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在广西南宁市文化大院一座古旧的宿舍楼里,我们和壮族著名音乐家范西姆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话题是少数民族民歌的现状、未来和命运。
这是一次艰难的访谈,也是一次珍贵的访谈,或许也将是范西姆面对媒体的最后一次长谈。73岁高龄的范西姆先生2005年中风后,身体活动不自由,语言表达严重受阻。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们借助书写、提问等方式谈论了民歌的现状及发展。范西姆先生数次艰难但执着地向我们表述着他一如既往的情怀:“我就爱民歌”,并将其丰富的著述呈现给我们。他眼含泪光,几度哽咽,反复强调民歌到了一个“要传承,要捍卫,要创新”的关头。
■被访者:范西姆,著名壮族音乐家
■访谈者:梁秋冬,壮族青年歌唱家、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硕士
■访谈者:梁黎,《中国民族》记者
■访谈时间:2012年4月11日
民歌首先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热爱,继而需要我们去传承
1999年,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一曲壮语山歌《壮乡美》打动了千万观众的心,人们记住了歌者的名字——黑衣壮族歌手黄春艳。而黄春艳的恩师、歌曲的作曲者正是范西姆。
1981年,范西姆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壮族民间歌舞剧《蛇郎》,在当时影响很大;1984年,为继承和弘扬各族民间音乐优秀传统和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歌手,他主导负责,首创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并多次领队参加中国合唱节和中国国际合唱节,荣获金奖及最高演唱奖;1990年,范西姆受国家民委委托带领中国广西民歌艺术团到香港参加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演出,并在香港大会堂演奏厅举行《广西民间歌曲的风格与特征》专题个人讲座,受到中外艺术家和观众高度赞誉;他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创编的《壮乡美》、《三月木棉红绯绯》、《踏沙情》、《泉水歌》等歌曲广为流传;他多次参加全国及广西民间音乐的重点科研项目并出版了专著《壮族音乐史》,曾荣获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纂成果一等奖,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荣誉勋章。
梁黎:范老师您好! 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时,您曾给我们杂志(原名《民族团结》)写过一篇评论京族音乐的文章《一根弦上的颤音》。2006年,在做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专题报道时,我们杂志又刊登了采访您的文章《民歌伴我人生行——记广西民歌专家范西姆》。我第一次听您的歌是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节上的《壮乡美》,太动听了!听说在1966年,您作为高材生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留京工作,13年后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离开了北京,回到故乡广西。当时您是怎么想的?
范西姆:可以说,我是为了传承民歌而回到家乡的。我就喜欢听母亲唱的歌谣。这些民谣,时常唤起我对家乡的爱恋和思念。因为民歌的召唤,我放弃了留在文化部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生养我的壮乡,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走遍弯弯歌圩路,与民歌终生为伴。而这一回来,就是40多年。
“我最爱广西的山水,最想服务家乡。” 范西姆在回到家乡之前就已开始利用各种机会收集广西各民族民歌。无论在何地何处,他只要听上一两句民歌,就能判断出其来自广西的哪个县哪个民族。
范西姆回忆,在“踏歌而行千万里”的生活中,“我每天都背着录音机到各地采风,听到别人唱山歌就录下来。那时的录音机很笨重,30多斤,走路摔倒时我最怕把录音机摔坏。”看着记者的小型录音笔,范西姆感慨当年。
梁黎:您在壮族民歌方面的贡献非常大。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民歌事业了。现在,像您这样的音乐家多吗?
