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文物凝结着旋律和音容的秘密,对其进行高水准复制是复原古乐关键一环。
八千年前舞阳贾湖的骨笛、五千年前的陶埙、商代的磬与铙、两周的编钟和琴瑟鼓笙,还有流传至今不衰的古琴……如果将这些不但形制独特,而且音质古雅的乐器汇聚一堂,将会演奏出怎样令人震撼的千年古乐?
1月26日,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弦歌八千载——华夏古乐音乐会》就是这样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在亲耳聆听这些穿越历史的鲜活艺术同时,我们也试图探寻出千年古乐“复活”背后的种种秘密。
音乐文物留下古乐线索
不论是几千年前《诗经》中提到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还是唐诗人李贺描绘的可令“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箜篌绝技,今天的我们在读到这些古人留下的文字时,除了陶醉于其诗意之美,更渴望能真的听到这些神奇古老的音乐。
然而,时隔千余年,那些富有魅力的远古艺术早已湮没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近几十年来,虽然有不少古代音乐文物络绎出土,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但想要探寻它们的真相,解开那些古代音乐文物背后的谜团谈何容易。
在探索、复原古乐方面,河南博物院在业界颇具声望。早在2000年,河南博物院即成立了华夏古乐艺术团。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支以中原出土音乐文物为主体进行还原,并编译和演奏中原地区各时代不同风格音乐的古乐团。乐团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曲,甚至演员的服饰,都严格参照了考古研究的成果。
十余年来,华夏古乐团每年接待观众数十万计,包括多位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国外著名歌舞乐团等。其演奏的史前先民的草莽笛声、夏王宫女乐的唱和、商代王宫中的恒歌酣舞,以及桑间濮上女子的欢唱、信阳楚王城的鼓声,都令观众真切重温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音乐。
如今,这个乐团即将在北京上演《弦歌八千载——华夏古乐音乐会》。届时,来自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史前时期的陶制乐器、传诵千年的诗经唱和、丹江岸边王子王孙的钟磬雅乐、郑卫之音、汉唐乐舞,这些千年古乐都将悠悠唱响。
青铜乐钟由原钟翻模制作
作为古代乐音的真实载体,古代音乐文物凝结着上古旋律和音容的全部秘密。要将那些古老音乐一一再现,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对古代乐器的复制研发。毫无疑问,复制古乐器能否做到“形神兼备”,是复原古乐极为关键的一环。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宏女士对本报记者介绍,为保证复制后的古乐器与原有乐器音质高度一致,河南博物院的有关专业人员在制作材料、制作方式上,都严格按照文物复制程序进行。例如,复制的青铜乐钟不仅由原钟翻模制作而成,而且对其合金成分、质量、纹饰、音位排列上都有要求。此外,还将其与原钟的音响数据进行比照,以确保音质与演奏效果都与古乐器如出一辙。
再如,复制汉唐流行时段最长的乐器十三弦筝时,因为这种古筝不同于现代筝,工作人员在制作时不仅保持了其古老形制,并且改用丝弦来代替现代钢弦,使筝的音色更加醇厚悠长。
频频出现在古文中的“琴瑟”,是起源很早的弹弦乐器。历史上有“伏羲伐桐造琴”的传说,这说明古代琴瑟多用桐木制成。桐木木质松透、柔韧,特别是木性稳定的百年桐木,以整木为琴瑟面板,音质更佳。在复制古瑟时,专家们从出于豫南的固始侯古堆和信阳长台关大墓中的12架瑟中,选取了两架作为原体复制,在制作方法与纹饰上都尽量接近原件。瑟弦柱的放置则依据湖北楚墓的考古成果,采用内九中七外九的布弦方法。
据悉,华夏古乐团复制研发的古乐器,时间跨度从史前至明清,包括史前陶乐器、骨笛、商周编钟、汉魏古琴音乐、唐宋弦乐器等几十个品类。其中,中原上古时期乐器近二十件,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器。如,宏大的王孙诰编钟、极具气势的虎座凤鼓,古老的舞阳骨笛以及华美的漆绘绵瑟等,它们保存着传统音乐中“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八音”,即八种质地乐器的奇特配置。
各界著名专家参与编曲
复制古乐器不过是第一步,如何利用这些“复活”的古乐器,对先秦诗经音乐、汉唐诗词吟唱进行复原展演,同样至关重要。而解决这个难题,显然不能只依靠考古学家来单独完成。
李宏副院长告诉记者,华夏古乐团的曲目乐谱是多界别专家共同合作的创造。可以说,它的演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多位著名音乐考古、史学、乐学专家参与了历代多首古典乐曲的译谱编配。
不但如此,在古乐演奏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音乐难题也都离不开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例如,有关23弦瑟的转调难题,就是经由河南大学音乐学系丁承运教授的研究得以解决的。
服饰探究:演奏员服饰皆有出处
古瑟展演
史前陶乐器与骨笛展演
据悉,《弦歌八千载——华夏古乐音乐会》按历史发展序列编排,充分利用了历代考古发现和出土的丰厚中原音乐文物资源、古代服饰资源。
例如,先秦诗经音乐以先秦编钟为载体。《诗经》是2500年前黄河流域的诗歌总集,大部分的诗歌产生于中原大地。其中,国风清丽活泼,雅诗典雅脱俗,颂诗庄重肃穆。上古诗经音乐的民间风情和庙堂雅乐或可从《周南·关雎》、《小雅·鹿鸣》中略窥一斑。
汉唐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并高度融合、发展的历史时期。西域音乐的传入,使中原音乐出现了新的音阶、新的旋律、新的节奏,进而体现出新的历史风格。《倾杯乐》以河南出土的唐代伎乐俑群的服饰、器乐组合类型为依据,以曲项琵琶、箜篌等唐代乐器及其音乐性能为基础,根据流传至今,具有唐代遗风的传统乐曲编配而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奏员的服装是严格按照历代考古发现中的服饰原始资料复制的。例如,先秦服饰的复原是根据信阳长台关战国早期墓中所出彩绘木俑身上的服饰设计制作。这些具有中原特色的右衽直裾深衣,宽带束腰,内衣迭出,上加饰组合玉佩,而且组合玉佩的形制、组合方式、玉料等在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上都有原始依据。
据悉,专家们经过对各时代服饰的研究,已经复原了先秦深衣、汉代曲裾、唐代男女衣装和相关发饰、佩饰等。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责任编辑:admin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