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这是河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不少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人主要以务农为生。 屈家营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子,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冀中笙管乐在这个村子保存下来,并以一种民间传统乐社“屈家营音乐会”的形式代代相传。农民的双手黝黑而粗糙,古老的音调从一双双粗壮的大手中得以流传至今。 进入村子,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处仿古建筑屈家营音乐堂“乐圣苑”。每年,屈家营音乐会都会在“乐圣苑”举办一场演出,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观看,音乐会还负责招待观众吃一顿饭。 “屈家营音乐会自古就是"善会",都是不收钱的。”屈家营村民、73岁的林中树对本刊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至今,担任村干部的林中树为恢复屈家营音乐会八次进京,并最终促成音乐会恢复活动,并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屈家营音乐会共有成员20人,其中年龄60岁以上的有9人。音乐会恢复至今,流传下来的曲子只有部分能够演奏出来,有的曲子只有曲谱,无人会演。61岁的音乐会会长胡国庆希望,在自己担任会长期间,争取让成员学会所有曲子。 数百年的音乐会 屈家营音乐会传承的冀中笙管乐,相传源于元明之际的寺院佛教音乐,历史上广泛分布于冀中平原,遍布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河北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因为主要用管子领奏,用笙和奏,配以笛、锣、鼓、板、铙、钹等乐器,故也称“笙管乐”。屈家营是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自然村。“音乐会奉师旷为祖师。”林中树说,“相传,明朝初年有了屈家营村,音乐会也来到了屈家营。附近其他村也有过类似的音乐会,但是现在都失传了,只有我们村没有失传。” 清朝康熙年间,屈家营音乐会发展兴旺,后来逐渐衰落。清咸丰年间,音乐会仅剩的三个人共同出资重建音乐会,还特意制作了一顶帐篷,用作演出的场所,一直流传到新中国成立后。 林中树出生于1940年,他回忆,小时候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音乐会都要在村里演奏一天,吸引男女老少观看。遇到村里人家有丧事,音乐会也会前去演奏。“音乐会给老乡演出,从不收费,是服务乡民的善会。” 音乐会的成员都是村里的农民,平日务农。林中树小时候,音乐会的老师父收徒弟,都要请徒弟吃饭,安排饭菜,招待徒弟,吃了饭,才算入会。师父还要请徒弟的家长吃一顿饭,取得家长的支持。入会的徒弟每晚到师父家中学习,从教念“工尺谱”开始,师父念一句,徒弟念一句,直到将谱子背熟,才开始学习乐器演奏。 林中树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在农会的领导下,屈家营村贫下中农打土豪、斗地主。当时,农会的会长很喜欢音乐会,分给音乐会3亩半耕地,让音乐会的成员自己耕种,收成用来维持音乐会的日常活动。就这样,附近其他村的音乐会陆续都没有了,但是屈家营音乐会留了下来。当时音乐会有一支大曲,这支曲大家都不会,只有一个"阶级敌人"会。音乐会找到农会,请求千万别把这个人打死,要是打死了,音乐会13支大曲就只剩12支了。” 上世纪60年代,在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中,屈家营音乐会逐渐停止了活动。文化大革命中,音乐会被定为“四旧”。“咸丰年间的帐篷给毁了,剩下的谱子、乐器被老师父们藏起来了,音乐会从此停止了活动。”林中树说。 1985年的冬天,音乐会老乐师、村民屈柄林找到当时担任村生产队队长的林中树,问:“你是村干部,你说句话,现在是许可吹,还是不许可吹?如果还是不许可吹,犯法,那乐器干脆卖破烂得了。”林中树答应找有关部门问问。从1985年冬到1986年,林中树8次进京,终于掀开了屈家营音乐会复兴的序幕。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