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几年前潘柏世先生从台北寄来的书一直放在书架上,那段时光,我在忙碌中忘记了它的存在。最近收拾书架偶然又看到了它。几天的翻阅颇有感触。
潘先生与其说是在做徐青山《二十四琴况》的解析,不如说是在用他的哲学理念去尝试理解徐青山与古琴,去表达自己的认知。
我个人认为书中有些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也并不矛盾。琴声中技术层面的和到精神层面的和,本身是一种阶梯型的进展,是无法一步到位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另,优美与高古之间矛盾么?其实也不矛盾的。高古不代表生涩,高古感本身必然优美,只是需要更深厚的审美底蕴去解读。至于优美范围很宽泛,不一定高古。
琴做为乐器,本身有精准的器乐衡量标准,关于琴的古雅审美,包括太古心的追寻,其实不在琴,在人。
既在弹琴人,也在听琴者。弹琴人是否做到弹奏时熟而不滑,拙而不呆,快而不燥,迟而不顿,很重要。而且这种音乐的表现力不是表现出来的,更多需要弹琴人强烈的自我意识抒发。听琴的人也需要有高古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才能理解并享受在里面。
琴只是一个载体,就像提到的李可染先生等人的画作,观者感受到的复杂与内涵更多是观者自身心绪所需的一种共鸣。做为画者,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明白他所表达的全部。或许,他自己都不完全明白吧 …… 这个世界,一切皆:如是我闻 。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