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一件深色的唐装,一顶黑色的皮帽,布套包裹着的竹琴,带有残疾的双手,3月6日下午,记者如约见到了,这位来自天全县双手只有6根手指的曲艺达人——李联祥。他古朴的装束以及肩上挎着的竹琴,都为这位带有残疾的老人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刚落座李联祥就饶有兴致地跟记者讲述起竹琴的历史,李联祥说:“竹琴又名‘道情’是四川独有的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乐器,据光绪三十四年《叙永永宁县合志》中有‘又有一对云车扶,竹琴羌笛声调粗’这便是对竹琴的最早记载。”
“竹琴”?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它究竟是什么模样?又该如何演奏?李联祥小心翼翼地从布套内将竹琴取了出来,一根60厘米长的竹筒呈现在记者面前,外表被油漆粉饰得光亮如镜。乍一看其形状与鼓有几分相似,但与鼓不同的是,它只有一端蒙上了鼓皮。配合上两根用竹片加工成的一端带弧形的简板,这就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琴。
据李联祥介绍,竹琴从选料到制作都是特别讲究的。材料的好坏以及做工的精细度往往决定竹琴的品质。用李联祥的话说“制作竹琴的竹子,百里都不见得能挑一!”而李联祥手中的这把竹琴则是由他亲手制作的。
“黄昏时候音乐广场闹哄哄,只听得乐器声咚咔咚咔,他们在跳迪斯科,这边卖的是麻辣烫,那边炸的是洋芋花……”配合竹琴明快的节奏,以及李联祥自编的词曲,他敲打着竹琴唱了起来,歌词中包含了他对家乡的感情。
“想要演奏好竹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文化的积淀,还得是一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人。往往一个好的竹琴表演者,会将生活融入到竹琴表演中去,能让观众为曲目内容或悲、或喜、或激动。”李联祥说,“我现在演唱的曲目,都是自己谱写的,内容是以百姓的生活为主线创作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老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记者尝试演奏竹琴,但就其使用的难度来说,远超出了记者的想象。李联祥告诉记者,想要演奏竹琴,对力量和使用方法是有要求的,竹琴本身和简板的配合,以及演奏时周围空气的湿度,这些都会对演奏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学习竹琴绝非一日之功。
在和李联祥的谈话中,记者发现他的手指在一刻不停地抖动。究其原因,李联祥说,竹琴的演奏和其它中国乐器不同,竹琴没有固定演奏方法,全凭手上的感觉。所以他通过抖动双手来练习手上的感觉。
“没想到学至今日已六十余载,竹琴可能要伴随我一生了。”说起自己和竹琴的情缘,李联祥回忆,他在8岁时受外公的影响,跟外公学习竹琴。学习的初衷除了对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还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艺。
今年已年满75岁的李联祥,精神矍铄,在演奏竹琴时敲、打、说、唱中都彰显着别样的风采。
残疾不仅没阻挠李联祥追寻自己的梦想,反而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用6根手指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竹琴梦,将这一古老的曲艺文化传承下去。
竹琴作为一种传统技艺,记录着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体现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它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文化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现在受各种文化的冲击,竹琴的传承路在何方?这让一代代像李联祥这样的传统技艺传承人,犯起了难。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娱乐方式多了,而先辈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鲜有人问津。”李联祥说。
望着记者,李联祥脸上的神情显得落寞。“我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只要谁愿意学,自身条件合适,我就愿意教,希望将这一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也是老人的梦想,能看到更多的人同台演奏竹琴。
离开李老时,雨城的天空飘起了零星小雨。老人的身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人群之中。但他精湛的演奏技艺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