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2月3日至6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陕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文华新秀秦腔折子戏专场、陕西小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和西安鼓乐音乐会在北京演出。这是继2009年“陕西秦腔文化周”后,陕西戏曲在北京的又一次集中展现。
作为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进京展演系列活动的压轴大戏,这四场演出各有侧重,全面展示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剧种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演出汇聚了陕西老艺术家和中青年优秀演员。余巧云、李爱琴、全巧民、卫赞成、马友仙五位秦腔艺术家联袂登台,他们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已年过古稀。此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娟、李淑芳分别演出秦腔代表剧目《探窑》和《藏舟》,著名小生演员王小平演出了秦腔名戏《打柴劝弟》等。陕西除了秦腔还有40多个小剧种,本次演出中阿宫腔、华阴迷胡、长安道情和乾县弦板腔共同簇拥着姹紫嫣红的秦地舞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次西安鼓乐音乐会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
陕西省文化厅近年来采取了抢救保护、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措施,使以秦腔为代表的陕西地方戏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举办三年一届的陕西艺术节、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全省秦腔演唱大赛、经典传统剧目惠民展演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地采取多种形式,达到“尊重传统、重视传承、出人出戏”的目的。
寄 语
陕西省文化厅厅长 刘宽忍
陕西大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积淀丰厚。三秦儿女、务实进取。
早在周秦汉唐时期,中华民族高歌猛进的峥嵘岁月,这里就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创造了博大精深、泽被东西的灿烂文化,这里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如今的陕西,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已经进入上升通道,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建设不断提速。陕西文化界更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引领,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丝路新起点、文化先行的陕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立足历史根基,伴随深化改革强劲节拍,在中华文化深远宏大的气象中,我们回望优秀传统艺术,体味丝绸之路的深远意蕴,激发古老长安的生命活力,献身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了希望和自信。
愿广大观众应和着秦风秦韵,和我们一起走进陕西这片神奇的土地,领略秦地风韵的正大气象,感受秦腔别具风神的艺术魅力……聆听八百里秦川的雄浑交响。
当代秦腔的传承
贾志刚
如果从唐代教坊和梨园算起,中国传统戏曲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在这1300多年中戏曲的传承一帆风顺,卓有成效。这其中有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是从唐代至清朝末年,可称为旧式传承,齐如山将旧式传承归纳为四种方式,即戏班、科班、票房、相公堂或叫“私寓”,其中相公堂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戏曲名伶2/3强皆出自于堂子。第二次演变可从1912年8月易俗社成立算起,一直到今天。这一百多年的传承可称为新式传承。新式传承要求戏曲演员全面发展,极其重视文化教育,所学文化课程包括算术、历史、地理、文学。文化史、思想史、美学概论等,广泛涉猎。新式传承对戏曲人才的培养可谓硕果累累,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例,著名的“四块玉”李玉茹、侯玉兰、白玉薇、高玉倩就出身于该校,再加上傅德威、宋德珠、李和曾、周和桐、王金璐、李金鸿、沈金波等,皆为一代名角。传承了1300年的戏曲尤其是秦腔一路高歌,可为什么偏偏在今天整个戏曲包括秦腔的传承却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致使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而没有了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巨大的支撑,秦腔单纯强调技艺、技巧的传承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换句话说,单纯技艺、技巧的秦腔传承是没有光明前途的。