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中国制造”发声国际舞台

2013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神州乐器网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祖国大地的日新月异。随着文化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惠民、富民政策的实施,美丽中国的辽阔版图上,一件件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事儿竞相涌现,一幅幅文化惠民的壮美画卷不断绘出,一条条因地制宜的文化富民路逐渐铺就。

  为展现文化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本报今年将推出“美丽乡村”系列报道,通过记者在基层乡镇、村社的入户调查和走访,以点带面反映近年来各地保障文化民生的惠民举措、文化改革发展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美丽乡村”系列报道之“文化富民篇”,讲述各地乡村依靠特色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或技术服务,以文富民的精彩故事。

  漫步巴黎五光十色的卖场,徜徉马德里琳琅满目的琴行,随手拿起一把小提琴,商标可能印着“Made in China”,而“China”的所指,则极可能是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这个20年前不谙丝竹的小镇,现在年产提琴30万把,90%销往欧美及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国际市场30%的份额,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提琴生产基地”。

  在3.3万人口的东高村镇,3000多名农民依靠提琴制造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记者近日走访了该镇南埝头村普通农家院里的小作坊和敞亮气派的乐器制作公司,提琴制作给这里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活儿好不怕琴贵

  春节长假刚过,耿国生安静仅一个月的工作室又开始热闹起来。回家过年的外地工人回到工作岗位,儿子在网站上张罗着新订单,百余把待售的小提琴整齐地挂在架子上。从老耿的笑声里能听出去年卖琴收入情况。“还不错,足以给儿子张罗个媳妇。”老耿说。

  老耿是出了名的“琴痴”,做琴半路出家,没有师傅指导,他潜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老耿说,刚开始制琴时摸不着头绪,买了点工具就开始琢磨。为了做把像样的琴,性子倔的他把从乐器店买的小提琴解剖后,把每个零件绘成图纸。一把小提琴做下来100多道流程,技术要求高,尤其是低音梁,压力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音色。为此,老耿自制了压力测量器,用成品提琴的低音梁做模板,按照这个标准,矫正其他低音梁,提高了提琴质量。

  老耿告诉记者,提琴好坏首先取决于琴材。提琴的主材料是云杉和枫木,除需要一两百年的树龄,制琴前还需自然风干六七年乃至更长时间。“国产料里,长白山天池北坡的树最好,水润程度大、密度好。大部分料,我能看出它长在山的什么位置,地势、风向如何。”老耿说。

  圈里人都知道老耿的琴一口价、保质量,最贵的琴卖出了十几万元。10年前,当同村人拿每月几十块钱工资的时候,老耿的一把琴售价就达到四五百元。这两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依靠出口的提琴市场受到重创,艰难时老耿半年没拿到一笔订单,但他并未放弃。2012年底,他开设了弦悦坊网站,配合儿子传授制琴技巧,让更多人了解并走进东高村镇。他说:“只要工具在,技术在,队伍随时能起来,不用多久,这里又该热闹起来了!”

  小作坊走出大企业

  东高村镇小提琴制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2年,在这里最早设立的北京星海乐器公司第三提琴厂和天津提琴厂几乎同时关了门,但它为东高村镇提琴产业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掌握提琴制作全套流程的老师傅和一批已经成熟的技术工人。两家乐器厂的倒闭带来的订单驱动,也给处于初创期的东高村提琴制造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20年前,南埝头村没人能想到曾在北京星海乐器公司第三提琴厂工作的农民刘云东如今能拥有这么大的产业:占地5万平方米的北京华东乐器有限公司拥有近千名员工、年产提琴26万把。作为华东乐器董事长的农民制琴人刘云东成了南埝头村的致富带头人。1988年11月,刘云东在村里的毛衣厂租了几个车间,20多人穿上白大褂开始做琴。那时,刘云东每隔一段时间就派车去北京城区把退休老师傅戴洪祥请来做技术指导。戴洪祥曾在德国卡塞尔乐器展上拿过音质金奖,来华东时已70多岁,同时请来的还有他的同事,都是厂里的做琴好手。

  刘云东这个当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傻小子”,现在频繁地出现在德国、美国、意大利等乐器展会上,带着家乡的农民艺人穿梭于高档乐器行,把自主研制的品牌推向世界。更让刘云东兴奋的是,平谷提出打造“中国乐谷”,并成为北京“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为了抓住机遇,刘云东有了更多想法,他组建了产品研发队伍,投入300万元,从乐器部件到成品进行研制。

  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来自平谷区城关镇北台头村的赵友莲是提琴制作产业大军中的一员,她的工作是将一块块形状平平的木料,通过20多把平刀打眼,手工刻出后背沟、凹槽等,然后送往华东乐器有限公司使其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依靠加工琴头,赵友莲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更关键的是离家近,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多份收入。虽然没出过国,可赵友莲见的外国人却不少。常有外国人到赵友莲所在的作坊参观,他们惊讶于漂亮的提琴竟出自不识乐谱的农民之手。赵友莲说,做琴头的手艺没三五年学不下来,这也是纯手工制作的提琴价格能够连年翻番的原因。

  中国乐谷管委会副主任张秋燕说,提琴制造业能耗低、污染小,是劳动密集型、很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为了引导农民进入提琴产业,2006年以来,东高村镇先后举办了15期乐器生产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民1500余人次。产业链条的延伸,促进了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东高村镇提琴配件、辅料加工的作坊式农户已超过150家,每年创造收入上亿元。

  会做琴的平谷人并未满足,提琴产业的振兴不仅富了百姓,群众文化建设也跟着受益,提琴进校园、进社区和音乐普及成为常态。平谷区文委主任王振国表示,在平谷,农民会拉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伴随着“中国乐谷”知名度的提高,以音乐创作为代表的基层群众文化正在兴起,平谷人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

乐器培训|乐器商城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陈星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