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太原市民间艺术概况

2012年10月26日    来源:    

  神州乐器网讯 太原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内涵丰富。从最早收入《诗经﹒唐风》中的民歌,到《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从先秦时期的“战蚩尤”表演到后来兴盛于清徐一带的铁棍、社火活动,从民间音乐班社到以“太原锣鼓”和“八音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音乐品种的形成,特别是明清以来以晋商文化崛起而带来的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的大发展,以及长期流传在农村的炕围画、布老虎、彩绘、剪纸等民间美术的发扬光大,逐渐成为具有太原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社火 社是土地神、火是火神,社火就是远古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祭祀演变而来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群众对民间集体游艺活动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的社��主要是在元宵节和迎神赛会上表演。唐时所著的《苏氏演义》上载,远在先秦时期太原民间就有“战蚩尤”的社火表演活动。到宋时,民间社火已经非常兴盛。明清时,社火除了传统的锣鼓、秧歌、车船及背铁棍等综合性表演外,还包括一些模拟性节目,有拟鬼神的,如“二鬼摔跤”“十八罗汉”,有拟禽兽的,如“蛤蚌舞”“白鹤舞”“牛斗虎”“跑驴”“跑马”“舞狮子”等,有拟人的,如“哑老背妻”“大头娃娃”等。当地人把它们统称为“杂耍”;还有一些武术杂技类表演,当地人称为“武社火”,现在仍保留下来的节目如“火流星”“九节鞭”等。主要形式有背棍、铁棍、舞狮子、龙灯、旱船、秧歌、高跷、竹马、二鬼摔跤、挖棍、节节高、霸王鞭、大头娃娃等。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太原锣鼓在农村多在逢年过节时打击取乐,或为社火表演伴奏。1950年太原矿山机器厂率先成立了太原第一家厂矿锣鼓队.70年代后期,出现了锣鼓乐谱和专职指挥,创建了锣鼓协会,90年代后,大量职业性和半职业性锣鼓队进入市场,艺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1990年9月22日,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太原锣鼓队奏响了开场节目《丰收锣鼓》;1995年,赵庄女子威风锣鼓队参加了“95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获最高奖。以后太原锣鼓队还赴港澳地区和出国进行了多次表演。

  吹打乐 史料记载我市民间吹打乐始于秦汉。民间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成熟于明清,并普及到民间,在全市极普遍。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北路侧重吹,锣鼓只作配合。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声音色彩清幽超脱。

  背棍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民间对徐沟背棍的赞语,背棍,亦称“背阁”“扛装”,起源于清徐县徐沟镇。相传由雨后谢神活动演变而来,根据人的多少可分为单人棍、双人棍和三人棍三种以及独具特色的跑马棍,结构上又分为直顶式、旁挂式和活心式三种。在节目表演中,背棍少则五、六副,多则近百副,由一成年男子身上绑扎一个三角形铁制框架作底座,框架上绑扎一至三名儿童,共同扮演一出戏和民间故事人物,连同一体,上下呼应。徐沟的背棍造型有上百个,主要有《凤仪亭》、《打面缸》、《张三跑马》、《桑园会》等,常用民间吹打乐来伴奏,常用的队形有二龙出水、单回头、双回头、大交叉等。

  1924年(民国十三年)徐沟铁棍首次赴太原表演,并从此逐步在山西各地推广开来。现在,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背棍还把欧美芭蕾舞的“托举”,东北秧歌的“群舞”,高跷的“凌空”等集于一身,形成了一门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这惊险、绘画之色彩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

  铁棍  亦称“抬阁”、“转轴”,与“背棍”同源。相传明嘉靖年间,徐沟县在祈雨谢神活动中,制作了一乘供神像的楼阁式木桥,由人抬着游行,随后逐渐演变面一种游艺活动。铁棍结构分为“平棍”和“转心棍”两种,它的底座是一张用硬木制成的60cm×170cm见方的矮桌,座上插一根铁棍,铁棍上又捆有支棍,形成支架,以安排一个戏剧场面的造型。铁棍由8人或16人抬着行进,桌前后还有两人作为指挥,起、行、退、转、拐要呼喊一套专用的“号子”来统一步伐。在民间吹奏乐和打击乐伴奏下,缚在阁上的人物随着起伏旋律做一些戏剧动作。铁棍表演的节目包括历史剧、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如《西厢记》、《杨门女将》、《蟠桃会》、《三打白骨精》等。