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在今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已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到战略高度,让戏曲工作者明确了方向。我不否认未来将会使传统文化已经断裂的链条得到修复、连接,但这个未来恐怕要一代或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至少不应该无所作为地等待,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为戏曲传承贡献力量。当务之急,各级主管领导、院团领导应该恢复传统的师徒制,恢复戏曲的口传心授,师父在传承技艺、技巧的同时,就会把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徒弟,文化与技艺难分难舍地融合在一起,对于戏曲人才的培养大有益处。
观秦腔《烙碗计》有感
路应昆
陕西秦腔来京演出的《烙碗计》是一出家庭悲剧:刘子明收养亡弟遗孤定生,继室马氏却对定生百般虐待,甚至以滚水所烙之碗烫坏定生的两手;刘子明见碗跌碎,欲打定生,定生冒风雪奔至父亲坟前痛哭,追随而来的刘子明问明真相,一时晕厥过去……定生的孤弱可怜,马氏的绝情寡义,刘子明对侄儿的关爱和痛惜,都表现得十分动人。
秦腔(也包括其他地区的梆子)写家庭是非恩怨的老戏很多。此类家庭伦理戏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是非褒贬也很分明。有些戏主要着力于惩戒,如《杀狗劝妻》儆戒焦氏虐待婆婆的不良行为,《清风亭》鞭挞张继保拒认养父母的无情无义等。也有一些戏着力歌颂敬老行孝和个人甘愿为家庭牺牲的精神,如《安安送米》歌颂庞三春对婆婆的孝顺和安安对母亲的孝敬,《芦花计》褒赞闵子骞为了不让家庭破裂而不计较后母的虐待。还有传唱极广的《三娘教子》,演述身为小妾的王春娥,在丈夫亡故后拒绝改嫁,承担起抚养并非自己亲生的幼子的职责,以致艰辛备尝。
让古老剧种的经典艺术常演常新
王 馗
秦腔是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也是梆子腔中最富个性的剧种之一,其欢音、苦音两类音腔体系以及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技表演和丰富的剧目经典,体现出西北特有的地域个性和审美趣味。
与秦腔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关中地区久演不衰的阿宫腔、眉户戏、弦板腔、长安道情等独具特色的稀有剧种,《隔门贤》、《郑丹哭祠》、《磨房义救》、《断桥》是这四个剧种的代表性剧目,以细腻的情感表现与浓郁的家庭气氛,呈现出陕西古朴温良的民风民俗。在秦腔深入影响地域审美的同时,这些剧种依然能够按照自身的艺术规范和传承传统,不断地延续着经典剧目的发展,也不断地致力于时尚审美的艺术创作,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些剧种及其经典艺术充分地展现了当代非遗保护工作所倡导的“文化多样性”。
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文化传承、高度关注中国戏曲的今天,需要对秦腔等中国戏曲剧种的传承个体与艺术团体,给予充分的精神尊重、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
戏曲传承的力量
孔培培
本次演出中的“新秀”以青年演员屈淑红、刘建奇、王宏义为代表,他们是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中的一等奖得主,共演出《庚娘杀仇》、《寇准背靴》、《烙碗计》三出传统折子戏。
陕西省文化厅的做法应该说为戏曲的当代传承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以赛激励、媒体带动,选出优秀的青年苗子;将师徒传承、口传心授与现代戏曲培养方式相结合,精雕细琢、打造精英;努力提供青年演员舞台实践的机会,在面向广大群众的演出中不断磨炼、积累。正是这样的培养模式,才让我们感受到戏曲传承生生不息的力量。
秦腔 古韵 乡土情吴乾浩
秦腔经典折子戏专场精心演出三个片段,由戏情剧态引起古韵和乡土情的联想。
《藏舟》中田玉川与胡凤莲劫后相遇,一个是误伤性命的人犯,一个是父死再无依靠的孤女,两个苦难人小舟定情悲后之喜,喜中之哀,如何拿捏是表演中的难题。《打柴劝弟》是相濡以沫兄弟的感情碰撞,一个是打柴劳动者,一个是读书后生。为免兄长过度劳累弟弟想辍学,兄友弟恭,二人都替对方着想产生误解。秦腔善演底层人物,挑担程式,登山下山,舞动甩发,活现古人生活状态。唱腔部分用假嗓,利于激情发挥。整体表演朴实厚重、平易夸张。《探窑》的王宝钏苦居寒窑,老母亲前往探病。拋却富贵,坚守贫困,高压不改信念的王宝钏,心情激荡但态度不变。全剧唱腔娓娓诉来,极为感人。轻柔中有刚强,声里含情,有感动人的力量。
秦腔传统戏引发陕西乡党与北方老乡的极大兴趣。梆子腔剧种古韵相通,乡土情相似,乡党有互动的可能。从地形图看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剧种是适应黄河流域环境发展壮大的,黄河流域哺育了梆子腔剧种。
文化空间与地方戏关系谈片麻国钧
