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四川清音长于抒情、兼能叙事,曲牌丰富、唱腔优美,有如十八少女手持红木檀板唱晓风残月,具有典型的东方婉约之美,是极富成都地域特点又具全国影响的重要曲艺品种,尤其是四川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能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被国外媒体誉为东方歌剧。四川清音也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昨日,四川清音国家级传承人程永玲向记者解密清音。谈及四川清音的历史,她评价说,四川清音形成于明末清初,四川大量移民带来的乡音小曲,被四川唱曲艺人吸收融合,丰富了四川清音的唱腔和表演。四川清音正是成都这座城市包容气质的体现。
看非遗
清丽清美成就清音
昨日,记者来到程永玲家中时,她正在练嗓。只见身材娇小、容颜清秀的她站成丁字步,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敲打出欢快的节奏。她唱出的小调曲目,音色甜美。坐下聊起四川清音,程永玲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她说,四川清音的演出形式,最初多由一名女演员在茶馆书场表演,后来清音逐渐进入剧场,成为广受欢迎的舞台曲艺形式。艺人改坐唱为站唱,并增加了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奏等形式,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四川清音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传统曲目至少600个以上。清音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
“清音之所以叫清音,就在于它的清丽、清美。”程永玲详细解读道,清音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它有民歌的特点,同时也借鉴了川剧的元素。与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清音是声腔艺术,有曲牌、有韵味,这就对演唱者提出了极高的技巧要求。程永玲说,和其他的传统曲艺不同,四川清音虽然在四川本地有许多人喜欢、流传很广,但真正会唱的人很少。“民间几乎没有唱清音的,没有民间艺人专门唱清音,都是专业的演员在唱。因为四川清音是一种非常雅的艺术,对演员形象、嗓子、技巧等要求比较高。现在四川专业唱清音演员中,大家比较认可的也就20多个。”
“哈哈腔”吸收西方声乐元素
程永玲师从著名清音大师李月秋,她在秉承师风同时,又开创了自己清音风格,不但在题材上大胆创新,在唱腔创新上也突破窠臼。业内专家评价,程永玲的行腔挥洒但有节制,技艺超群而不炫耀,珠圆玉润、流畅自如。程永玲演唱的“哈哈腔”是一绝,她在传统“哈哈腔”的运用上,吸收化用了西方声乐演唱中“花腔女高音”的一些美声方法和技巧,扩展了行腔的音律,丰富了旋律的美感,强化了表现的功能。昨日,程永玲便在现场向记者露了一段“哈哈腔”:“一张琵琶壁上挂,猛然抬头看见他,叫丫环摘下琵琶我弹几下,未定弦腮边不住泪珠洒……”只听程永玲以清脆明亮的嗓音和灵巧的舌头,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跳跃式连续顿音唱法,让人领教了四川清音“哈哈腔”的绝妙。
品历史
湖广填四川
让清音成为混搭文化
“四川清音,过去一般叫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用月琴或琵琶伴奏,故也叫唱月琴或唱琵琶,还因艺人们闯荡江湖以卖唱为生,又被称为唱海湖。”谈及清音历史,程永玲认为,四川清音历史悠久,从清代初年便已是四川民间颇为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政府推行移民填川政策以后,全国有十多个省份移民被移往四川。来到四川的外省移民不光带来了新的物种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文化和地方曲艺品种。“清音就是一个混搭文化。”她分析说,四川清音,就是在融合明清时期民间小调和多种说唱形式、音乐戏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四川清音在吸收各地唱曲并与本地方言以及四川扬琴和川剧相融合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艺品种。四川清音不仅传承了巴蜀历史文化,而且,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突显成都包容的城市气质。
据业内专家考证,四川清音至少包涵了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甚至两湖、江浙等省的传统民间小调曲目,是一种内容异常丰富驳杂的艺术形式。很多传统唱词,如果追根溯源,往往都能发现它跟其他地区的民间曲艺密切相关。据了解,四川清音在吸收各地唱曲并与本地方言相融合后,至道光年间,已发展得比较成熟,除单曲体外,也有如“月调”“背工”“马头调”等联曲体唱腔。皮黄腔传入四川后,清音艺人也将之消化吸收,形成板式变化体的“汉调”和“反西皮”。乾隆、嘉庆年间,随着商贸活动日趋频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唱曲艺人,随商船溯江入川行艺,沿江商埠如万县、重庆、泸州等地唱曲卖艺甚为流行,促进了四川清音的发展。从四川清音曲牌中,可以看到它与省外许多地方的民歌小调的血缘关系。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