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鸡泽梨花大鼓

2008年11月01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邯郸鸡泽是毛遂故里,鸡泽会盟的传奇故事也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诵,“平原三千客,谈笑尽豪英。毛君能颖脱,二国且同盟。”伴着李太白对毛遂赞叹的诗句,听着曲调高昂的鸡泽梨花大鼓才能真正感受燕赵慷慨悲歌的韵味。今年6月,鸡泽梨花大鼓作为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鸡泽文化源远流长

    走在素有“中国辣椒之乡”美誉的邯郸鸡泽县的土地上,红绿相谐的中国色彩处处可见,红彤彤的辣椒在绿色的田野中一望无边,丰收与喜庆写在每一位椒农的脸上。

    鸡泽的名字最早见于史书《春秋经》:“鸡泽晋地”。这里说的鸡泽不是县名,而是广平城北一个自然沼泽地名。因沼泽地鸡鸭遍地,“鸡以氏泽,泽曰鸡泽”。“鸡泽”文化底蕴深厚,寓意物阜民安之意。

    鸡泽县在隋朝以前称广平城、广平郡、平干国、广平国、广平县,治所在今县城东9公里的旧城营村(广平城)。隋开皇六年(586年)为避杨广名讳,改称鸡泽。后来随着朝代变换,鸡泽县城曾在今鸡泽境内四次迁移,金大定元年(1161年)筑建新城即今县城,但鸡泽县名至今一直没有改变。

    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与鸡泽联系最紧密的恐怕就是“鸡泽会盟”了。在鸡泽县旧城营村有一个小的土丘,这就是传说鸡泽会盟中盟台遗址。鸡泽县毛遂文化研究会的叶胜民给记者讲起毛遂和盟台的考证与研究来,滔滔不绝———

    毛遂,出生于鸡泽,战国时曾做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公元前257年,秦军围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游说,毛遂自荐一同前往,终使楚王同意,解赵都之围,成就了赵国的霸业。而“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一言九鼎”等成语也出自于鸡泽。

    历史文化资源给鸡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另一枝中国曲坛的艺术之花——— 梨花大鼓,也在鸡泽一带代代留传了上百年。

    梨花大鼓代代相传

    初次接触说书的场景,是在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老残游记》中的一段描写。其中有两个说书艺人——— 黑妞、白妞,她们说书技艺超群,一个说书声“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另一个入耳则:“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大有余声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据民俗学者考证,其实小说中的黑妞、白妞两位人物的原型就是梨花大鼓艺人——— 山东一带的名角儿刘小玉姐妹。

    鸡泽梨花大鼓早期称“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现改用月牙铜板伴奏),属于曲艺。梨花大鼓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主要流传于山东、河北省南部。冀南梨花大鼓主要流传于河北南部的邯郸鸡泽县、邢台威县等地。建国后,梨花大鼓空前繁荣,仅邢台威县就出现过孙家班、魏家班、郭家班三足鼎立的局面。“小时候,娱乐方式很少,梨花大鼓是美好的记忆,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村里请人来唱梨花大鼓,那是一件全村人都高兴的事。四黄毛、大龙、二龙都是当地有名的说书艺人。那时来听说书的人也很多,只记得每每说到高潮处,说书艺人就会戛然而止,留下明天再续的噱头。”鸡泽县宣传部的李建朝对记者讲起儿时听梨花大鼓的经历和感受,仿佛大鼓声再次回响在耳边。

    梨花大鼓植根于民间,所以说书人讲的故事也多是民间疾苦和农家生活的内容。梨花大鼓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以板式梨花腔为主,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吸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见长,有慢板(哭调)、二性板、快板、散板等四种板式,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铜板、京鼓。演员的服装也多是女穿旗袍,男穿长袍。