陕西省“国风·秦韵”优秀秦腔折子戏连续三天在京演出,给连日来严寒的京师吹入热烈而高亢的风。特定的文化空间对地方戏曲艺术而言,犹如种子与土地的关系。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它的地方性。地方戏文化空间的缺失,是地方戏乃至戏曲衰落、消亡的因素之一,甚至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千余年以来,乡村包括部分城镇的神庙、部分寺院、祠堂等是地方戏主要的献艺场所,众人的聚会、序齿、餐饮、游乐、商贸以及在那里竞演的四方散乐、地方戏曲等,一同构成这种特定的文化空间。农村的庙台演戏,无不与庙会文化融为一体。每一次庙会都是民间的一次狂欢。地方戏的欣赏者曾经是这一空间的主体,戏曲艺术主要活在与之相对应的地域中的乡亲们中间。作为文化传统的庙会演出在特定的时间内周期性地重复展现,这种特定的空间与特定的时间,共同构成庙会演戏的文化空间。
地方戏剧种之间的分别主要在声腔,而乡音乡言是地方戏声腔存在的基础,若失去乡音乡言,地方戏剧种赖以存在的基础便发生动摇,地方戏曲的艺术大厦必然轰然倒塌。
说到底,保护、振兴地方戏曲本身不过是治标,而恢复、培育戏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才是治本。
秦人 秦腔
毛小雨
像文学“陕军”在中国文坛大放异彩一样,戏曲“陕军”的实力不容小觑,其传统功力深厚,传承世代有序。同时,其两个戏曲重镇,一个陕西戏曲研究院,一个西安易俗社,都赓续了西北戏曲的优秀基因。
易俗社延续了百年,是中国硕果仅存的戏曲百年剧社;陕西戏曲研究院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延安时期,就以《血泪仇》、《穷人恨》、《中国魂》等剧作进行了革命文艺的实践并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陕西作为戏曲大省,其戏曲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也有令人堪忧之处。百年剧社易俗社的波折,让人扼腕叹息。好在这两年易俗社又逐渐恢复了元气。这次进京演出的王宏义及其演出的《烙碗记》就显现出这一点。而以马友仙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虽然此次仅以清唱示人,但得到观众山呼海啸般叫好,说明他们艺术功力的深厚。他们的演唱或委婉细腻或娓娓道来或激越奔放,各有特点。观看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秦腔不能一言以蔽之称其就是“吼”着唱。同时也说明,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
陕西戏曲进京展演观感
李志远
折子戏的演出显示出当前陕西戏曲艺术唱念做打的部分水准,如为观众所熟知的王宝钏的故事,《探窑》折子仿佛把观众带进了那个低矮、潮湿、阴冷、破败的窑洞,而演员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与恰到好处的唱、做,引得观众情不由己地走进了那个伤感、凄美的戏剧情境。以突出陕西省文华新秀的折子戏专场中,两个以须生为重点的《寇准背靴》和《烙碗计》,显示出秦腔须生行当的特色。《寇准背靴》令观众笑声不断,为演员那变化多端、戏份充足的做功表演大声喝彩,特别是当寇准脱靴、踢靴、背靴一气呵成的表演,令观众大呼过瘾。《烙碗计》则生动地展现了世间人情险恶。
折子戏小乾坤大
周传家
折子戏虽然只是原本戏里的一折、一出或者局部,却是故事相对完整曲折,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结构安排别出心裁。秦腔家底丰厚,剧目数以千计,折子戏虽非主体,但数量惊人,生动体现出秦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的特点,以及高亢激越、热耳酸心的艺术风格。有人说:会看戏的看折子戏。无论时代和生活怎样变化,西北人民始终钟情着秦腔,喜欢看这些美不胜收的折子戏。
许多声腔剧种赖折子戏营造出精彩纷呈、流光溢彩的舞台景观,保留了经典和火种。当前戏曲的当务之急仍然是传承,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也是戏曲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戏曲的发展不能再走狭隘化、功利化的路径,必须克服导致地方剧种特质一律化(同质化)、京剧化、话剧化的倾向,树立还原生态,回归本体的发展理念。尊重传统戏曲的演剧体制,关注戏曲剧种、剧目的独特性,重建戏曲艺术多重、自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挖掘、整理、加工、打磨折子戏关乎戏曲全局和命运。
陕西的秦腔和小剧种经典折子戏正在一代代地有序传承。当然,传承是继承,也是创造,不能满足于师云亦云,刻板描红。
“国风·秦韵”添新篇
刘文峰
看了陕西小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非常兴奋。长安道情、迷胡、弦板腔、阿宫腔均为陕西的稀有剧种。长安道情的委婉、迷胡的缠绵、弦板腔的悠扬、阿宫腔的哀怨与秦腔的高亢激越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观众领略到陕西地方戏的另一种美。
长安道情《隔门贤》演大年三十,贫寒子弟李小喜找未婚妻借粮,怕被岳父、岳母看见而引发一系列误会,从而形成浓郁的喜剧效果,最后被岳父、岳母识破,备好过年礼品,送小喜回家过年。小喜的憨厚、未婚妻的多情、岳父岳母的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弦板腔《福寿图·磨房义救》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被儿女遗弃的老人张耕儒与渴望得到父爱的石憨夫妇,表现了世间炎凉、人间亲情。这两个戏的演员唱做俱佳,表演细腻,塑造人物生动。
迷胡《李亚仙·郑丹哭祠》、阿宫腔《白蛇传·断桥》均以唱功见长,扮演郑丹的杨建康通过大段唱腔抒发了父子之情;扮演白云仙的李曼通过大段唱腔,抒发了白云仙对许仙的夫妻之情。两个演员嗓音圆润,韵味浓郁,声情并茂,十分感人。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