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钢琴缝”里的美妙心弦

2010年07月30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李玫在爱丁堡交流考察


李玫在演奏中

    8月1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在北京隆重揭幕。这是有着“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称誉的国际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我国老中青三代音乐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无不为之感奋。李玫——我国第一个音乐学博士后、最年轻的音乐乐律学博士生导师,无疑是他们中的一位。

    李玫研究的专业有些冷僻,叫乐律学,她最大的贡献是对“中立音”音律现象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所谓“中立音”,被音乐界内人士称为钢琴缝里的音,与全音、半音相比较,也被称为3/4音。“中立音”在严丝合缝的钢琴上是找不到的,但在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上,最好的演奏家靠直觉和师徒传授能找到它。据说具备音乐家的耳朵才能听得出来,但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才能将它演奏或者唱准。

    当初,是李玫自己注意到了钢琴缝里的音。那时她还没上大学,还很年轻,音乐理论懂得不多,梦想只是当一名古筝演奏家,过一辈子与音乐表演为伴的生活。

    见李玫之前,我想恶补一点点乐律学知识,结果是铩羽而归。既然是乐谱、十二音律什么的,怎么又是表格,又是计算公式,数理分析?简直令人崩溃。据说,这学问连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望而生畏,内容除了声学和律学,还有数理方法,“以数求音”,包括形态学、人类学、文献学、音乐图像学、音乐物理学、心理物理学、民族学及其吹管类乐器、泛音乐器及定音乐器等等知识,连吹管的长短都要通过计算,真是繁复艰涩得很。

    所以我才想,在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潮流中,什么样的女孩子才能钻进如此晦涩庞杂的学问里孜孜以求津津有味呢?

    1 爱上古筝的女孩

    李玫的家位于国际展览中心附近,商住两相宜的地段,楼上楼下来来往往多是各种公司人马。她闹中取静偏安一隅。一个小家,进门就有温暖的感觉,只见一位高大的洋人正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里看书。事先已经知道,那是她的丈夫汉斯。还有一位年轻女学生,自由自在地走动于家中,李玫说,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来找她。门的右侧,墙上挂着古琴,墙下摆着两台古筝,上面盖着织物,李玫笑说:“太忙,多年没弹了。”显然,做学问的日子似乎离她小时梦想中的吟诗弄琴的闲雅生活越来越远了。

    李玫出生在新疆。那时,她的父亲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干部,她的妈妈是兵团子弟学校的老师。父亲侥幸没被打成右派,但一直被当作为“漏网右派”不被重用。带着这样的印记,李玫出生了。李玫跟随父亲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下放到一个又一个农场。每到一地,父亲很快就会找到朋友,经常和朋友们聊天到深夜。

    而李玫却在不断的迁徙中失去朋友。作为小女孩,她根本没有小时候和小朋友“过家家”、“跳房子”的记忆。她的乐趣只是独自看书,一本一本地看,上小学前就摈弃了小画书,认为全是字的、大人的书才有意思。以致后来和新的小朋友交往,谁也不能满足她求知的“高度”。上学以后,在她眼里最乏味的课程就是语文。

    对自己在音乐上的天赋,李玫起初并无意识。通常,漂亮的小姑娘喜爱唱歌跳舞是顺理成章的事,李玫也喜欢。每天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样板戏和那些革命歌曲,她听了就会唱。每天挑水的途中,空桶的单程是她练习新歌的时候,挑满水的回程则变成练习形体的课程,她要求自己挑着两桶水也要保持身板挺直。她通过书本独自学习假声唱歌,自己琢磨着发音;又自学了简谱和五线谱,一首新歌出来,她看上两遍就会唱。当时最风行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放映后,会唱“小小竹排”的孩子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注意到其中那段动人的古筝曲?看露天电影的孩子们,常常要等到《新闻简报》放完了才肯安静下来,又有几个孩子偏偏爱上简报中出土文物出现时配音的古筝曲《渔舟唱晚》?似乎只有李玫一人。可是她没有条件学习乐器。古筝从此成为她的梦。

