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2009年美国乐器音响供应商100强

2010年07月10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自1993年开始,美国《音乐贸易》杂志分年度对乐器音响供应商经营业绩进行考量,并以经营收入为依据排序,公布前100强名单。在2010年第四期中,该杂志公布了2009年美国乐器音响供应商100强名单。在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背景下,上榜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慨叹:2009年的确是企业发展道路上最为艰苦的一年。而事实也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没有人可以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幸免于难。
 
    从教会管风琴到“死亡金属”吉他,2009年美国乐器音响供应商100强的主营产品种类繁多,并无十分明显的共同特点。然而,对于所有上榜企业来说,有一点共识却是无可争议的——上榜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2009年是企业发展道路上最为艰苦的一年。每个产品门类及相应区域市场均受到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全行业都徘徊在销售不力、被动裁员和利润削减的一片悲歌之中。尽管,经营活动的举步维艰已经让我们体验到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但刺眼的数字更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现实的残酷。在2009年,100强榜单中86%的企业未获得盈利,18%的企业报告其销售收入下跌幅度超过20%。而在市场形势稍好的2008年,只有35%的上榜企业报告销售亏损,而销售业绩跌幅超过20%的企业只有仅仅三家。
 
    如果站在积极的角度,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鼓舞人心的变化,例如:很多公司着力进行产品革新,调整经营策略,努力为终端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而不幸的是,终端消费者们却陷入了债务负担、房产贬值、失业恐慌的漩涡之中,无法对企业付出的努力做出积极的回应。就像一位首席执行官所说,“我们已经竭尽全力。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创造更多的销售收入。”幸运的是,经济形势在长期终究是会好转的。而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将从这些努力中获益。
 
    信贷市场低迷引发负面连锁反应
 
    在2008年的夏天,当Bear Stearns和Lehman Brother宣布破产,很多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濒临倒闭的时候,音乐制品行业的从业者们不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一切会对我们产生何种影响?”终于,我们在2009年找到了答案——信贷市场与音乐制品行业之间的关系在去年显得愈发清晰。在以往五年的时间里,消费信贷成为了音乐制品行业业绩增长的催化剂。而在2009年,这一催化剂已然枯竭。让我们回想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抵押贷款和信贷消费曾为高端吉他和三角钢琴市场的消费动力提供强大的外力支持。而一旦信贷闸口关闭,销售业绩也就随之急转直下了。而令情形更加恶化的是,缺少了资金融通服务的支持,零售商们面对存货周转的问题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通过分析上榜企业的业绩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市场消费重心的变化。在音乐制品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企业能够赢得一片喝彩,而另外一些却并不尽如人意。在2009年,经济形势对于各个产品的冲击作用大体趋同。高技术产品、学校音乐教育产品、吉他类产品、音频产品和打击乐器等门类产品均遭受重创。其中,钢琴供应商遭受的冲击尤为惨重,这与以往钢琴销售过多依赖信贷产品的支撑不无关系。
     
    目前,这场波及范围甚广的经济衰退依旧在行业中蔓延。同时,信贷市场持续低迷,并愈演愈烈。消费者纷纷搁置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就是目前行业遭遇困难的又一佐证。汽艇、电子消费品、手表、服装、汽车等产品均遭受重创,而音乐制品的境遇也与之相似。甚至对于红酒和白酒的购买,消费者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2009年这两类产品的销售下跌了17%。虽然,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不能再被称之为“平稳”,但值得庆幸的是,其并未遭受消费偏好变化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商业市场历来潮起潮落,但已经逝去的潮流时尚却很少能够再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另一方面,入门级音乐制品相对火爆的行情也带给我们更多希望——虽然遭受沉重打击,但音乐制品行业仍旧具备吸纳新顾客的能力。
 
    百强重新洗牌折射行业变迁
     
    客观上,经济动荡对于整个产业能够起到重新洗牌的作用,同时也可引导我们对过去12个月所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从1993年的首份100强名单来看,音乐制品行业的变革始终都未曾间断。如今,31家曾经上榜的企业已从2009年的榜单中消失了。其中,18家企业被收购,5家企业完全停产,5家企业虽仍旧继续经营,但已退出音乐制品行业,3家企业则被瓜分或重组。而在2009年的上榜名单中,有33家企业的名称不曾出现在1993年的首份榜单中。
     
    从表面上看,100强名单及其排序均发生了变化,而掩盖在这一现象之下的本质原因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在上榜企业中,一些企业依靠传统产品,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些企业则利用新型技术不断研发新品。更多企业则是将这两种思路进行融合,谋求发展。
 