范西姆(沉默片刻):我不清楚是不是别的人都像我这样发自内心热爱民歌,或者只是把民歌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在我心里,少数民族民歌是最美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声。除了壮族民歌音乐,我还研究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音乐。这些在我的著作里都有。我的一生,都是与山歌为伴。所以我说,如果你要传承民歌,你就得用身心去热爱。不然,你做不好,更坚持不下来。
梁秋冬:是啊,在40多年的时间里,范老师的足迹踏遍了我们广西70个县的上千个自然村屯,采录了2000多首各民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这些作品可以说都是他用艰辛的汗水甚至是用危及生命的历程获取的宝贵资料。很多故事,你在他的《我的音乐人生》一书中都可以看到。范西姆老师是我的恩师,他被誉为广西的“民乐之父”,我们壮族人都称他为“歌海之子”。他的生命似乎就是为民歌而来。范老师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他在1980年首次发现和挖掘壮族三声部民歌,并将其写入世界音乐史。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震惊,彻底否定了国外音乐界对“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说法。
范老师还有一个大贡献,那就是为继承和弘扬各族民间音乐优秀传统,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歌手,1984年他主导参与首创四年一届的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招收进来的学员都是当地的歌头、歌师、歌仙。在无范例可循的情况下,他除了任教,还参与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培养了以黄春艳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手。我就是第四届歌手班的学员之一,当年从歌手班考到北京,进了空政文工团。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少数民族歌手学习班由培训班转为正规的中专文艺班,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实行统一分配,开创了“中国民歌史上第一个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民歌传承班”的先河。1989年,歌手班迁入南宁民族师范学校;1990年7月,广西民族干部民族歌手班(成人中专)改为广西壮文学校音乐专业,学制四年。为办好民族歌手班,自治区政府又作了一系列指示,使歌手班进入正规教学轨道。
梁黎:广西是一个歌海。我觉得广西和全国其他地方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你不管走到哪里,尤其在乡里,无论男女老幼,每个人都有开口就唱的本领。快乐时唱,难过时唱,郁闷时更唱,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最有意思的是,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广西干部的手机铃声都是本地民歌。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响起来的时候,你会感觉你好像来到了一个歌圩,马上就感受到了那种浓郁的民歌氛围。
梁秋冬:是啊,我的手机铃声就是我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演唱的《走壮乡》,百听不厌。每次铃声响起,我的心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故乡。那种情感,对民歌魅力没有感触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范西姆:你们说得很好。壮家的母亲,是用乳汁和民歌哺育儿女的。唱歌的人也同样要热爱这种歌唱艺术,我采风接触的除了壮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他们都热爱民歌,可以说,到了可以一日无茶、不可一日无歌的地步。他们唱起歌来,有连续几天几夜不吃不睡的。这种情景,外人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对于壮族人来说,却是司空见惯的事。
多年来,我克服了种种艰难、波折,往返于山寨之间,采录的2000多首民歌,里面包括了广西11个少数民族音乐第一手资料。如果不是山歌的魅力和对山歌的热爱支撑着我,我想我坚持不下来。
捍卫民歌:需要有一种文化自信和自觉,更需要一种勇气;捍卫民歌,其实就是捍卫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梁黎:我注意到,范老师在给梁秋冬赠送音乐碟和书的时候,总是写一句话:“传承、捍卫、创新”。刚刚我们谈到了民歌的传承,需要去理解民歌的内涵,发自内心地热爱。那么怎样理解捍卫民歌?通常我们说到捍卫,都是指一个事物到了必须保护的时刻,否则就会消失。范老师说到“捍卫”,是不是少数民族民歌处境到了一个艰难的时期?
梁秋冬:也不能完全这么说。我认为,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造成的。民歌有它的生命力,不会消失。但对民歌的未来,我们都有忧患意识。今年4月我回到广西左右江一带采风,可以说收获很大,但喜忧各半。喜的是我所到之处,无论是壮族瑶族还是别的民族,只要你注意去聆听,去寻找,你都能采集到地地道道的民歌;忧的是我发现如今能唱民歌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自从有了电视、歌厅等娱乐设施,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唱,我看了很着急。
梁黎(笑):你也是年轻歌手,说实话,你喜欢唱民歌吗?
