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古 琴 > 正文

最具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 古琴

2013年07月31日    来源:    
姚亮在古琴精品展上展示琴艺。

  姚亮在古琴精品展上展示琴艺。

  

古琴“松石间意”背面(项部)刻有唐伯虎、苏东坡等名家题词

  古琴“松石间意”背面(项部)刻有唐伯虎、苏东坡等名家题词

   【神州乐器网讯】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被诸多诗人骚客咏赞过的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不仅代表着古典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最近文人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

  近期,深圳博物馆新馆新开展的“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更是吸引了无数古琴爱好者走进博物馆,一览唐、宋、明、清时代古琴的音形气韵。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认为,随着深圳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中精髓的渴求也愈发强烈,古琴是一种需要静心来学习和品味的乐器,深圳人对于古琴的追捧,可以反映出人们在浮躁社会中的精神追索。

  传世珍品“石涧敲冰”亮相

  灯光不算太亮,大厅里隐约飘着氤氲的熏香气息,悠远深沉的古琴声幽幽传来。

  这是位于市民中心A区的深圳博物馆新馆专题展厅,“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现场,唐、宋至明、清的名琴珍品纷纷亮相。

  古琴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郭学雷介绍,近代以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西方文化成为强势与主流,古琴艺术发展呈现衰落之势。深圳博物馆团队虽然年轻人居多,但对传统文化精髓极为偏爱,也希望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挖掘出来。结合当前深圳的“古琴热”,又了解到重庆和四川都有很好的藏品,于是策划了这次展出。

  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先秦两汉六朝之古琴、松石间意唐宋元古琴、太古希声明代古琴、金声振玉清代及近代古琴四个单元。

  沿着迂回的参观路线一路细看,41张古琴来自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及广州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介绍,此次展出的43张古琴,堪称“巴蜀两馆”所藏古琴之精粹,时代从唐至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变轨迹。展品大多形制典雅,音色优美,堪称琴界的稀世珍宝,“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唐琴石涧敲冰’、‘宋琴松石间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柳春鸣则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共带来馆藏古琴20余张,不少属于首次走出重庆。“巴蜀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古琴文化传统,蜀地琴艺和制琴技术闻名遐迩。此外,重庆在‘陪都’时期,曾有大批文人雅士西迁,他们所携带的不乏名琴,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琴慢慢流落民间,并最终被中国三峡博物馆集中收藏。”柳春鸣说。

  还原古人听琴场景

  古琴蕴涵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乐器,位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魏晋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是古典音乐艺术的至高表现,以其优雅的音色涤凡俗之心,养浩然之气;琴身是工艺美术的精致体现,集斫琴、漆灰、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将人的感性和理性透过音乐的诠释升华至“悟”与“道”的哲学高度。

  琴音,是古琴展真正吸引普通观众的,但如何将当年听琴的意韵在一场平面化的展览中体现出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也是博物馆在策展时就面临的难题。

  郭学雷介绍,博物馆采用了多种现代手段,还原了宋徽宗《听琴图》及马远《西园雅集图》中的场景。“《听琴图》中,正中所坐者在树下抚琴,但因为这是一幅竖卷,不太适合复原场景,所以我们将《听琴图》中的人物放到《西园雅集图》的场景中,恰好能搭配起来”。

  复原场景甚至还使用了动画技术让弹琴者动了起来,“他时而手指微微拨动,时而稍稍欠身,十分生动。配合着大厅里低声播放的古琴乐曲,真的有穿越的感觉。”现场的一位观众李先生告诉记者。

  除了人物,现场还原样复制了宋时的琴桌、花、焚香等。郭学雷介绍,每到周末,博物馆还会跟深圳本地的春风琴社互动,由春风琴社派社员们到博物馆演奏古琴。此外,展览还通过投影、电子触摸屏、文字等方式,把古琴及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地介绍。

  “在大家的影像中,博物馆的展览似乎是冷冰冰很静态的东西,但事实上,动态展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不仅要让观众感受到文物当年鲜活的一面,还要尽可能地让观众参与互动。”郭学雷介绍。本次展览还专门设置了一张古琴供观众弹拨体验。