    15岁那年,李玫终于亲眼见到了古筝。李玫跟随母亲回内地探亲,陕西有个亲戚认识西安音乐学院的古筝老师,他带着李玫去拜访了山东派传人、老一辈古筝家高自成老师。令李玫最感幸福的是,她坐在高老师家里听了高老师弹奏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凤翔歌变奏曲》等筝曲。后来,那位亲戚亲自动手为李玫作了一台小型的简易古筝,还找来一本油印教材。当那台16根弦的古筝放在李玫面前时,她欣喜若狂,心中响起了《渔舟唱晚》中渔夫们兴高采烈竞舟夺标时的那段华彩旋律。李玫将这两件礼物一起带回新疆。从此,她潜心自学,看着教材练习基本手法,照谱弹琴,两年多下来,练会了几首曲子。17岁那年,高中毕业,父亲把她送到西安音乐学院跟着高自成、周延甲二位古筝教授学习。李玫终于有机会在老师面前演奏了她自学的《渔舟唱晚》。演奏毕,高老师不禁叹道:“你这个孩子,天生就是学古筝的人啊,你有耳朵呀!”

    耳朵!这是艺术家对听力和乐感的肯定。区别于键盘乐器的是,弦乐演奏的音准完全依赖演奏者的辨音力。演奏弦乐器时,左手揉弦按弦,一音三韵,弹出那种动人心魄的味道,如果耳朵不好,就会忽略许多细节。“你有耳朵”或是“耳朵不行”,就等于对一个人音乐生涯的判决。就为了高老师的这一句话,李玫立下了志愿,一辈子以音乐为生。她放弃了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她要等待机会,考音乐学院!

    在农场的连队里,她去耕那种一条田下去就是300亩的地。她每天穿着雨靴下到地里,晚上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今天想起来,父亲的决定不无惩罚之意。但是李玫不怕苦,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坚强是与生俱来的。她只是可惜那么多的时间,如果都用来练琴,那该多好啊!不久,父亲为她在《新疆艺术》找了一份专职校对的工作。渐渐地,杂志社就派她下乡或到牧场做独立采访了。

    几年后,李玫从大学艺术系古筝专业毕业,正赶上表演团体改制,演员们人心浮躁,走穴成风。李玫跟过很多国内大腕一起走穴演出,看到那种没有音乐只有商业的现实,她毅然放弃了音乐表演,回到《新疆艺术》杂志社。一上班,李玫就全面接过编、发、排、校的全程编辑工作。此后,大量的音乐学、音乐史学方面的研究文章,为她打开了音乐研究的大门。

    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新疆的戈壁绿洲上,产生了深沉的木卡姆、酣畅淋漓的达斯坦、震天动地的麦西来甫;草原上游吟人生的牧民创造了那么多深情、悲伤、温柔、甜蜜的长调短歌。听着那些音乐,就会感受到歌者对音乐的那份隆重、虔敬。”

    1988年,李玫与新疆作曲家周吉、邵光琛合作创作了古筝独奏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这是第一次把维吾尔族的土风音乐旋律移植在古筝上,其新颖的曲风和与古筝技巧的完美融合,得到专家与听众的肯定,这个作品在全国连连获奖。1989年,她带着这个创作作品和传统的《渔舟唱晚》在北京参加了 “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决赛,夺得了古筝演奏第一名。

    于是,我急切地想亲聆李玫的演奏,她随和地应允了。当她轻轻地把盖在两台古筝上的织物慢慢掀开,先用指尖拨弄了几下,挑了其中一台,调好弦后,然后轻巧地一拨,噗隆隆……那水波荡漾般的音响一下子就已经把人打倒了。《渔舟唱晚》的曲调似是流淌而来,湖光山色,水乡,夕阳,返航的渔舟,满载而归的渔夫,从容不迫,歌声悠扬。乐曲前半段是抒情的,后半段却是热闹的,这是一首文人化的乐曲,它表达着草根的快乐却并不喧闹。李玫加快了速度,一点一点地增强力度,手指翻飞,弹出竞舟的欢快场景,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声等种种混合的声响,使全曲达到了高潮。接下来,尾声处,渔夫们互道平安离去,水面复归平静,最后一道余晖,最后一道泛音,全曲终。真是一次艺术享受!

