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中)与南宁市戏剧院当家花旦梁素梅(右)、文武生黄俊成(左)合影。
【神州乐器网讯】11月23日晚,大型传统粤剧《目连救母》在广州黄花岗剧院上演,87岁高龄、原打算只看10分钟的红线女,被精彩的表演打动了,坚持看完了整场演出,甚至一度流泪。演员谢幕时,红线女再也坐不住了。只见她脱去大红色披风,整理了一下着装,兴致勃勃地走到舞台上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她拿起话筒说:“我今天是来学习的,没想到你们这个剧目演得那么好,编剧、表演都很到位,看得我直掉眼泪啊!”与此同时,意犹未尽的戏迷拥在舞台前向演员们挥手、鼓掌,表达内心的激动———
作为第六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的参演单位,南宁市戏剧院于22日、23日表演了大型历史粤剧《海棠亭》、大型传统粤剧《目连救母》两台大戏,是参加此次国际粤剧节“优秀粤剧剧目展演”唯一一家上演两台大戏的团体,每场上座率达九成以上,还有不少戏迷专程从广东肇庆、清远、茂名甚至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赶来捧“大佬倌”黄俊成的场。可以说,南宁市戏剧院用精湛的表演征服了羊城戏迷。
1、《海棠亭》别有韵味
第六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开幕前,梁素梅发了一条微博:“我院80人分成两队浩浩荡荡向广州进军,这是戏剧院成立后参演人数最多、演出剧目最多的一次,22日至23日在黄花岗剧院分别上演创新大型历史粤剧 《海棠亭》和古老传统粤剧《目连救母》。一个创新一个古老,有看头哦!”这条微博引起了众多广州戏迷的关注,他们纷纷留言要到戏院看一看,支持远道而来的南宁粤剧人。
正如梁素梅所介绍的那样,创新是《海棠亭》的一大特色,这台戏其风格与传统粤剧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融入了大量壮乡元素,别有韵味。该剧由黄俊成和姚艳主演,讲述北宋大词人秦观被贬岭南,与壮族少女茉莉相爱的一段故事。这台戏曾在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的角逐中摘得大奖———优秀剧目奖,主演黄俊成也在剧中脱颖而出,获单项奖最高荣誉———优秀表演奖。
22日的演出中,“桂味”浓郁的《海棠亭》让观众惊喜不已。比如在第一幕《入乡》中,舞台上就展示了“高台跳铲”等南派传统粤剧的硬功夫,博得一阵阵如雷掌声。秀美的山水和古朴的凉亭、热情的壮乡人和奔放的“歌圩”,无不展示了“桂味粤剧”的独特魅力。特别是表演“对山歌猜土谜”时,通俗、幽默的歌词,让观众忍俊不禁、放声大笑,而一些年老的观众忍不住在台底下窃窃私语,争相猜出谜底。同时,酒坛、竹簸箕、竹筒、凉粽、烟斗、纸扇等“壮乡土特产”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勾起了一些观众的回忆并引起共鸣,大家纷纷举起相机对焦拍照;而舞台上垂挂的巨幅壮锦以及演员们身上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同样令广州戏迷大开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 《海棠亭》的演出质量,该剧音乐创作者、当今粤剧界最负盛名的粤剧作曲家和演奏家卜灿荣特地前来指挥。在卜灿荣和乐队的努力下,当晚的音乐节奏、细节都处理得非常恰当,是演出的点睛之笔,仿佛一根无形的绳子,将观众慢慢引入到剧情之中,随着秦观一起喜、一起忧。演出结束后,曾执导第一版《海棠亭》的导演何维激动地冲到乐池对卜灿荣和乐队表示祝贺:“太棒了,这次的音乐堪称完美。”大汗淋漓的卜灿荣用灿烂的笑容回应:“这次大家配合得非常默契,把握了戏剧的节奏,现场效果很好,大家辛苦了。”
2、“目连”打动红线女