  此次古琴展受到市民的极大关注,记者了解到,开展数日,参观人数络绎不绝。在微博上,古琴展的相关信息更是有着极高的转载和评论。市民韩小姐表示,平日工作繁忙,希望能够找到一些传统文化上的寄托,古琴总让人联想起古时仕人的高雅情趣,所以想了解和观赏古琴,也希望受到感染。

  春风琴社以公益演出传播古琴文化

  寄“琴”文化传承 缔结学子“琴”缘

  在深圳,“古琴热”发烧已久。不论是几十人的大型古琴社,还是三五爱好者相邀研习,古琴在深圳总不乏知音。

  在古琴展的开幕仪式上,春风古琴社社长姚亮弹奏的《流水》和《梅花三弄》两首曲子惊艳四座。创办春风琴社,从一开始难觅志同道合者到如今拥有近60位社员,古琴在融入姚亮生活的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了很多浮躁的深圳人静下心来享受生活。

  琴社成立时差点泪流满面

  20多年前,姚亮从苏州来到深圳。“刚来的时候,深圳完全没有弹奏古琴的氛围,也没有人愿意听你奏完一曲。深圳的生活节奏太快,太浮躁了。”回首当年,姚亮感叹。

  18岁学琴,但刚来深圳的时候,姚亮的主业并不是古琴老师,而是做财务行政类的工作。业余的时间,姚亮去教授琴艺,但学生很少。

  当时的深圳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中心,传统文化似乎和这座城市渐行渐远。“只有我自己独自在家的时候,才能默默地弹奏,我很庆幸,我当时没有放弃古琴。”说到这些,姚亮一脸的骄傲。

  尽管今日深圳的浮华喧嚣不减当年,但是姚亮所在的琴社却是闹中取静,大隐于一间茶社。“整个地方都是一个企业家提供给我们的,他是真心喜欢古琴,想把古琴的文化传承下去。”她说。

  “从2004年起,我们就开始申请成立琴社,但一直得不到政府重视,直到2009年才挂靠深圳市文联,成立了春风琴社。”姚亮至今仍记得那天是教师节。“当时我激动得赶紧跑到洗手间,用冷水洗脸,平抑心情,当时就差泪流满面了。”

  倾力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如今,姚亮所传授的学生已有500多位,目前比较稳定的学生有50多位。许多学生出国后,会把古琴文化传播到国外,打动了很多外国人,这是最让姚亮高兴的事情。

  古琴学生里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除了学生、白领,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也喜欢到琴社来学习古琴,修身养性。

  姚亮收过最小的学生只有5岁,“当时我说他太小了,但他妈妈说不要求他成为专业的琴师,只是要让孩子持续地接受古代文化熏陶就行。”

  姚亮坦言,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不是钢琴就是古筝,不是古筝就是二胡,对中国传统的古琴知之甚少。作为一名古琴教师,姚亮认为她有责任和义务去积极传播蕴含深厚文化的古琴。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保留古琴本身传统的前提下,姚亮也会尝试让古琴融合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传统文化的继承令人忧虑。从唐宋元明清流传下来的古谱有3000多首,但是现在能弹奏出来的只有300多首。为此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挖掘潜力”。

  张女士是姚老师的一位学生,她从网上了解到了许多姚亮所做的公益活动后慕名学琴。她说,文化的传播就像辐射,一个点带动一片。“我孩子也是姚老师的学生,姚老师的学生里有夫妻档、母女档,还有的是一家人学习。”张女士说。

  深圳曾因文化积淀贫乏而被称为“文化沙漠”。张女士说,来深圳后,她结识了热心的姚老师,并渐渐了解到许多传统文化,才真正感受到深圳其实有许多值得静心去欣赏的文化内涵。“深圳是一个既有创新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城市,如今,像姚老师一样热心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也多了起来,深圳不能再称为文化沙漠了。”

  举办最多的是公益演出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传承古琴,并非靠几个琴师就能解决。姚亮说,学习古琴的过程中,往往也有一些弊端,“很多人学古琴,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穿着宽袍大袖,觉得自己仙风道骨的,尤其是小孩子上去演奏,都要穿着一层又一层的衣服,其实没必要,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内在、内涵,而不是这些浮在表面的东西”。她表示。