  太原秧歌  是流行于太原、阳曲一带农村的一个小戏曲剧种,当地人称为“社儿”,也称“上路秧歌”,以区别于“晋中秧歌”。太原秧歌约在清初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来,形式简单,内容单调,没有多少情节,演出时仅以锣鼓打击乐器伴奏,《捣米》、《四女采茶》、《五更怨》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节目。到清中叶以后,太原秧歌有了小生、小旦、小丑等行当的区分,剧目也更加丰富,如《三戏妻》、《卖花花》等。清末,太原秧歌逐步走向成熟。民国以后,太原秧歌的演出非常活跃,并把晋剧的一些剧目如《打渔杀家》、《戏奴》、《采花》等移植到了秧歌班中,使其表演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对太原秧歌进行了改进,伴奏方式上加进了胡、笛、唢呐、笙、三弦和扬琴等,对原有的唱腔和曲调也进行了突破,还创作改编了一批新剧目,如《田野春歌》、《刘三推车》、《争参军》等。

  剪纸  又称剪花、刻纸、窗花,是我国民间普遍的美术制作。《史记》中记载了周成王“剪相封弟”而有晋的故事。太原境内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太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受北方农耕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里折射出对物体的直觉印象,在单纯化了的形体里保留着各个物体的特点。阳曲县大盂村农民智翠贞的剪纸,构思奇特,创作了独特的“美即不齐”、“丑中有美”、“寓巧于拙”的风格;娄烦、古交农村的民间剪纸则更多地保存了原汁原味的民间乡土气息,不论是婚嫁时剪的《团花角云》、《喜鹊登梅》,还是年节时剪的《十二生肖》、《年年有余》,都富含传统意蕴;清徐县高自村、东于镇一带的架火彩带剪纸更成为一种风俗传统至今。省文化厅曾出版了《智翠贞剪纸集》,阳曲县的金丽文的《民族大家庭》,获1994年全国妇女手工艺品大赛“中华巧女”证书,清徐县剪纸艺人杨字新创作的《帝王系列》、《清宫系列》、《古神话传说系列》、《中国著名文学家肖像系列》、《三国演义、水浒人物系列》,都深受人们喜爱,并多次在报刊上发表,还被介绍到日本、德国进行交流;还有武四新、辛爱英和王振华等,是太原剪纸艺坛的一代新人。

  二鬼摔跤  又名《二鬼打擂》、《摔跤比赛》,是太原地区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二鬼摔跤由一人扮演,表现两鬼格斗扭打,其奥妙主要在于道具制作上。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制作和固定两个相互厮扯搂抱在一起的鬼怪模型,将木板捆绑在表演者背上,四周用布围起以遮盖表演者身体,使其弯腰下伏,两手再拄一双假腿模型。表演时,演者四肢着地,旋转扑跌,猛起猛伏,急进急退,形成二鬼在激烈搏斗的情景;舞到高潮时,演员突然甩开外套,真相大白,表演嘎然而止。二鬼摔跤一般不用伴奏,有时也配以打击乐器锣、鼓、钗等,只在烘托气氛。

  节节高  一种杂技性民间游艺,起源于南郊区南河下村。民国六年(1912年)天旱无雨,村民祈神得雨,在还愿谢神时,因无力举办大型仪式,各家大人便把自家的男孩顶在肩头游行。后逐渐演变成一个社火项目。节节高由一成年男子当底座,肩上站立一个六、七岁儿童行进,不绑不系,也无任何依托。用打击乐伴奏,两人随音乐自然舞动。主要表演的节目有《打渔杀家》、《游湖》等戏剧人物。

  高跷  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武跷主要是表演高难度动作,如大劈叉、空中翻滚、跳跃等;文跷主要是扮演戏剧人物。文跷又分高、低两种,高的跷有四、五尺,低的也有一尺余。表演者将双脚和小腿紧绑在有脚板的两支木棍上,站起来边走边舞。表演队伍一般由数十人组成,由头跷进行指挥,扮作丑婆相,手持扇子,口含哨子;二跷为男性领队,手持响铃或圆棍打场子;尾跷由小丑压阵,手持拂尘;中间的按所扮戏剧人物行当排列。用打击乐伴奏。主要的表演节目有《白蛇传》、《西游记》等。

  霸王鞭  也称“打花棍”,是太原地区常见的一种社火活动。将一支稍长于一米的竹棍,饰以彩纸缨穗,两端再嵌入十数枚可沙沙作响的铜钱,由一队少男少女每人手执一支或两支花棍边舞边走,动作有单打、双打、绕头、过脚、翻身等动作。一般不用音乐伴奏。

  旱船 是山西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视节庆的人们。跑“旱船”时,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唢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闹花灯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为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在山西的其它县城和省城,也有山灯会、提灯会、赛灯会等各式各样的灯会,人们观灯度过灯节的。此项活动,至今仍然盛况不衰。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陈星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