梁秋冬:说实话,对民歌,我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地唱到主动地热爱唱的过程。这些年,随着我的成长和成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认识后,我才开始自觉地接受和唱民歌,并且越来越发自内心地去热爱民歌。真正理解民歌的内涵,是我在年少时不能想像的。再者,如果我一直在广西唱歌,不走出来,没有这些年的比较学习,也许也不会有今天我对民歌的这种热爱。多年的理论学习的确使我在歌唱技巧上有了一些突破,但是在歌唱过程中,那种浓烈的情感,那种歌唱理论不能替代的状态,我认为还是来自我年少时民歌打下的基础。想起当年我在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时,不过十四五岁,少不更事,喜欢偷偷去唱些流行歌,不愿意唱民歌,认为民歌很土。范老师每次都苦口婆心教导我们,要热爱民歌要唱民歌,天天“逼”着我们唱。我们总是不以为然。现在想起来,多亏了那个时候的启蒙训练,如果不是当年范老师他们开创的歌手班,广西民歌可能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一个良好态势,也不会有像南宁国际民歌节这样的节日。
我记得,那时候,被招进歌手班的都是各地的优秀歌手。如今,歌手班的各族成员遍布广西各地。由于他们受过训练,又都非常热爱本民族民歌,所以在民歌的传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中很多人对本民族的民歌挖掘整理作出了很多贡献。
范西姆:1984年3月17日,广西民族干部学校(武鸣广西壮文学校)举办第一期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培养民族歌手。学员来自全区30多个县,有壮、苗、瑶、侗、彝、京、水、仫佬、仡佬、毛南、满等11个民族的17岁至24岁的男女青年歌手等80多人。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方式非常好。有专家评论说,歌手班开启了我国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新模式,它的办学经验和培养模式,为怎样解决我国少数民族歌手传承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道路。歌手班对原本口头相授的民歌,进行了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承。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2009年,广西壮文学校就被确定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艺术创作基地。你看看我家墙上,就有历届歌手班的结业合影。这些学员现在遍布全广西,他们只要到南宁,都会抽空来看我。
梁黎:广西在民歌传承发展方面,有很好的传统。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应该说是做得比较早的也是做得比较好的。记得1979年~1982年,广西发动200多位音乐工作者普查、挖掘、收集整理出各民族民歌3000多首,掀起了一股“复兴民族传统”的热潮。也正是这股热潮,催生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诞生。歌手班自创办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介。它的确是一种对民间民族音乐的多元主体保护。这样做,可以使民歌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中保持其文化底色,能在避免过多干扰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自主传承流变。但是据我了解,歌手班2004年曾经停办过,后来经过呼吁才得以恢复。
范西姆:对,当时面临着歌手大量流失,生源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困境。可见民歌传承是一项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多方面支持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说的民歌需要捍卫,这也正是在我们意识到了民歌在当今面临的尴尬处境,同时清楚地看到民歌对于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主体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后作出的一种反应。捍卫民歌,其实就是捍卫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梁黎:回到刚才我们谈到的话题。在民歌的搜集整理方面,很多专家、学者这些年来的确做出了很多贡献。就像范老师一样,著作等身,创作的歌曲流传大江南北。但我还是认为,捍卫民歌的主体应该是那些唱民歌的人,是在民间的歌者、劳动者。刚才梁秋冬谈到现在唱民歌的大都是中老年人,这是很让人担忧的。
梁秋冬:捍卫民歌,作为歌手,我认为除了要鼓励和保护那些民间歌手,继续用举办歌手班这样的形式延续下去之外,更需要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一起努力。能唱好民歌并坚持下来的民间歌手、歌唱家、艺术家,都值得尊敬和赞赏。他们除了热爱,表现出来的还是一种捍卫民歌的勇气!我希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为捍卫民歌而努力!这也是范老师所希望的。