  目前,春风琴社举办最多的是公益演出。每年琴社都要走进学校、社区进行公益演出。琴社去年去过绿洲小学、实验中学,还有汕头大学,今年则在福田区中心书城等场地有过演出,目前,琴社也跟深圳大学联系希望进行演出。

  “这些公益演出,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古琴,知晓古琴,让他们对古琴,对传统文化开始产生兴趣,让他们能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事实上,演出效果让人惊喜。去实验中学的时候,他们校长还以为学生会坐不住,听不进去,没想到,学生们相当地喜欢。这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成功吧。”姚亮说。

  琴社还会参加一些专业性质的演出。“前不久在大剧院有一场演出,南北最优秀的琴家都来了,我们琴社去了4个人,我感觉很骄傲,因为我代表的是深圳这个城市,深圳不会再被人说‘没文化’了。”

  展出名琴简介

  展出名琴简介

  琴名:石涧敲冰

  时代:唐(公元618~907年)

  样式:灵机式

  琴名:石涧敲冰

  时代:唐(公元618~907年)

  样式:灵机式

  “石涧敲冰”七弦琴,是目前传世唐琴之珍品。通体呈紫粟壳色,琴底项部刻行草“石涧敲冰”四字,喻其有金石之声。龙池下方刻篆书大印“玉泉”二字。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郑珉中考证该琴曾为耶律楚材所收藏。耶律楚材官至元中书令,曾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居住数年,得此琴后名之“玉泉”。

  此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声音纯正圆润,有典型的唐琴风韵,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史料,被收录于《中国古琴珍萃》。

  琴名:松石间意

  时代:北宋(公元960~1127年)

  样式:仲尼式

  该琴琴底刻满铭文,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二则,印章一个,是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吴地文人为主,如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沈周、文彭、王宠、石渠、陈庭鹭等。如此众多的名家题词聚集在一张琴上,这在古琴中极其罕见。此琴原为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1811—1889年)所藏,其上红色印章“坡仙琴馆”就是怡园中专门收藏古琴之所。该琴形体浑厚,制作精美,断纹漂亮,题咏众多,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琴名:霜钟

  时代:明(公元1368~1644年)

  样式:仲尼式

  此琴琴底项部篆书“霜钟”二字,龙池下刻印章“蜀藩之宝”;凤沼上方刻隶书“随公珍玩”,其下有一小印章,惜已模糊难辨。迄今未见有蜀王好琴的记载,琴界对蜀王之琴也一无所知。而从该琴的制作工艺看,蜀王琴确是一张良琴,更是一件孤品。

  琴名:中和

  时代:明(公元1368~1644年)

  样式:列子式

  此琴琴底项部楷书琴名“中和”,龙池下楷书五言诗一首:“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落款为“敬一主人”,诗下一宽边大印,篆书“潞国世传”。圆形龙池内环刻一周楷书“大明崇祯丙子岁季秋,潞国制。壹百肆拾叁号。”“敬一主人”即潞王朱常淓,有记载说他“风尚高雅,尝造琴三千张。”此琴为标准的潞王琴。

  琴名:松风

  时代:清(公元1644~1912年)

  样式:连珠式

  此琴底项部篆琴名“松风”,龙池下阴刻篆书“中和琴室”;池内纳音上阴刻隶书“大清光绪四年晋熙刘氏子乂仿制”。晋熙为今四川绵竹的古称,刘氏子乂其人不详。此琴池沼异形,显得与众不同。

  “中和琴室”是著名荷兰汉学家、《狄公案》作者高罗佩的书斋名。高罗佩抗战时在重庆任荷兰驻华使馆一等秘书,他特别喜好中国琴艺,与重庆琴家过从甚密。此琴原为重庆著名琴家杨少五所有。杨少五与高罗佩当年私交甚好,他们经常在一起弹琴、聊天、吃饭,并一起成立了“天风琴社”。因此,这张琴应该是当年高罗佩赠送给杨少五的,是一件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

企业培训|乐器商城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jenny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