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嘭嘭乓,嘭嘭乓——”每个晴朗的午后,在开县汉丰湖畔城南故津广场上总有一名老人怀抱一种造型奇特的竹制乐器,嘴里唱着自编自谱的词儿:“党的政策好哇,生活真安然,开县的美景好呢……”
周围的孩子们手舞足蹈,听得有滋有味。许多年轻的市民一边看一边发出疑问:“这位老人手里敲打的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还挺特 别。”
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名为渔鼓。开县已经极少有会玩儿这个乐器的人了。老人名叫张全登,今年91岁。近日笔者专程对他进行了采访。
老人玩转渔鼓
走进张全登老人家中,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客厅墙上挂着一些书画作品,老式木桌上摆放着渔鼓、二胡、快板、京胡等传统乐器,窗台上几株翠绿的盆景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
笔者最好奇的,还是渔鼓这个乐器。张全登微笑着将笔者引到木桌旁,拿起渔鼓慢慢介绍起来。原来,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在宋代时期就已出现,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区民间说唱艺术专用的伴奏乐器。在演奏时,要左手竖抱渔鼓并执简板,右手击拍鼓面。
张全登坐在藤椅上,拿着渔鼓开始介绍,渔鼓要用竹筒制作,筒长70厘米左右,口径约10厘米。竹筒的中心全是空的,有竹节处得把节掏掉,一端要蒙上鱼皮或猪的护心膜、猪油膜。而这个渔鼓,是张老做的第二个渔鼓,伴随他十多年了。
“他有个娱乐爱好挺好,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张全登的妻子何芝伍告诉记者,“他13岁学做纸伞,之后做漆工,17岁开始跟着师傅学医,到后来又成了一名制作乐器的工匠。瞧,这些二胡、京胡、快板、渔鼓都是他自己制作的。这一路走来,他吃过的苦太多了。”
“在那个年代,只要能糊口,有什么活都得干。”张全登说,自己虽未上过学堂,但他自幼跟着父亲念书识字,学起手艺来总比别人更容易上手。
能做多种乐器
1949年解放后,26岁的张全登通过自己乐器工匠的身份,接触到了当时开县的许多文艺人士。慢慢地,他跟着这些文艺人学会了使用渔鼓、二胡、快板、京胡等乐器,并且样样拿得出手。
“那时候觉得他每到下班之后折腾这些玩意是不务正业,没想到坚持了一些日子,他在县里还搞出了名堂,后来还跟随县文化馆到开县、云阳、万县等地去演出。”何芝伍脸上挂着笑容说。
张全登介绍,上世纪80年代,在开县喜爱渔鼓的人虽有一些,但也是屈指可数。他常年随县文化馆到各地演出,将这门技艺一直保持了下来。
“我还喜欢研究制作渔鼓,更喜欢自己编词编曲来演唱。”说完,张全登抱着渔鼓,拿着简板快乐地唱起来。
不光是渔鼓这门乐器,二胡、京胡、快板等乐器,张全登也都娴熟,并且家中的这些乐器全都是张全登自己动手制作而成的,闲暇的时候,他还会练习毛笔字。
希望民间乐器得到传承
“演奏渔鼓时,左手要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可以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说唱的调子和台词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提前写好,也可以随口编唱,反正唱词大都通俗易懂,流畅自如。”张全登越讲兴趣越高,一点一滴地介绍着渔鼓的演奏技巧。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开县会渔鼓的人极少了。目前据我所知,就只有张老会这个手艺。”开县曲艺协会主席杨小华说,渔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1700多年历史,在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要有人愿意学这个,天天来找我都可以。现在年轻人聪明,一学就会,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张全登表示,渔鼓伴随自己几十年,他不希望这个古老的民间乐器被人们遗忘。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