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朱贤杰再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曲目编排模式,是同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专场,例如全场肖邦,全场舒曼等等。依照布伦德尔的说法,它们好比是一位画家的个人作品展。史兰倩丝卡建议在选曲方面,挑选一些这位作曲家广为人知与比较不为人知的作品,“使这场音乐会像一幅肖像,能完整地描绘出一个人,让听众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对作曲家有一目了然的认识。”
无论哪一种编排模式,钢琴家在选择演奏曲目时,应该以最适合发挥个人特质的作品为主。马克·汉伯格说:“一个在选择曲目上单纯追风,而不尝试表现任何个人品位的艺术家的工作是荒谬可笑的。”但是,在钢琴音乐会史上,一窝蜂地流行某一部作品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某些时候,会有许多人频繁地演奏拉威尔的《加斯帕之夜》或者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一个演出季过后,它们才被其他作品替代。
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1937年在《音乐展望》杂志上就批评过当时纽约音乐界在曲目编排上的这种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现象。“二战”之后,随着慢转唱片的兴盛,音乐会的曲目量有所拓展。但是依他看来,仍然是呆板不前。每一代都有它的风潮,而年轻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追风。到了五十年代,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被“重新发现”了,他的最后三首奏鸣曲一时间成了“陈腔滥调”,几乎每一个年轻钢琴家都想以演奏它们来显示自己的深沉。
在题为《艺术的自杀》一文中,勋伯格讥讽地将1950-1951年的那个冬天称作“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的冬天”。当时该奏鸣曲问世不久。“来自法国的钢琴家、来自奥地利与德国的钢琴家、来自英国、美国和墨西哥的钢琴家,都同时坚信,假如他们不立即将这部《第七奏鸣曲》放进他们的节目单里的话,他们的生活将会是令人可笑地空虚。”他又以纽约1979-1980年的演出季为例,那个冬季,至少有30名钢琴家———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来到纽约演奏舒曼《狂欢节》。因此他把那个冬天称作“狂欢节的冬天”(但我看到的是,一个演出季就有至少30个《狂欢节》的演出,那么当时纽约的钢琴音乐氛围之红火可以想见)。在对这种追风现象表示百思不解的同时,他指出:“节目单的制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并且演出生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它。”
与史兰倩丝卡一样,勋伯格不同意“历史展示式”的模式。他认为,其造成的结果多半是沉闷甚至失败的,因为“有史以来,从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够成为精通所有风格的大师。即便是拉赫玛尼诺夫这样的天才,当他偶尔弹奏莫扎特或者德彪西的时候听起来也相当可笑”。他说:“历史展示式”节目单是根植于几代人中的一种“迷思”。之所以遵照这种编排,仅仅因为这是一种传统或可以称之为“缺乏想象力”。“是时候了,艺术家应该认识到,他们应当仅仅演奏他们觉得能够演奏的作品,而不是他们认为他们必须得演奏的作品。如果一位艺术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应该避免演奏斯卡拉蒂或者巴赫,而是将自己限定于肖邦、舒曼、李斯特与勃拉姆斯。”
独奏音乐会节目单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需求而制定。但就像一份看起来制作精美的菜单,结果也往往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口味一样,正所谓众口难调;同理,即使考虑得十分周详,仍然没有一份节目单可以称得上是十全十美的。布伦德尔说:“即使有一个好的指导思想,一张节目单也是一种平衡的行为。这种平衡主要依靠直觉,也依靠经验。”参考以往大师们的节目单,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它们在曲目编排方面的优缺点,并且以此作为借镜。
节目单是一位演奏者的名片。它取决于演奏家的趣味与智慧,它与音乐会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一张明智的、有创意的节目单并不是令人信服的演奏的必然保证。它依然需要演奏家在作曲家与听众之间建立起心灵上的沟通,它不仅能使听众自始至终保持兴趣,而且要使得听众的情绪随着音乐的展开而逐渐升温,直达高潮。“它是独一无二并且是不可重复的。”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