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上游,西汉水之滨。小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鞠躬尽瘁的蜀相诸葛亮,一生戎马的抗金名将吴麟,还有红四方面军廖汉生部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光辉的足迹和动人的传说。
康县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在康县北部的豆坪乡一带流传着群众吹唢呐的习俗。几百年来,康县唢呐从官府的盛大庆典和民间的婚丧嫁娶中走来,悠悠唢呐声中既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
渊源
唢呐属吹奏乐器,在当今各类文艺演出中经常上演,有着独特的音乐表演特征,具有较强技巧性和感染力。唢呐又称“琐奈”、“苏尔奈”,属簧管乐器。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为波斯称谓的音译。金元时传入中国,后经沿袭改制,造型不一,管口有铁制、铜制、木制三种,管身为木制,常见者有八孔,声音宏厚刚健、典雅纯正,有长短大小之别,小的俗称“嘀呐子”,是管乐器中的主要乐器,民间唢呐艺人为乐师。旧时官府举行盛大庆典,官员出行仪仗都要吹唢呐奏乐。民间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及其他礼仪场合。
康县文化局苟局长告诉记者,唢呐在康县有悠久的吹奏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代初期,境内就有了唢呐,当时有一个豆坪人去庆阳谋生,回家时学得一手唢呐吹奏技艺,成为康县第一个唢呐传人。从此以后,唢呐渐渐成为康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康县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庆阳传入,而康县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陕西、川北传入,因而,康县境内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调,康县豆坪乡的唢呐声音宏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色浓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内容
康县唢呐有许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广的就有一百多个。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康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人,辗转全县广大乡村征集曲牌和曲目,将流行较广、脍炙人口的曲目编印入选《康县民歌》专辑,有效保存了这一珍贵的民间乐曲资料。唢呐在民间具有鲜明的主题意味,奏乐时演奏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确定曲目,也可按指定曲目吹奏,喜庆的有《开财门》、《大开门》、《八仙上寿》、《全家福》等;悲苦的有《哭长城》、《哭五更》、《吊孝》等。
苟局长告诉记者,唢呐吹奏自明代传入康县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广泛。在康县境内各乡镇村庄,每逢红白(喜丧)事都有吹奏唢呐的习俗。二是内容丰富。喜丧各有专门的曲子,吹奏形式也有独奏、合奏等各种形式。三是技巧性强。技巧主要在于把握换气,吸气换气运用自如,讲究嘴不离器声不断,可连吹几十个曲调。四是感染力强。喜庆场面中吹奏的曲子,使人听了顿感神清爽快,气氛热烈。在悲苦的场面上吹奏的曲调哀婉、伤感,使人听了如泣如诉,肝肠寸断。
有研究者认为,豆坪唢呐是康县特有的地域音乐文化,有较高的研究、保护价值,将“豆坪唢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和唢呐技艺都有十分特别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