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在世时就被认为是旷世奇才,100多年来,肖邦的作品被周而复始地演奏,他的人生故事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并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代表而备受推崇。人们对肖邦敬而远之,似乎难以触摸。200年后,随着一座博物馆的建成,肖邦穿越时空回来了。
今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肖邦2010庆典活动再度隆重推出波兰最知名的品牌,而肖邦品牌的代言人之一就是4月重新开放的肖邦博物馆。
高科技缩短时空距离
博物馆坐落在华沙市中心著名的肖邦音乐大学旁边,这是欧洲最新的个人主题博物馆,馆址选在17世纪末建造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中,这座名为奥斯特罗格斯基的宫殿1944年9月被德军烧毁,二战后重建,并曾作为肖邦协会的所在地。改建的肖邦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多媒体博物馆,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11个布展厅,铺设的光缆电线长达100公里。
博物馆的门票是一张电子磁卡,它还是带领观众进入数字化虚拟世界的导游。博物馆内少有普通的玻璃展柜,代替它们的是上百台电脑和100多块12至52英寸的显示屏。观众触摸屏幕,有关肖邦的生平就会出现在眼前,参观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聆听肖邦在不同阶段创作的音乐。为了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设计者还把背景音融入其中,人们既能听到肖邦的笑声和他用波兰语、法语的谈话,还能听到他放下咖啡杯时瓷器轻碰桌面的声音以及窗外巴黎街头的喧嚣。这里没有尘埃覆盖的古董,观众点击屏幕就能跟展品对话。借助高科技的声光电布展,观众可以回到肖邦的年代。
当我在二楼一块三维化荧屏上拿起肖邦创作使用过的铅笔留下自己的“作品”时,感觉肖邦就站在身边。是高科技为观众提供了个性化参观的可能,博物馆更加注重观众的个人感受,它面对的不是一个群体,而是要面对每一个人。由于博物馆限定每天参观人数不超过1000人,馆内同一时间参观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所以在馆内不会感到拥挤,可以悠然仔细地参观。
馆内有一条专门为4到9岁的小观众设计的儿童线路,设计者将感应器调到适合儿童身高的高度,屏幕打开后动漫显现,讲解员会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讲解,这样在同一平面上实现了双层参观。在入口处还有一个布置得像《星球大战》里宇航飞船的游戏厅,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画画、弹琴、拼图、听故事,也许,就在这些小观众中,会诞生像肖邦一样的杰出音乐家。
当然高科技并非展览的全部,这里不只有虚拟和三维、观众与展品的互动,还有大量珍贵实物展出——肖邦的金怀表、乐谱手稿、肖邦一直珍藏的乔治·桑的头发,最珍贵的展品要属肖邦用过的最后一架钢琴了,它是镇馆之宝,是一件传统意义上的真正文物。
“革命练习曲”高扬爱国旋律
博物馆内11个展厅依次介绍肖邦的家庭、成长经历、爱情、欧洲巡演和在法国的生活,音乐当然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肖邦的音乐作品藏在一个电子抽屉里,打开抽屉,谐谑曲、圆舞曲、玛祖卡舞曲、夜曲等分门归类。如果追踪肖邦脚步只听一首肖邦的钢琴曲,当然的选择是聆听创作于1831年的“革命练习曲(作品10号)”。肖邦不仅是伟大的钢琴诗人,还是伟大的爱国者。肖邦生活的时代波兰遭到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瓜分,在地图上被抹去的波兰一直留在肖邦的心里,肖邦的音乐也成了波兰民族精神始终未亡的见证。
1830年,20岁的肖邦带着故乡的泥土离开华沙,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他走后不久,华沙一批青年军官组织了反对俄罗斯统治的11月起义,起义军曾一度夺取政权,但一年后遭到镇压。肖邦流亡途中听闻起义失败的消息,在震惊和悲愤中创作了这首著名练习曲。
与肖邦同时代的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如果北方那个专制的沙皇知道肖邦作品里面就连最简单的玛祖卡舞曲的旋律里都有他的可怕的敌人威胁着他,一定会禁止肖邦的音乐在他的统治区域里演出。肖邦的作品好比一门门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180年后的今天,参观者只需轻触键盘,就能再次感受肖邦激荡肺腑的爱国之情。
迎钢琴诗人回归故里
肖邦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浪漫主义的高潮期,跟着肖邦欧洲巡演的路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领略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巴黎当年的风情。
那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在屏幕上的沙龙里出现了巴尔扎克、雨果、海涅、大仲马、德拉克罗瓦、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这些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对肖邦来说这群人中最重要的是乔治·桑。乔治·桑的爱情是激活肖邦创作灵感的动力,在乔治·桑的老家法国小城诺昂,肖邦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定和幸福的时光。1846年肖邦在诺昂创作了著名的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64号),俗称为《小狗圆舞曲》,在诺昂展厅聆听这首一分多钟的小曲感受格外不同,因为除了诺昂城堡的图片,设计者还引入了鸟鸣、松涛之声,观众在体会肖邦难得愉悦的同时还能了解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降D大调圆舞曲是肖邦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此后肖邦与乔治·桑分手,健康每况愈下。再听节奏欢快的《小狗圆舞曲》就多了一层忧郁和惋惜。肖邦2010庆典委员会主席东布罗夫斯基在与我交谈时曾说,谁能理解肖邦的忧郁和惋惜,谁就能了解真正的肖邦。
在博物馆三楼,有间不大的黑屋子,只能容一个人进出,这里的主题是“告别”。1849年39岁的肖邦辞世,展室里只有一幅肖邦死后覆盖在脸上的面具,上面有一行字:“没有肖邦了。”参观者的脚步像肖邦的生命一样溘然而止。
与肖邦同时代的波兰桂冠诗人诺维特说,肖邦是华沙生人、波兰心、世界公民的天才。在个性张扬、科技发达的21世纪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肖邦。
肖邦在华沙生活了20年,他的主要生活区域就在肖邦博物馆不远的地方。华沙有肖邦的故居、铜像,有安放肖邦心脏的教堂,如今又有了这座博物馆,肖邦终于回家了,这次回来不走了。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