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勤劳的合肥人民,用智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沿着先人们的足迹,走近一项项非遗项目,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旺盛生命力。即日起,本报推出“走近非遗”系列报道,展现合肥“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春风又到巢湖边,阵阵秧歌飞上天,飞上天哎,姐妹们插秧,田中走……”
3月24日上午,悠扬的巢湖民歌从巢湖市老年活动中心轻轻飘出。走进活动中心大厅,记者看到,一群巢湖民歌爱好者自在地或歌或舞。“周日是我们的活动日,雷打不动。”巢湖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家莲说,“每周我们都盼着这一天。”
巢湖民歌,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的楚歌。其旋律优美、辽阔、华丽、悦耳动听,有其独特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是中华民间音乐文化的优秀范例。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巢湖民歌有两位省级传承人。
爱唱之人
《唱四季》、《姑嫂对花》、《巢湖好》、《一支秧歌一趟秧》……李家莲和她的姐妹们喜爱唱的歌曲还有很多。
“我5岁就被老师抱着上台唱歌。”谈起巢湖民歌,李家莲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她说,她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那是一个“诗画满墙歌满乡”的年代,她是听着民歌长大的。浓厚的音乐氛围,让李家莲走上了民歌的艺术道路。上世纪70年代初,李家莲正式在当地拜师学习民歌。
1982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20首巢湖民歌被上海唱片分社录制成唱片和磁带发行到东南亚,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其中5首歌都是李家莲演唱的。
2008年和2012年,李家莲带队参加安徽省民歌大赛,两次夺得金奖。
如今的李家莲,已经60岁了,依然活跃在唱民歌的一线。在和记者的交谈中,几句话没说完,就会唱上几句。也许在她的心里,歌声可能比语言更能表达自己的爱歌之情。
劳动之歌
巢湖民歌最早起源于何处?哪一首歌最久远?作为巢湖民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李家莲也无法回答。不过,她表示,民歌大多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化时期就得到了丰厚的积累和发展。
李家莲说,在她小的时候,农村里劳动都要唱歌。特别是插秧的时候,前面一个人领唱,后面有两个梯队跟着唱,一边唱一边插秧,场面十分壮观。
新中国成立前,巢湖境内的山戴、坝镇、大沐等地民歌活动十分活跃,春节玩灯时唱民歌,栽秧季节喊秧歌。尤其是巢湖黄山一带的群众,祖辈早年移居来到此地,通过多年传唱,与当地民歌逐渐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巢湖黄山民歌。
李家莲说,巢湖民歌像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创造。从体裁来看,有号子,如《打石硪号子》;有山歌,如《送晚茶》;有秧歌,如《太阳出来一点红》;有小调,如《姑嫂对花》;有舞歌,如《十剪花》;有儿歌,如《摇娃娃》等。
目前,巢湖市有关部门共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态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37首被中央音乐学院民间音乐谱例,2首编进中学课本。
传承之路
1955年,安徽省举办第一届工农兵青年业余观摩演出大会,后来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将《姑嫂对花》唱到了怀仁堂,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至此,巢湖民歌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面对巢湖民歌走“下坡路”的现实,李家莲“心急如焚”,积极呼吁加大对巢湖民歌的传承力度。让她欣慰的是,巢湖民歌作为传统音乐,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巢湖民歌发展带来了曙光。
李家莲是巢湖学院附中的一位音乐教师。2000年以前,她就将巢湖民歌带入课堂,每节课之前总是以民歌作为话题,边讲边唱,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后来,她又把民歌的旋律编为视唱带进课堂,并积极申请将自己所在的学校定为民歌教学基地。
如今,在当地部门的重视下,巢湖市已经在不同的学校,建立了三个传承基地——巢湖三中、烔炀中学、苏湾中心小学。
不过,李家莲也明白,巢湖民歌要想真正地传承下去,必须寻求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必须有巢湖民歌的旋律,改编后仍然能够听出来是巢湖民歌。”李家莲说,这是一个民歌爱好者的底线,也是一个地方民俗歌曲传承下去的基本要求。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