23日晚,古装大戏 《目连救母》即将鸣锣登场,正在这个时候,一位身形轻巧、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悄然而至。她身披红色风衣、笑意盈盈,一边穿过狭长的后台过道,一边问身边的陪同:“阿梅在哪里啊?阿成在哪里啊?”在过道上候场的年轻人看到这情景,用激动得变调的声音说:“红线女来了,梅姐、成哥你们快点出来。”梁素梅和黄俊成闻讯又惊又喜,连忙走出化妆间,还未问好便被红线女一把抱住说:“哈,我们又见面了!”得知红线女来观看 《目连救母》后演员们倍感兴奋,同时也觉得压力巨大。《目连救母》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表现孝子目连不畏艰险,救母出苦海的古装大戏。这一出《目连救母》,是在现代粤剧纷纷创新改革的大潮下,彻底回归粤剧“古老怀抱”的古装大戏,那些消失了很久的长长水袖,踮起脚的“三寸金莲”,诉冤时的“甩头”,打斗时的“铲椅”“跳凳”等都一一重现在观众面前。而“目连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因此被视为戏曲的鼻祖,早在北宋时已有连演7天的记载。这一次南宁市戏剧院选择在国际粤剧节上表演《目连救母》,目的就是唤醒粤剧形式中最古朴的一面。
演出开始了。舞台下,红线女特意选择了一个最靠旁边的位置,因为她只打算看10分钟。舞台上,乐队却在天幕面前端坐着,直接面对观众,锣鼓、笛子、二胡、琵琶、木鱼、钹等乐器,和演奏它们的乐手一样,在照明乐谱的蓝光映衬下,成为舞台上生动的背景;花旦相公们这一次没有穿大红大绿的戏服,而是黑、白、灰的“素净”到底;黄俊成稳重大气的台风、梁素梅娴熟深情的表演,都为剧目加了不少分……特别是女花旦姚艳在表演《过奈何桥》一幕时,展示了粤剧真功夫,她手挥两米长的水袖,足蹬“三寸金莲”,还不断甩头,可谓同时集三样绝活于一身,表演难度极大。“识货”的戏迷报以热烈的掌声,甚至还有戏迷按捺不住大声叫好。
记者注意到,原打算要回家的红线女被深深地带入了剧情之中,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红线女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从头到尾看完了整场演出。看到剧情深处,她情不自禁地紧握双手,眼含泪花,甚至一度流下眼泪!
3、“南宁经验”赢赞许
粤剧圈内曾有这样一玩笑句话:粤剧缺了广西就不是东西了。这句话从侧面表明了粤剧界对广西粤剧的重视。本届国际粤剧节是粤剧自2009年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第一个粤剧节,因此来自广西的粤剧团体得到了重视,共有南宁、梧州、北海3家粤剧团体受邀参加。而名声在外、实力强劲的南宁市戏剧院更是得到了“特殊待遇”,除了表演两出大戏外,还受邀参加第六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学术研讨会,并获得了发言机会,向来自北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美国、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介绍南宁传承、发扬粤剧的经验和做法。 在当天的学术研讨会上,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以粤剧传承人以及广东粤剧工作者联谊会会长的身份发出粤剧传承与发展倡议,号召粤剧业界、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关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倡议制定粤剧遗产保护法规及配套政策,建立粤剧传习制度,并希望借助推进粤剧进校园的工作,培育高素质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在基层社区推广宣传粤剧艺术,扩大粤剧观众群。
随后,各方面专家纷纷为粤剧的发展建言献策。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宁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广西粤剧、邕剧与壮族文化”,表示邕剧以南宁为中心,广西粤剧同样以南宁为中心,因此广西的邕剧与粤剧流布区互相交融,关系密切,在艺术上渗透融合了壮族或壮汉两族共有的地区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还介绍了南宁在保护、传承粤剧上的一些做法,如南宁市“一地一节”活动为粤剧展演提供了舞台;在剧团中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扶持新会书院粤剧“天天演”项目;重视原创剧目,推广粤剧市场等。听完介绍,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广西也是粤剧的重镇,南宁更是广西粤剧的主要阵地,南宁市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