最近比较火,想摆弄一下,最好速成,回去在人前炫耀,利用艺术标榜自己。无论权贵布衣,不尊艺者,我是不会收的。”葛勇说,古琴作为“四艺”之首,虽是高雅、小众艺术,但作用是搭建心灵的桥梁,拉近人们之间距离。
辞职继承祖业,将剪纸融入金箔和服饰中
传承人:张钧1981年生
张氏剪纸第五代传人是位帅哥。
张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张氏剪纸”流派第五代传承人。所创作的剪纸《镇宅神虎》就是一幅南京传统剪纸的代表作品。剪纸是父辈的生存职业,张钧从小就开始接触了。在10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剪纸基本功,父亲的培养训练,使得张均对剪纸产生了极大兴趣。他结合自已在南艺学到的设计专业,想把剪纸设计和日常生活结合,将剪纸元素融入到金箔、装潢、服饰、首饰中。
大学毕业,张均刚开始在电台工作,下班回家还是会帮忙剪纸,父亲一直在南京工艺美术大楼工作,爷爷也曾在这工作,这里是剪纸传承培养基地,到了09年,父亲快到退休的年纪。如果退休,这里将没有人把剪纸这项文化产业延续下去,张钧便辞了工作子承父业。 “我觉得这是家族文化,我有责任将他传承下去,也愿意过来帮忙。”张钧说。
刚刚进入工艺美术大楼,张钧就与文化产业保护机构商谈,将剪纸艺术走进校园,在南京的多所中小学开展剪纸课,让小朋友学习最简单的剪纸艺术。近些年,会让社区的小朋友来到工艺美术大楼体验活动,工作人员提供样稿、剪刀、纸张,教他们如何剪纸,“作为老一辈的剪纸艺人,他们会蹲在同一个地方等人过来,我们年轻人要加大宣传,把剪纸传播出去,让客人走进来”张钧跟记者说。
在继承传统时,张钧结合自已在南艺学的设计专业,想把剪纸设计和日常生活结合,将剪纸元素融入到金箔、装潢、服饰、首饰中,强调和职业品牌的合作以及品种的多元化。剪纸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纸张上,也可以将剪纸艺术做成纪念册、纪念币的形式,将剪纸艺术写成书本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将剪纸推广出去,“做的人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做得好,12年限量发行的《金陵名胜剪纸》画册,刚出市反响就很好,之后还想做一套吉祥文字系列,福禄寿喜等10字的剪纸。”
“以前我们把剪纸做好客人来购买,现在我们要做特定的产品,由客人来制定样子,我们剪。”张钧说。剪纸需要设计,把别人的想法融到自己的剪纸中来定制特别的礼品,对剪纸来说,也是一个创新。张钧也多次强调,不想把剪纸机械化,手工艺的生命在于手工,重于宣传。
学织云锦前,被“软禁”三个月
传承人:蔡向阳1981年出生
云锦技艺传人蔡向阳在上机操作。
2009年,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81年出生的蔡向阳是市级传承人中最年轻的。
“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因为有人介绍,就去纪念馆后面云锦馆看看,一看就爱上了云锦织造”,至此已经过去了近10年的时间,蔡向阳也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当时进入云锦馆,就被师傅“关”在资料室3个月,王宝林师傅让他好好研究云锦的历史,也是一种耐性的考验,到了第4个月,蔡向阳才进入到车间一线,真正接触到云锦的生产制作工序。
进入生产车间的蔡向阳心态也变化了,一开始的好奇心消失了,觉得云锦制作特别不简单,到后来觉得枯燥乏味,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但是等磨过了这个时期,悟出了道理,蔡向阳就越发对云锦爱不释手,“不仅纺织,云锦的十多道工序都是特别繁琐的,我都想要去学习,想学得全,学得精。”
现在作为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管理着60多台织机,100多号工人,如何管理好这些工人,是蔡向阳现在最关注的事情,“100多号人是一个团队,我学着带好这个团队,我要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学习做个好的领导。”云锦的制作需要工人之间的相互配合,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大局,设计、染色、纺织等工序都要严格地审查管理。
蔡向阳学习云锦制作近10年,一直处于一个钻研的阶段,而说到传承:“传承中‘传’固然重要,也要重视‘承’,就是要能够承上启下,作为年轻的传承人最需要的就是创新”。
穿云锦表演白局,让模特伴舞
传承人:马培培1981年生
马培培身着云锦让白局更时尚。
南京白局的起源与云锦织造分不开。它的雏形是明清时的云锦织工,在纺织车间里消遣对唱的小调。你一句、我一句,城南老话编成曲,最终成为独立的艺术。此后,白局成为专业剧团的演出节目。到了市级传承人马培培这一代,白局又回归起源。因为1981年出生的她正是在云锦博物馆工作,加上生长在老城南,当初一眼被老师选中。
十年学艺,马培培在继承传统白局的基础上,将舞蹈走秀融入其中,使白局受到更多年轻人欢迎。
“我的第一个老师是白局艺人徐春华老师,她也是《金陵十三衩》中,教女演员们说老南京话的。”10年前,毕业后的马培培来到云锦博物馆工作,有一天,白局剧团来馆里演出。徐春华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能说一口城南话的小姑娘。“没有语言关,可以直接学唱。”巧合的是,白局是在云锦车间里唱出来的,而由马培培来唱,正使得白局回归其本源。
传统的白局是由女艺人坐在台上一边敲鼓打板,一边演唱,有时男艺人会在一旁伴奏。但马培培发现,这种表演形式太静,留不住现在的观众。一番策划,她把台上的椅子撤了,这样“解放”了双腿,女演员换上云锦做的旗袍、礼服,光彩夺人。博物馆里原有一支模特团队,她也将姑娘们召集起来,她们不仅上台献唱,有时在后面还伴舞。让观众在聆听白局小调时,有更多美的享受。
平时里,马培培还在云锦博物馆里辟出一个场地。主要向孩子讲授白局。“主要是基础知识普及,在学一两首简单的曲牌。”每周十几个孩子来这儿学,马培培会讲,有时还把她的老师请来。暑假到了,马培培在完成博物馆工作的同时,白局上也会更忙。马培培告诉记者,明年南京召开青奥会,她要专门编排一套白局节目,向全世界展示老南京艺术的新风采。
-链接
第二批非遗传人更加年轻化
由于篇幅所限,第二批传承人名单中的6位“80后”,此次为您详细介绍了其中4位。此外还有“南京仿古木雕”的王艺,以及另一位白局传承人张自卫,我们将下次介绍。
2008年发布的《第一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除了少数30多岁的传承人,大部分是40-50岁的中年人,甚至60-70岁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数。第二批不仅首次出现“80后”,在年龄结构上更加年轻;在人数上,也从98人增加到109人。同时,在项目上,第二批名单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一些诸如丁氏痔科医术、张简斋国医医术、殷巷石锁赛力等保健、体育类的非遗项目。
南京市文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万宝宁告诉记者,传承人申报成功后,不仅自身责任上会加强重视,同时在政府层面,也会给予“补贴”。但对于年轻传承人还没有补助,仅有省级传承人的补贴在今年才开始全年龄段覆盖。“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想把年轻人留住传承非遗,紧靠艺术本身的魅力是不够的,经济回报上的认可与帮扶亟待跟上。”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