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表演艺术家班典旺久
神州乐器网讯:藏戏是民间传统戏剧。藏文称“阿吉拉姆”,系藏语“仙女大姐”之意,简称“拉姆”。藏戏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以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显示了藏戏深厚的文化根基。藏戏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来源于民间的藏戏,成长于西藏山高水远、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中,尽管后来被节选改编搬到舞台上去演出,天为幕地为台的户外才是它最原汁原味的表演地点。
2010年5月,带着自豪和喜悦,出生于西藏农民家庭的藏戏演员班典旺久和于魁智、孟广禄、韩再芬等戏曲名家一起登上了文华表演奖的领奖台。“那一刻,我很激动。”班典旺久说。
现年38岁的班典旺久已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工作了近20年。许多人评价他:“在唱腔和表演形式方面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天赋与成就。”在继承和发扬藏戏艺术精髓的同时,班典旺久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他的唱腔底气十足、一气呵成,身板架式典雅质朴、气韵生动。多年来,他先后在传统藏戏《朗萨雯蚌》、《白玛文巴》、《卓瓦桑姆》、《苏吉尼玛》,大型新编藏戏《阿吉拉姆》、《朵雄的春天》,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等重要演出中担当主角。与京剧名家邓敏、王艳合作演出的大型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更是让班典旺久名声大振。该戏荣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成功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班典旺久出演新编现实题材《金色家园》
对于一名藏戏演员而言,让世人更了解藏戏、让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是班典旺久长久以来的最大心愿。据班典旺久介绍,藏戏发源于西藏,远播青海、甘肃、四川等藏区,形成了黄南藏戏、甘南藏戏、色达藏戏等分支。同时,西藏门巴、夏尔巴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和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流传。
“因受藏传佛教影响,藏戏剧目内容普遍带有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等佛学思想。”班典旺久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戏逐渐形成了《诺桑法王》、《朗萨雯蚌》等八大经典传统剧目。他告诉记者,藏戏发展既具备了中国内地戏曲的写意韵致和风格,也因受藏区特殊地理、社会、历史的影响,形成了与内地戏曲大异其趣的古老、质朴、独特的戏剧形态。藏戏服饰在藏族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唐、元特别是清代宫廷官员服饰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体系,并以带假面具表演的独特形式闻名遐迩。
2006年,他在首张个人专辑《天唱》中收录了藏戏唱腔、卡鲁、囊玛等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广大藏族群众及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赞扬。“我找遍了所有藏戏早期的资料,反复揣摩历史上每位艺术大师的唱法,在这个基础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藏戏原貌展示给大家。”班典旺久说。
2010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出品了班典旺久主唱的《传统八大藏戏经典唱腔》CD光盘,其中收录了传统八大藏戏经典唱腔108首、谐玛朗达13曲、念白18段。如今,这张光盘已成为西藏自治区政府馈赠社会各界的珍贵礼物。
班典旺久手捧梅花奖向大家致意
除繁重的演出任务外,班典旺久还承担着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藏戏班的教学工作。作为39名青年学员的老师,班典旺久坦言这一角色对他而言超越了所有的舞台角色。“我会尽最大努力培养更多的藏戏接班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本事传授给他们。” 班典旺久说。
“现在藏戏艺术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班典旺久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藏戏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藏戏艺术大胆探索创新发展之路,把藏戏从单一的广场戏变为运用现代舞台美术、灯光、音响、乐队、伴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用藏戏古老的艺术形式表现今天的新生活,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现实题材新编藏戏《吉祥奥运》、《金色家园》等优秀剧目,深受民众喜爱。
班典旺久,1972年出生,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曾获首届西藏自治区藏戏唱腔大赛专业组第一名。热爱本民族戏曲事业,在艺术实践中注重吸收、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在藏戏唱腔和道白上独树一帜。主演大型藏戏《朗萨雯蚌》、《苏吉尼玛》、《白玛文巴》、《卓瓦桑姆》、《多雄的春天》,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等剧目。其主演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成功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06年推出个人演唱专辑《天唱》。2010年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出品、由其主唱的《八大传统藏戏经典唱腔》CD珍藏版,引起较大的反响。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