“现在有一些人好强、好胜、好斗、好出风头,这不行。民歌需要创新。好的学者不但要有文化,还要有道德,有思想。”
曾有学者撰文说,范西姆就是一个活着的广西少数民族民歌博物馆。
2005年,范西姆不幸中风。在之后的3年里,他还支撑着参与整理出版了我国首部壮语民歌集《壮族民歌100首》。访谈中,我们看到,他书房里还有200多盒尚未来得及整理的民歌录音磁带,它们成了范西姆的一块“心病”。留美广西籍作曲家陆陪在拜访过范西姆后,曾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为其配一个工作室,整理那些录音资料磁带。
梁黎:现在的听众用流行的话来说,听歌都喜欢“重口味”。能平心静气听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很多流行的优秀音乐里,核心都是民歌元素。我们熟悉的歌手朱哲琴、萨顶顶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近年出现的一个新音乐流派叫做“世界音乐”。有一个曾经在中国摇滚乐坛活跃过的主创,名叫梁旭。他花了10年时间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行走,然后融合世界各地原生态音乐元素,使用特色各异的民族乐器及大自然各种音效音响原始采样,采用非常规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以电子乐器和高技术的录音手段为特色,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他的作品《三时》被中国乐坛泰斗级音乐人王晓京称为“中国的英格玛”,说其音乐水准超越国内外许多世界音乐大牌。我听过这张碟子,在整张碟子里,我听见的都是咱们少数民族音乐里面那些最精彩的旋律和原声。说实话,在现代化的录音制作打造下,这些音乐歌词都非常精致动听。这张碟子走向世界,其实也就间接地将少数民族音乐带出去了。梁旭的音乐,算不算一种(对民间音乐的)创新?
梁秋冬:应该算吧。我演唱过的《走壮乡》、《山那边》、《壮族敬酒歌》也很受欢迎,但都不是说一点没有改编过的民歌。我认为这些歌都是对原生态民歌的一种创新。创新后的民歌,更易于传唱和被年轻人接受。创新民歌,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因为我们如果一点也不改变,那些唱歌的老歌手逝去后,这些民歌真的就跟着失传。我们可以一边整理搜集民间民歌,一边鼓励年轻的音乐人、歌手参与进来,同时在音乐院校对学生进行民歌普及教育。我相信,他们中会有一批人成为未来民歌创新发展的推波助澜者。
范西姆:民歌需要创新。比如,我为南宁国际民歌节创作的《壮乡美》应该说就是我在壮族民歌方面的创新尝试。这首歌既完整地保持了我们壮族的民歌特色,同时又具备了流行歌曲的元素,让人喜欢听喜欢唱。
当然,现在有一些人好强、好胜、好出风头,这不行。我看好的(民歌)学者不但要有文化,还要有道德,有思想。1991年,我代表中国学者到泰国孔敬大学参加东南亚传统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许多国外学者深感自己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正面临绝境或殖民地化而悲哀。而我在会上谈到我国对优秀传统音乐的重视,我为中国民间音乐志书的编纂和培养少数民族民间歌手的努力。发言结束时,有一位清迈大学的教授激动地站起来放声唱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尾音歌腔突出我的名字。翻译对惊讶的我解释歌词大意:“山崖上的鲜花千万朵,我摘最鲜艳的送给范西姆。”我听了非常激动,在这庄严的国际学术会上得到这样殊荣,我真的感到很高兴、自豪。我想,这是国外民歌专家对我在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发展创新方面作出努力的最高肯定。
另外,我们歌手班培养的歌手演唱的无伴奏合唱民歌《八角飘香》、《赶歌圩》、《走过飘香的瑶山》、《苗山情》、《侗乡恋》、《京岛晨曲》等,都是运用的多声部民歌音乐素材来进行改编,既有传统多声部民歌的古朴韵味,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从各个侧面表现了百越民族多姿多彩的风情,也表现出歌手演唱民歌娴熟的艺术功力。这些演唱,既有传统民歌的美感,又有现代意识,两者统一在一起,听起来尤感亲切动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国内外音乐界听众的赞誉。
梁黎: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民歌,你们怎么形容?
梁秋冬:有的民歌传唱了上千年,体现了各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如范老师所说,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声。
范西姆(垂泪):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宝藏之一,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传承、捍卫、创新下去。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