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光明曲艺队在演出。七名失明队员,是广州最后一批瞽师。
神州乐器网讯:电影《一代宗师》里,张智霖饰演的角色演唱了一段粤曲《叹五更》,令粤曲唱腔“地水南音”重现银幕。很多人并不知,在广州市越秀区,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还存在于一支失明老年人曲艺队中。今年起,越秀区文化部门拟将该技艺纳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并对该曲艺队纳入重点孵化项目。
曾活跃着八支瞽师曲艺队
墨镜下的那张脸垂着,手中二胡低吟着,忽如哀怨命运,忽如春风拂面……广州最后一支盲人曲艺队,昨日现身越秀区文化馆。这支有着58年历史的团队,如今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特别是盲人曲艺特有的唱腔“地水南音”,以及一代失明曲艺师何世荣创立的“荣腔”。
“怀人对月,倚南楼,触起离情,泪怎收。”77岁的莫若文是荣腔的第二代传人,师从羊城瞽师的末代宗师、荣腔的创立者何世荣。据老人介绍,不少失明曲艺师在茶楼、街头卖唱,渐渐形成的一种带强烈悲剧色彩的唱腔,在粤曲界自成一派。历史上,失明的男曲艺演员被尊称为“瞽(音同鼓)师”,失明的女曲艺演员则被尊称为“师娘”或“瞽姬”。
地水南音是广府曲艺中一个特殊团体,上世纪50年代,一代曲艺宗师何世荣在地水南音的基础上,创立了失明曲艺师独特的“荣腔”,低沉中渗透着专注,特别适合将悲情故事娓娓道来。
“人在花前,怨影单。相思最令我,人堪叹。”据老人回忆,1956年,广州曲艺联谊会属下有8支失明曲艺队。那时曲艺队员每月从国家领取固定工资,由市文化部门统一安排演出。上世纪60年代,曲艺队达到鼎盛时期,演出任务很多,曾多次出现在市政府部门举办的文艺晚会上,还曾到过香港参加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半个世纪过去仅存7名瞽师
“相思苦处,几时休。好花自古,香唔久。”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曲艺队中仅存7位失明演唱家,成为了广州最后一批瞽师,其中年纪最轻的也有50多岁,最长的80多岁,平均年龄60岁。67岁的刘志光在曲艺队里,被前辈们称为“光仔”。
“连粤剧都越来越少人看了,盲人唱曲的哪有人关心啊?”谈起当年沿街卖唱的经历,爽朗的莫若文一下变得黯然神伤。现在不少年轻的视障人士认为,学曲还不如学按摩。因为曲艺比较小众,而且成材时间至少十年,而学按摩只要一个月就可以出师。
将把瞽师当重点保护对象
“这是一块遗落民间的艺术瑰宝。”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副馆长柯林海说,为了扶持这种濒临失传的艺术,越秀区将该团队纳入重点扶持对象,首先承担曲艺队日常开支及参与各种比赛的费用,还为“荣腔”出书,并推荐登记为越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
2012年,曲艺队登上星海音乐厅,与大师方锦龙同台演出。2013年又凭一曲《挂绿悲歌》(地水南音)斩获广东省粤曲私伙局大赛的金奖。
“曲艺的发展,决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以后还会送他们去更多地方演出。”柯林海说
地水南音
即由瞽师所唱的南音,带悲情色彩。“地水”本是卦名。因乡间一般的瞽师,都操占卜业,故把卦名作为对盲者的别称。“南音”据说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们从本地乡土味浓郁的龙舟和木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南词和潮曲派生和演变而成的广东民间歌谣。因此人们把由失明艺人演唱的广东民间歌谣称为“地水南音”。
荣腔
“地水南音”中的一个派别,由羊城瞽师的末代宗师何世荣所创。低沉中渗透着专注,特别适合将悲情故事娓娓道来。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