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新爱乐交响乐团多场演出圆满成功 草根实现高雅梦

2011年11月07日    来源:神州乐器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摘要
 
   2010年1月27日晚,黄石市磁湖剧院,剧场里的木地板随着音乐微微振动,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正在全情投入地演出。鼓槌打出浑厚的声响,小提琴悠扬,竖琴如泣如诉。演出完毕,掌声如潮,观众震撼:“家乡居然有这样土生土长的交响乐团!”
 
   这是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的首演,“一出生”便反响不凡。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一个纯粹靠民营经济投资、双管编制的民间大型交响乐团,在全国地级市中绝无仅有。
 
     从首演至今不到2年时间,该乐团演出达20多场,十分活跃;就在一周前,该乐团官方网站开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个几乎由“草根”组成的民营乐团,如何拨动了体制之弦?
 
草根乐痴玩起阳春白雪
 
   今年9月28日,是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2周岁生日。“这个交响乐团,圆了我多年的梦。”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创始人、团长和董事长陆卫先,去年从刑警岗位提前退休,一门心思干起交响乐团的工作。
 
   现年54岁的陆卫先出身于音乐之家,父亲是老革命、男中音,母亲是音乐教师。陆卫先从小对音乐痴迷不已,学过单簧管、双簧管、谱曲的他,深感黄石这样的城市,也该有更高雅的追求。
 
   陆卫先的妻子周玲,是黄石多家酒楼和女子美容机构的董事长。2009年,陆卫先说动了妻子和姨妹出资150万元,按照交响乐团双管编制购置乐器,包括四把低音提琴、全套定音鼓等,甚至还有2台在全省都少见的竖琴。
 
不是“圈里人”的他,还用一种很“草根”的方法“招兵买马”:设法结识那些有影响的音乐家,然后通过他们再邀别人。几年下来,陆卫先先后集结了80多位音乐爱好者,他们中有专业音乐家,也有警察、企业老板、打工族和退休人员。
 
  乐团成立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除了一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嘲讽,襁褓之中的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羽翼未丰:7成人不熟五线谱,圆号、中提琴、大提琴等人才奇缺,一些乐手的演奏不在调上。成员之间也“各自为政”。早期排练时,乐队指挥已经挥棒甚至大吼“停下,停下”,还是有人兀自拉琴:“莫慌莫慌,等我过完这把瘾再说!”
 
   令人欣慰的是,一群为了音乐走到一起的人,他们对音乐的痴迷同样令人动容。在梦想激励下,整个乐团勤学苦练,克服了重重困难。
 
   退休职工徐淑英是个音乐门外汉,她应征低音大提琴手,每天至少练习6小时,手指上缠上层层胶布;长笛手康英的母亲在杭州去世,他与儿子多次往返杭州武汉,但排练一次都不落下;黄石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袁斌,一下班脱了警服就往乐团钻……
 
  就这样,草创3个月,排练总时长不到半个月,乐团迎来了它的首演。
 
工业城市迸发艺术激情
 
  交响乐团的诞生,给黄石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从《春节序曲》到《红旗颂》,再到《拉德茨基进行曲》,首演观众、曾留德3年的黄石市中心医院医生胡如进,至今仍深感震撼:“德国的交响乐队也不少,但黄石这样的小城市有这种水平的大型交响乐团,很难得!”市民彭文和也惊叹:家乡竟有这种高雅艺术!
 
    旅居西班牙的黄石人陶居辉回家探亲,看过乐团演出后感慨万千。他在西班牙最大的华文报纸《欧华报》上撰文称,新爱乐交响乐团是故乡新添的文化名片,他欣慰地看到“中国软实力正在崛起”。
 
   首演当晚,所有团员激动不已;台上的陆卫先趴在谱架上,百感交集,猝然泪奔。
 
  首演的成功,止住了质疑之声,也让交响乐团在黄石一夜成名。
 
    不到2年间,乐团演出20多场,在黄石市各项重大活动上,都有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的身影。它先后参加黄石红歌会、黄石新年音乐会等演出,“湖北省2010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它更代表黄石礼遇全省宾朋。
 
   一个中型工业城市也有了高雅音乐,全城瞩目。“交响乐团得到了社会的尊重。”陆卫先说。因为团里大衣上挂着“新爱乐交响乐团”的铭牌,有人要花钱借去穿3天过瘾。康英现在以教音乐为业,以前每个学生60元一堂课,加入交响乐团后,涨到120元到150元,学长笛的学生还翻了一番,“现在团里没工资,但就算别人开高工资,我也不会去,因为交响乐团就是金字招牌。”
 
民间智慧撩动体制棋盘
 
   和一些专业团体不同,该乐团团员并不拿工资,只有每次排练的10元交通补助,以及从一场演出5万元的总费用里拿演出补助。
 
  新爱乐的运作机制,已经和国外许多艺术院团相接近。两年来,陆卫先的家族企业已经为乐团投入近400万元,包括每周一次、每次5千元的排练(每月投入2.5万元)。这与国外许多艺术团体依靠大财团、文化基金养活如出一辙。 “养团不养人”,是陆卫先探索的模式基本投入只保证乐团的排练和演出,但乐团品牌能帮助成员开展教学、办校等活动,间接获取回馈。低成本,让乐团避免资金之困;不养人,让乐团卸下开支重担。
 
   陆卫先用企业化模式管理乐团,控制成本;同时打“城市文化”牌,植根黄石汲取力量;他还打算建设音乐厅,打造产业链,不仅从票房,也从文化产业上赢利,“我们最终要成为黄石的一张名片,成为软实力的代表之一。”
 
  新爱乐交响乐团迸发的蓬勃生命力,与一些体制内的艺术院团形成鲜明对比。记者了解到,黄石曾有“老三团”,即京剧团、汉剧团、歌舞团,由于体制原因,这些老牌院团人员流动不畅,年龄老化,演职员比例严重失调;专业职务工资终身制阻碍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经营不善导致剧团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撤消,合并成为黄石歌舞剧院寻找出路。
 
  陆卫先说,贵州等地也出现了有实力的商家支持的交响乐团,但由于“养团又养人”,每月几十万元的人力成本让乐团吃不消。“即便是体制内的国营乐团,在文化体制深化改革中,他们最终也会彻底走向市场,和我们一样面临票房考验。怎样生存得更好,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作为民营院团,新爱乐交响乐团不用政府养,需要时又可由政府采购,机制灵活。陆卫先期待的,则是平等的舞台和演出机会,以及更多的认可。
 
  去年9月,陆卫先受邀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文化体制改革主题研讨会,并在会上专题发言。同年12月,文化部再次向该乐团发出了邀请,研讨民营资本如何在文化领域有所作为。
 
   采访即将结束时,陆卫先给记者放了一段录像。电视荧屏上,一位弥留之际的老者,已神志恍惚,却还随着《黄河大合唱》打着节拍。这是陆卫先的父亲。当年,他从自家拿钱闹革命;现在,他的儿子从自家拿钱建交响乐团。父子俩,同样的追梦人,流传着同样的血脉基因。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陈静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