    能爱上音乐,以音乐研究为一生目标,李玫始终感谢生她养她的这片热土,以及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各族人民。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其地域辽阔,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回、柯尔克孜、乌兹别克、锡伯、满、塔吉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十多个民族及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是音乐营养异常丰富的沃土。

    2 结识王洛宾和三毛

    1986年,李玫大学毕业回到新疆,进入了《新疆艺术》杂志社后,在一次歌手大赛上,她认识了王洛宾。赛后,她准备在杂志上组织一篇关于歌手大赛的“五人谈”的稿子,就去找王洛宾。在新疆,下班在七点以后,太阳下山在八点半以后,李玫是下班去的,王洛宾却已经睡下了,其落寞之态可见一斑。那时他刚刚落实政策回到新疆军区文工团,没有正式安排工作,每天就是坐在舞台后面的小屋里,和其他工人一起等着干些粗活。

    王洛宾以往作曲的歌不少,解放前后都流行的也多,但始终不是主流。解放前他是马步芳队伍里的人,国民党的文艺圈对他就不感冒;解放后他进了新疆军区文工团,又因所谓“历史问题”被送进监狱,一关15年……李玫年轻,她看重的是王洛宾丰富的音乐知识和见解,及其对新疆民族音乐的熟悉,她懂得王洛宾的价值;同时,她也同情这位往日才子的处境,就把他请到家里,和父亲李桦交个朋友,让有着作家身份的父亲“写写他”。王洛宾爱吃饺子,李桦就给他包饺子吃。从此,关于王洛宾坎坷一生的文章开始见诸各地报章。他们一家与王洛宾的友谊也持续了二十年,直到王洛宾辞世。

    与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热潮一样,“王洛宾热”也是先从海外掀起。先是新加坡、台湾纷纷请王洛宾去开演唱会,然后是广州、北京……王洛宾的名气一时间如日中天。一天,听说有个叫三毛的台湾女作家要来采访他,王洛宾一早就来找李桦,问,三毛是什么人?李玫听见了,就告诉他,如果三毛要写你的话,还是有些意思的。

    人一红,事就多。于是,各种有关名誉和荣誉的事情就围绕着王洛宾展开了,特别是那场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有名无实的“宾毛恋”也鼓噪一时。1990年,三毛来新疆拜访王洛宾,就住在王洛宾家里。于是,海内外有关“宾毛恋”的话题更加甚嚣尘上。可是,无论外界如何渲染,李玫见到三毛后,仍然非常直率地对她说:“你和王洛宾不合适。”事实上,三毛通过进一步了解,也感到了两人间的距离。后来,三毛对李玫说:“王洛宾是个老人了,他摔倒了,会爬不起来;我摔倒了还可以爬起来。”

    离开新疆不久,三毛去世了。她和王洛宾的传说虽然久未平息,却已是身后事,而且也只有个别人知晓真正内情。知情者中就有李玫。李玫表示,她绝对不会说的。

    3 第一位音乐学“博士后”

    文章千古事,需要一点一点做。

    在演奏了大量传统筝曲和用木卡姆音调创作筝曲时,李玫敏感地体会到,在民间音乐中,有一种音,它大量存在,带着一种灵魂的力量,是形成乐曲的所谓“味儿”的重要因素。对于民间音乐中这种音的存在,有的人认为是演奏者偶然所得,是随机的;有的人甚至认为是听觉和制作上出了偏差。这种在传统理论中既不属于这个音也不属于那个音的特殊音级,人们将它称为“中立音”,但是乐理教科书中却没有对这个音律现象的解释。李玫认为,对于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音调,音乐理论家应该能够解释出它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和在乐律学方面的意义。李玫深感在大学本科所受的理论训练远远不能适应复杂多元的音乐现象,既然要从事学术研究,就必须要具有深厚的学养和严格的学术训练。因此,在当了7年编辑之后,她又重返校园,读研。

    她的硕士研究便是她脑海中萦绕不去的“中立音现象”。在做了大量理论准备和社会调查后,完成了10多万字的硕士论文《陕西、潮汕、维吾尔族木卡姆音乐中“中立音”现象及人文背景分析》,答辩中极受好评,并留校任教。她要把“中立音研究”进行到底。可当时的学院领导不同意她考博,于是她毅然辞去具有美好前景的大学教职,以自由身奋力一搏。结果她又放弃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录取资格,而选择了东南一隅的福建师大。因为福建的导师王耀华教授包容并支持她的“中立音研究”。李玫又在大量田野调查、测音分析和资料考证的基础上完成了与硕士论文形成姐妹篇的博士论文《“中立音”音律现象的研究》,其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一是各民族、地区、国家民间音乐的测音数据的分析,二是对出土乐器测音数据的分析,三是对现有民间乐器的律学计算和分析;文中还对吹管类乐器、琉特类乐器、齐特尔类乐器和泛音乐器及定音乐器的中立音现象进行律学计算和分析,证实了中立音存在的物理基础和现实基础。论文先是获得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后又获得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当年3万多博士毕业生,只有100篇论文获奖,比率约3%。,李玫就属于这3%。;而且是百篇优秀论文中惟一的一篇艺术类论文。