    “所谓七十二哼哼是梨花大鼓特有的唱腔,表示其拖腔多变。”70多岁的梨花大鼓老艺人张贵玲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果然很有味道。“关于剧目,我只记得曾说过一些传统书目,比如《海公案》、《响马传》、《杨金花夺印》、《刘大哥劝老婆》、《丝绒记》,还有一些随着时代不同和听众的喜好而增加的新剧目,比如《林海雪原》。”张贵玲老人回忆道,但是由于年事已高,且二十多年没有登台,剧本台词的具体内容她几乎都想不起来了。

    梨花大鼓表演时一人多角,在叙说故事中,一人可扮演多种人物。其配乐很特殊,在说唱伴奏中,主奏乐器是大三弦,大三弦发音清脆嘹亮、淳朴。到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四胡、二胡、扬琴等伴奏乐器。一桌一凳即可演出,多在庙会、堂会、集市等场所表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通常是村子里出钱,或者家家户户凑份子请艺人来说梨花大鼓,村里也称它为‘说书’,说书曾是鸡泽、威县一带很流行的娱乐方式。一张桌子,一把三弦,一面小鼓,一对月牙铜板;吊一个灯泡,放一碗白水,艺人站在广场大院,书一开场,上千人的露天表演场里鸦雀无声,那场面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但已有二三十年没再听过了。”鸡泽文化馆馆长李亮民向记者描绘着梨花大鼓当年的艺术魅力。

    据统计,我省曾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上世纪30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现今仍活跃于曲坛的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

    鸡泽梨花大鼓的传承老艺人张和安,外号“四黄毛”,鸡泽县小寨镇榆林村人,1908年生,8岁开始学艺,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与其家人到各地演出,主要活动在邯郸、邢台、南宫一带。张和安于2002年去世,享年94岁。他的女儿就是现在鸡泽梨花大鼓的唯一传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鸡泽梨花大鼓的一些老艺人相继逝去,许多珍贵的剧目资料和演奏技巧没有保留下来,抢救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迟到的传承者

    70多岁的梨花大鼓老艺人张贵玲老人虽然身体还算健康,但是由于当年表演时没有话筒,嗓子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现在已经哑了,不能再演出了。谈起传承人的问题,她有些沉默,她的儿女们没有对梨花大鼓感兴趣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事。”老人说起自己挚爱的梨花大鼓后继无人时,黯然神伤。“能让我喜欢的梨花大鼓传承下去,当然好了,但是得有人愿意学呀,我是非常愿意教授他们的。”张贵玲老人一再表示,她很希望这门技艺后继有人。“如果在张贵玲的亲属中再找不到继承人,我们会考虑公开挑选对这门艺术感兴趣,并且有一定曲艺根底的年轻人跟张贵玲学习,由于张贵玲年龄偏高,我们必须赶紧做这一件事,但是现在还没有人跟我们联系。”李亮民无奈地对记者说,他们已经制定了定期向传承者和继承者发放津贴和奖金的措施,但是好像还是没有人愿意来学。“我们计划投资5万元对老艺人实施保护和购买相应的演出道具。”李亮民对梨花大鼓濒危的状况仍有些担忧。“去年,我们已经建立了由专家和相关领导组成的普查挖掘保护小组,对梨花大鼓进行方方面面的抢救和保护,包括搜集旧道具,普查老艺人生存状况等等。还设立了梨花大鼓曲艺研究机构,派专人来进行这一民间艺术的研究。争取专款组建梨花大鼓表演团体。我们希望2010年能逐步恢复演出,进而在重大节日时为老百姓再现梨花大鼓的风采。”鸡泽县文教体局党委书记桑永社对记者说。

    提起鸡泽与邢台威县联合申报梨花大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李亮民说,保护和传承梨花大鼓恐怕也得合力进行了。“其实,邢台威县的梨花大鼓与我们是一脉相承的。鸡泽有说书艺人张贵玲,但缺少拉大三弦的伴奏者,我听说,威县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举办过一个大三弦的培训班,后来班散了,但如果做工作应该能找到拉大三弦的人才。我们完全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把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下来。”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