    对于那些从榜单上消失的企业,大概很难找出他们的共性所在。这些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繁多,而每家企业又都拥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一些企业被技术革新的浪潮所摧毁;另一些企业虽曾在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但企业领袖却对市场心生退意;还有一些企业则仍在经历着大规模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至于那些重组失败的企业,则陷入了管理混乱的窘境,或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被淘汰出局。企业离开榜单的原因多种多样,确实没有可供市场总结的共性结论。
 
    综合来看,17年间上榜企业的交叠更替反映出音乐制品行业不断自我更新的鲜明特点,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行业历经坎坷的变迁之路。
关于统计数字的说明
      
    本榜单收录的企业为100家销售量位居前列的美国公司,其中包括一些服务于全球市场的美国企业及外资企业子公司。因此,如Fender、Peavey和Steinway等公司的销售数字以其全球范围内业务收入为准。而对于像Yamaha美国公司、Korg美国公司等外资企业子公司而言,其销售数字则仅限于其在美国市场的销售数字。
      
    2009年,美国乐器音响制品总计销售额59亿美元,而100强的销售额却达到惊人的6.8亿,这样的事实究竟如何解释呢?基于三点原因,才造成了这样看似矛盾的“事实”。首先,在销售数据的计算中,包含了大量的出口数据。很多美国本土企业,如Fender、Peavey、Martin和Steinway等公司在美国之外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另外,像Tropical Music和Hermes等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出口贸易,并不存在其他盈利渠道。第二,像Yamaha、Shure、Peavey、Harman等公司并不仅仅在音乐制品领域经营,在此之外的其他业务收入也占其总收入的部分比重。鉴于剔除其他收入的难度较大,故将其总收入作为计算依据。第三,某些销售数据被重复计算,且进行精准计算的难度较大。举例来说,当Ernie Ball公司向Davitt & Hanser公司出售一套乐器弦时,这笔销售收入归于Ernie Ball公司账下。而当Davitt & Hanser公司将此乐器弦再次出售时,这笔销售收入就被重复计算了。就市场总体而言,这两笔销售并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它们却使100强的总收入产生了虚高。
 
    音乐制品公司——有待重新定义的名词
     
    面对这份100强榜单,我们不禁要问:“构成一家音乐制品公司的要素究竟是什么?”最基础的一点应该是,这家公司应该以生产音乐制品和配件为其主营业务。同时,生产放大器及录音设备的公司也应归于此类。如今,DJ产品的生产厂商们也郑重将其产品归入音乐制品的范畴。而在最近,一些生产电脑外设的厂家也宣称他们的“电脑音乐应用程序”理应加入音乐制品的“大家庭”。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苹果公司也可以被归入音乐制品公司的行列了。毕竟,苹果公司的GarageBand软件可称得上最流行的音乐录音程序之一。曾经,我们评判一家公司是否属于音乐制品行业的标准就在于其是否通过专业的乐器分销渠道销售产品。但是现在,随着Guitar Center开始销售Dell电脑,就连这一标准也变得模糊不清了——这样的电脑公司也可以被称为音乐制品公司吗?这一争议性问题确实有待进一步讨论,而本榜单中所提及的音乐制品企业则主要选择乐器零售商作为其产品的分销渠道。
编译自《音乐贸易》(The Music Trades)2010.04

