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昆曲《游园惊梦》。 黄攀伟摄
神州乐器网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周五中午12点,在北京大学京昆社的每周昆曲班上,一曲缠绵婉转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段打破北大艺园活动中心的沉寂。
亮相,运眼,吐字,行腔,归音,指导老师在前一招一式地教,一群年轻后生在后亦步亦趋地学,长长的水袖轻轻一挥,便挥出一个妩媚的杨玉环;雌雄宝剑微微一舞,又舞出一个凄艳的虞美人。
“昆曲太美了,和它结了缘,就不想再松开。”尽管已毕业离校一年多,但每次京昆社有活动,只要时间允许,卢晓和她的伙伴们都要赶来参加。戏曲,对这群年轻人有着磁石般的魔力。
看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卢晓和戏曲的缘分,源自2008年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场演出。
那时,正值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红遍海内外,在各大高校巡演。卢晓喜欢古典文学,一本汤显祖的《牡丹亭》翻看了很多遍,却一直没怎么看过舞台上的《牡丹亭》是什么样。“青春版”三个字引起了她的好奇心。
当时票很紧缺,没有票的她只好坐在地板上观看了这场演出。“我当时就坐在离舞台不到3米的地方,台上杜丽娘的一颦一笑尽入眼帘,服装、灯光、布景都美轮美奂。”卢晓说,在“三生石上三生路,但使相思莫相负”的唱词中,杜丽娘倚梅回首,华丽万千,让她平生第一次感受到那令人震撼的美。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卢晓用《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这句经典念白形容自己当时被惊艳到的心情。“传统戏曲里有满园春色。我以前也以为戏曲是老一辈人的娱乐,但真正看了一次戏才知道,这种仪式性表演中蕴含着惊世骇俗的古典美。”卢晓说。
与卢晓的“半路出家”不同,现任京昆社社长杜雪从小就耳濡目染京剧的魅力。杜雪自小生活在北京,“小时候,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每天电视里都在放京剧,我就跟着一块儿看。”而随着慢慢接触到《牡丹亭》等古典戏曲作品,她逐渐对昆曲中的词句和意境也产生了兴趣,在上高中的时候,她就想着要考上北大,加入京昆社。
“其实,戏曲的魅力是多元的,它是一项综合的艺术,融合了唱腔、身段、舞台表现、剧本、曲词、音乐、美术等,每个人可以选择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切入。”杜雪说,即便是第一次看戏,只要能投入进去,就能发现它的美。所以,对于没有戏曲基础的人,只要有兴趣,京昆社也都照收不误。
“很多人最开始来看戏的时候,都是出于好奇,知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觉得很有趣。”卢晓说,“而一旦你进入了戏曲的世界,东方的神秘晦涩与古典的优雅繁琐便如同被解开凤头钗的黑发,丝丝缕缕,如瀑泻下,招魂幡一般摄人心魄。”
学戏
“京昆太美,这辈子都学不完”
每周五中午,京昆社都要在北京大学艺园五楼开设一节两小时的昆曲课,没有学分,也不拘形式,只要有兴趣,谁都能来学一段。
为了让学员们得到更专业的指点,京昆社常常请专业演员来授课。江苏省昆剧院的国家二级演员顾预就是这里的常客,她主要来教授昆曲的唱法和身形。在顾预的指点下,卢晓坚持学习了三四个学期,“《牡丹亭》的戏学会了几段,《玉簪记》的朝元歌也会。有一次顾老师说要教水袖,我还特意去前门买了褙子和水袖。”
除了每周的昆曲课,暑假和寒假还有“暑训”和“寒训”,平时还有京剧和昆曲的沙龙、讲座……在北大,学习戏曲的机会有很多。
2009年12月,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开始与北大合作,启动“昆曲传承计划”,该计划第一阶段计划用5年时间,从“学研”“新知”“推鉴”三个方面入手,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工程,成立百位名人昆曲倡议大联盟,建立昆曲传承扶持基金等内容。
2011年3月,以系列讲座为授课形式的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课堂迎来其发起人——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引发轰动。
课上,他从青春版《牡丹亭》与《玉簪记》的制作讲起,剖析古典美学与现代意识的关系;又谈到推广昆曲需加强两岸合作,“台湾有一流观众,大陆有一流演员”。并让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俞玖林、吕佳在课程现场示范。课后,不少同学围上讲台与白先勇交流,其中不乏“票友”级别的专业问题。本是8点半结束的课,直到9点后人才散开。
“现在年轻人的内心中有强烈的文化认同的渴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的DNA潜伏着传统文化因子,一旦有了启发就容易产生共鸣。”谈及开设昆曲的初衷,白先勇曾这样说。北大校方也希望借此“在大学里恢复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重新亲近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之美。”而昆曲作为一门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美学价值,是最好的启蒙教程。
“京昆太美,这辈子都学不完!”卢晓感叹,大学里开设这样的课程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在她看来,“大学教育不只是职业培训,更应该塑造完整的人格。”而昆曲课的这种美育教育,恰恰是完整人格的塑造中极重要而又极易被忽视的。
悟戏
“生旦净丑,在戏里品味人生”
看得多了,学得多了,这些年轻后生们也尝试着自己演绎戏中的角色。
“在台下看戏是一种看古人的方式,在台上表演是一种做古人的方式,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杜雪说,一旦有机会,大家都会踊跃尝试。为此,京昆社每年都会举办一些自娱自乐的小型表演,比如上学期就与北大的教工京剧队共同举办过一个京剧清唱会。
“大家都是业余玩票,唱得好不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感悟这种氛围。”卢晓说,自己有时候唱着玩,也会被所扮演的角色所打动。比如唱到京剧《锁麟囊》的《春秋亭》一折,那种可体味又体味不尽的伤怀中带着惆怅,惆怅中带着温暖的人生况味,让人禁不住落泪。
“生旦净丑,戏曲里的角色也是世间百态的映射,戏里人生百态,戏外离合悲欢。在一招一式的演唱中,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卢晓说,而传统戏曲宣扬的这种“忠孝节义”的价值观也让人在浮躁的社会中增添一份稳重和平静。
如今,京昆社成立已有23年,据杜雪介绍,目前京昆社的活跃人数已达数百人,在北大比较活跃的也有100多人。随着年轻人口味的变化,京昆社也在慢慢改变,尝试用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戏曲文化。比如开通人人小站、微博、微信群等等,让年轻人了解戏曲的渠道更多元、更便捷。
“其实,京剧、昆曲本身也在不断地创新、变革。”卢晓说,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这么多年长盛不衰,感动大批年轻观众,除了《牡丹亭》本身美学价值高,有青春气息外,也在于它的表演艺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美学特征”,以它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美感动了观众。“当然,创新也需要先守正再创新,要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融入现代的元素。”卢晓说。
“戏曲一行又称‘梨园’,其实传统戏曲艺术就像是一座游园。”卢晓说,在这座“游园”里,有文学,有音乐,有美术,有舞蹈,也有人生况味,任何一项都值得细细品悟,慢慢感受。
“一个冬天的午后,我们正好在学《游园惊梦》,一字一句,声音细嫩而缠绵。一抬头,窗外正下了雪,飘飘渺渺,影影绰绰,那一刻突然觉得心里非常静,一下子就领悟到了什么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卢晓说。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