    音乐学界认为,李玫的论文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开拓性地将中国古代传统律学插上了现代律学的翅膀,以乐律学与民族音乐学的学科视野来看待这个有厚重历史沉淀的音乐文化现象。这篇厚重的博士论文,反映了李玫扎实的学术功底,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她热爱学术献身学术的精神,同时也奠定了她的学术地位。2000年,李玫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回望来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当年被命运抛向边疆农场的小姑娘,从远方一步一步地走来,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已然优越的位置,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单薄的身躯深藏着一颗倔强的心;一个羸弱的女孩,却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在问学之路上艰辛前行,攀登“一览众山小”的高山之巅。

    但她并不满足。她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两年内完成了56万字的《历代燕乐二十八调文献梳理及实证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音乐学博士后,为她的学术研究拓开了新的领域。

    4 玫瑰花开的时候

    在我眼里,美丽和漂亮是有区别的,漂亮是张扬的,美丽是内敛的。李玫属于美丽。而美丽的女性搞那么枯燥的理论研究却也是我事先没想到的。在男人们持久的注视和追求下,心怎么沉得下来?可是李玫的确做了,还做得那么有成就。她告诉我,她很晚才谈恋爱。至于从小到大那些男孩子中,为什么没人敢追她,那就不得而知了。

    1992年,李玫还没读硕士之前,她从帕米尔高原采访的归程中,在喀什机场遇到汉斯和他的女友。汉斯说,这姑娘很漂亮。他女友也表示同意。办过登机手续以后,在候机厅里,他们就主动和李玫聊起天来,并约好,等他们从博格达滑雪回来,去李玫家里玩。那时,李玫和父母亲一起居住在乌鲁木齐市一所大院里。10天以后,他们果然来了。李玫热情接待了他们,还给他们演奏了古筝。

    以我听琴的感受,我想,汉斯在那次可能就晕乎了。此后他年年来中国旅行,有时就与李玫同行。他们一起去河西走廊,去西南民族走廊,追随氐羌人先民的足迹,从祁连雪山、玉龙雪山、洮河、大渡河、雅砻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一路走下来。有一次,他带旅行团从印度——巴基斯坦——帕米尔高原,经塔什库尔干到了乌鲁木齐。他去李玫家里看她,还带了一双意大利的厚棉靴送她,说是“热鞋”,以区别于“凉鞋”。然而,他却没有见到李玫,感到几分遗憾,这才知她去西安读研了。1996年,汉斯在厦门大学讲课,给李玫写信,邀请她去玩。李玫就去了厦门,本来打算玩一个星期,却呆了整整一个月,两人陷入爱情,不能自拔。

    后来,李玫去福建师范大学读博,临毕业时,她告诉汉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已准备录用她了,她的事业在中国。她对他说,如果你也能来北京,咱们就能在一起了。汉斯是伦敦大学毕业的英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硕士。他没等李玫毕业,就离开他长期工作生活的慕尼黑,先期到北京,找了份教职,等待李玫毕业。

    2000年,他们在北京结婚安家。每年暑期,夫妻双双飞往汉斯的故乡——奥地利绿茵覆盖的乡村,探望汉斯的母亲,同时在欧洲自驾游,过一段神仙伴侣的日子。然后飞回北京,又各自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中。

    而今,李玫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整10年,已经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面前堆放着一厚摞李玫的学术专著,这些专著被用作音乐院校本科或研究生教材。李玫有她的研究项目,并担负着本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还为一些地方音乐学院讲课,同时,她还不断地发表学术论文。

    去年,她帮助一位鼓乐专家抢救性地出版了砖头厚的5大卷《西安鼓乐全书》。这位专家曾经因“出书难”而发出“如果出不了,我就全烧掉”的呐喊。李玫主动伸出援手,亲自作执行主编。这完全是一件为他人作嫁的事,从立项到成书,她辛劳始终。由于专业性太强,她还须亲自校对。3000多页的文字、乐谱,三校下来,脸色苍白,几乎趴下。

    近日她刚刚赴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宣讲了她的新论文《淮南律数新解》并获得高度评价。

    真正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李玫才有这丰硕的成果。知识界常说一句话:要耐得住寂寞。李玫就是这样一位耐得住寂寞的音乐学者。但她自己并不觉得寂寞。她享受着“钢琴缝”里的快乐,享受着那不断发现的美妙心弦。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