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古 琴 > 正文

不应消失的美丽 古琴丝弦背后的故事

2016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古琴丝弦 王 耕 摄

一根由蚕丝捻成的将断未断的琴弦——这既是当下古琴文化传承艰难的一个极端化隐喻,也道出了传统古琴丝弦文化危亡在即这一公开却鲜为人知的真相。

无丝不成琴,如今丝弦难寻

古琴,历来被公认为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琴操》记载:“伏羲造琴。”数千年来,琴学、琴道、琴曲、琴人,传承不绝、文脉灿然。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丝弦自古以来就是古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古琴的代称。早在秦汉时就有“削梧为琴,绳丝为弦”之说。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古代八音之中,“丝”所指就是古琴。东汉桓谭《新论》中说“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不仅道出弦乐在古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也凝固着自古以来无丝不成琴的传统。

古时的琴人中,多有制弦高手。一张琴,7根弦,丝丝缕缕,搓合煮晾,琴人把自己对琴的钟爱,糅进晶莹剔透的丝弦之中,这样的丝弦与琴人灵魂融为一体,弹奏出的已不是普通的乐音,而是发自心灵的交响和诗。史书称“师旷鼓琴,六马仰秣”,古琴与丝弦,堪称天作之合,生死相依4000多年,共同演绎着中华传统文化中优雅动人的篇章。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喜欢上古琴的人日增,据称国内古琴爱好者总人数已达40万。若以40万人,人均一张琴计,世间至少有40万张琴。然则,这40万张琴上所用之弦,却绝大多数都是钢弦——即以钢丝为芯,外缠以尼龙丝线,而非丝弦。

为何会出现这一情景呢?一方面,“文革”期间,华夏大地难闻琴音,丝弦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优质丝源不稳定、固有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规模化等原因,丝弦的生产处于艰难维系的状况。无弦可用的琴家,只好研究突破之道。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民族乐器琴弦袭入一股西化之风,胡琴、琵琶、古筝、三弦等乐器,纷纷将传统丝弦换作了钢弦,古琴走上钢弦之路也势在必行。然而,钢弦的诞生其功德在于一举解决了琴家用弦之急需,使古琴文化传承普及不致弦断音绝。但是,钢弦诞生后,丝弦市场迅速被钢弦占领,因此也在不经意间把传统丝弦传承逼入绝境。

钢弦与丝弦有何不同

穿上“铁甲衣”的钢弦,与传统的丝弦有何不同?香港琴家黄树志曾多年潜心研究钢弦与丝弦的特性对比。他认为,钢弦相对于现代丝弦的优点主要在技术层面,比如:结实耐用;性能稳定,不因温湿度变化而跑音;张力强,容易调到标准音高;音量大,适合舞台演出及合奏;音色亮,利于普及推广,等等。而这些差距,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现代丝弦自身品质下降而产生的。相对于钢弦,丝弦的优点则主要体现在艺术层面:丝弦音色古朴,有人和之韵;出音有力,余音消失快,给人以音质饱满之感。著名琴家吴文光曾说:“丝弦之美,在其柔韧而长,润泽而宽,清丽而圆,别有一种戛玉之趣、怀古之思。”相形之下,钢弦“金石之声”太重,余音冗长,特别是弹空弦时有一种比较刺耳的金属噪音。正如黄树志所说:“钢弦琴可以说是现代发展出来的新的舞台风格古琴,但并不表示可以取代原来传统风格的丝弦琴。即如用原子笔代替了毛笔,虽然使用上方便了,但在书法艺术上两者绝对是不可相比的。”

丝弦的传承乏力,从表面看是传统作坊式生产模式被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冲击淘汰的结果。但若从更深层的文化视角看去,丝弦的没落,则不啻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乏力的缩影。随着钢弦的普及,传承数千年的古琴文化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为了适应钢弦的特性,古琴的琴体结构需要调整,引发古琴的斫制方式改变。同时,琴曲的打谱演奏、琴人的交流,乃至琴学的研究等都随之变化。

丝弦,一种文化态度

选择钢弦,还是丝弦?对琴家来说,不仅是一种个人好恶,还意味着一种文化态度。一众新老琴家,为丝弦的没落而痛心不已,但为了古琴的普及推广和传承又不得已采用钢弦。琴家吴兆基甚至研究出一种“偏锋”演奏方法来回避其钢弦的金属噪声。当然,也有一些老琴家倔强地坚守着古琴文化的“道统”。对他们来说,指尖触摸与天然蚕丝相亲的绕指之柔,在拨弄之间与天地相接、与历史气息相通的怆然悠长之气,是钢弦无法取代的。甚至还有一位叫唐士璋的美国琴家,20多年坚持为丝弦推广奔走呼吁。他把《太音大全全集》里的造弦方法翻译成英文放到网上,与全球古琴爱好者分享交流。而黄树志更是亲力亲为,数十年来亲身实践于制作、推广丝弦,已试验研制出“太古丝弦”,并经不断改良,品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他们的这些努力,其发愿纯粹朴素:即让丝弦文化不会在钢弦的冲击下失去传承,彻底遗落。

然而,丝弦发展的前景,仍然是不容乐观的。传统的丝弦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成本高,又无市场支撑,导致质量不稳、产量低微;国内唯一制丝弦大师方裕庭去世后,仅其小徒弟潘国辉传承衣钵。今天,市场上公开发售的丝弦品牌极少,除了黄树志的“太古丝弦”、潘国辉的“今虞丝弦”,便只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的“虎丘”牌丝弦以及常州“泠月斋”出品的“吴声”牌丝弦等寥寥几家。潘国辉每年只做两三百副,大多数被香港和台湾的琴家买去。如果不是一干香港、台湾琴家的刻意维持,丝弦技艺恐怕早已音断弦绝。如今,潘老已年近七旬,尚无正式传人;黄树志也年界高龄。把两岸三地的老专家全部算上,掌握传统古琴丝弦制作核心技艺的不到5人。传统丝弦制作技艺的传承,已是岌岌可危。

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对传承4000多年的古琴文化的认可和致敬。然而,相较之下,传承数千年的古琴丝弦文化却仍未获得应有的承认。纤纤丝弦,牵系着古琴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绵延传承的大命运。如果我们真的不小心弄丢了它,那么,我们失去的是传统文化中格外美丽动人的一个部分。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周亚男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