2009年排名
企业名称
2009年经营收入
雇员人数
1
Fender Musical Instruments
$600,750,000
2,765
2
Yamaha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576,885,000
425
3
Harman 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Harman International)
$493,000,000
1,550
4
Shure Inc.
$395,000,000
2,300
5
Steinway Musical Instruments (Includes Conn-Selmer)
$306,436,000
2,007
6
Gibson Guitar Corp.
$287,500,000
3,100
7
Jam Industries (**)
$255,000,000
425
8
Avid Technology (Includes M-Audio, Digidesign, Sibelius)
$253,960,000
500
9
Peavey Electronics Corp.
$165,000,000
620
10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157,600,000
413
11
Loud Technologies (Includes Mackie, EAW, Crate & Ampeg)
$140,000,000
290
12
Roland Corp. U.S. (*)
$129,000,000
175
13
D`Addario & Company
$121,000,000
1,001
14
Sennheiser Electronic Corp (*)
$105,000,000
121
15
QSC Audio
$88,000,000
301
16
Korg USA (*)
$87,000,000
105
17
Line 6
$85,000,000
260
18
Martin Guitar Company
$82,750,000
754
19
AXL Musical Instruments
$80,500,000
1,550
20
Numark Industries
$77,000,000
76
21
Hoshino USA (*)
$71,500,000
105
22
Samson Technologies Corp
$69,500,000
126
23
Alfred Music Publishing
$68,500,000
285
24
First Act
$65,000,000
114
25
Hermes
$65,000,000
250
26
Behringer U.S.A. (*)
$64,550,000
50
27
Yorkville Sound (**)
$62,000,000
285
28
Ernie Ball/Music Man
$60,000,000
350
29
Casio, Inc. (*)
$58,000,000
180
30
Audio-Technica (*)
$55,500,000
117
31
The RapcoHorizon Company
$55,000,000
500
32
Taylor Guitar
$54,000,000
495
33
Kawai America Corporation (*)
$52,000,000
40
34
Avedis Zildjian Company
$49,855,000
130
35
Remo Inc.
$45,500,000
141
36
Tropical Music Group
$45,000,000
21
37
Hanser Music Group
$41,500,000
88
38
Godin Guitar Company (**)
$41,250,000
375
39
Stanton Group
$41,000,000
83
40
SKB Corporation
$40,500,000
350
41
SF Marketing (**)
$40,000,000
120
42
KHS America (*)(Includes Jupiter, Mapex, Majestic & Altus)
$37,900,000
65
43
Hohner Inc. (*)
$34,000,000
43
44
TCIGroup Americas (*)
$32,500,000
55
45
Harris-Teller Inc.
$32,500,000
70
46
Drum Workshop, Inc.
$30,200,000
119
47
Paul Reed Smith Guitars
$30,000,000
225
48
Vic Firth, Inc.
$29,900,000
125
49
Dunlop Mfg.
$29,500,000
217
50
Pearl Corporation
$27,500,000
65
51
GHS/Rocktron
$26,500,000
125
52
The Music People
$26,470,000
45
53
ESP USA (*)
$26,000,000
45
54
Samick Music Corp (*)
$25,750,000
31
55
Buffet Crampon USA (*)
$25,500,000
20
56
Armadillo Enterprises
$25,000,000
45
57
Tascam (Division of TEAC Corp.)
$24,900,000
15
58
B-52 Pro Audio
$24,750,000
125
59
GCI (Includes Gemini, Cortex, iKey)
$24,550,000
45
60
Nady Systems
$23,925,000
75
61
Schecter Guitar Research (*)
$23,750,000
41
62
Electro-Harmonix
$23,500,000
65
63
Sabian Ltd.
$23,000,000
125
64
Eminence Speaker LLC.
$22,255,000
160
65
TKL Products Corporation
$22,000,000
75
66
Eastman Music Company
$21,000,000
66
67
America Sejung Corporation (*)
$20,800,000
17
68
M&M Merchandisers, Inc.
$20,500,000
75
69
Whirlwind Audio
$20,250,000
150
70
Pro-Mark Corp.
$19,715,000
49
71
Allen Organ Company
$19,200,000
225
72
BBE Sound/G&L
$19,000,000
49
73
Pianodisc (Includes Mason & Hamlin Piano)
$18,900,000
125
74
The Music Link
$18,100,000
42
75
American DJ, Inc.
$17,500,000
90
76
Mapes Piano String Company
$16,800,000
126
77
Seymour Duncan
$16,500,000
130
78
Rickenbacker International
$16,450,000
90
79
Suzuki Corp. (*)
$16,250,000
20
80
Charles Dumont & Son
$16,001,000
48
81
Rane Corporation
$16,000,000
87
82
MakeMusic! Inc.
$15,750,000
110
83
Carvin Corp.
$15,719,000
110
84
Community Professional
$15,500,000
85
85
Calzone/Anvil Case Co.
$15,000,000
80
86
St. Louis Music (Formerly U.S. Band & Orchestra Supply)
$14,500,000
47
87
Chesbro Music
$14,250,000
40
88
Lyon & Healy Harps
$14,150,000
118
89
Rodgers Instruments LLC
$14,000,000
110
90
Mel Bay Publishing
$13,900,000
49
91
Connolly Music Company
$13,750,000
16
92
Fishman Transducers
$13,605,000
60
93
Mesa Boogie
$13,500,000
104
94
Waves, Inc.
$13,250,000
35
95
Getzen Company
$13,000,000
95
96
Westheimer Corp.
$12,250,000
14
97
Larrivee Guitars
$12,000,000
85
98
Neil A. Kjos Music Company
$11,000,000
70
99
Pro Co Sound, Inc.
$10,850,000
81
100
Gemeinhardt Co.
$10,000,000
44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