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钟鼓之声的学术研究,上可聚焦于中华乐史之种种律、调、谱、器,下可瞩目于民间音乐传统之种种表现方式。西安鼓乐研究学者,或取人之长,以补己之不足;或取域外(如日本)材料为参照,以见本土文化之价值;或请民间乐师进课堂传经,或下田间村舍学习鼓乐之真谛。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既要有比较音乐学的意识,也要有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还要有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更要有历史文化学的眼光。
挖掘整理民间古乐资料
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曾先后两次到西安考察,并依据西安鼓乐和五台《八大套》,对宋代姜夔的词曲作了译解。此后李石根、何钧等几位学者继续推动这一研究向前发展。当时西安音乐学院的石莹西、包志清、冯秦三位青年学生还参与了陕西的鼓乐社与青铜社的调查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在西安考察时,指示西安音乐学院“应将西安鼓乐这一古老乐种,作为学校的一项科研工作(抓起来)”。此后,很多学者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对这一古老乐种相关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中来。
2006年,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研究所”成立,聘请赵庚辰为教师,为学员传授并排练了《五色鸟》、《香山射鼓》等曲目,同时,蒋咏荷和长安古乐研究所首任所长冯亚兰开始筹建民族民间音乐教研室。在西安鼓乐研究有了初步成果后,蒋咏荷、冯亚兰与民乐系的几位管乐老师合作,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走访民间乐社,求教民间艺师,搜集传统古谱等西安鼓乐相关资料。当时调查的乐社有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东仓乐社等;求教的乐师有何生哲、何生碧、王顺堂、蔺峰岳、顾景召、赵庚辰、张存住、崔世荣、余铸等;求教的专家有李时根、何钧等。
多学科交叉研究古乐
读谱、记译、韵曲,是古乐研究重要的基础,许多古乐学者都以此作为自己学术的重要工作。多年来,西安古乐研究学者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涉及田野工作、文献考证、乐律学、曲体学、乐曲考古、乐器学、古谱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在音乐的技术、知识、思想三个层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总结。
在对西安鼓乐曲目作了历史性考察后,学者将现有一些曲目的曲调与古代的诗、词或曲词相配,发现从形式结构到声韵、情绪等,竟都十分吻合。从而证明西安鼓乐的一部分曲目的确是从演唱的乐曲衍变成演奏的乐曲,也证明其历史溯源不是牵强附会。
教衍和尚是长安兴安禅寺住持(俗姓蔡,亦称蔡和尚),善习鼓乐。但教衍和尚师从何人,不得而知。他的藏谱除自己演奏外,还传授给了西安佛教音乐社教徒余登瀛。20世纪80年代,余登瀛之子余铸又将教衍和尚的藏谱传授给了西安音乐学院原“长安古乐学社”的元修和、焦杰、程天健、宁勇、冯亚兰等教师,经译谱、演奏后,众多音乐界学者认为这份乐谱大部分曲名与古代曲名相同,并且乐曲风格多样。如《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从曲名来看,最早可能是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与佛教有关的一首民间乐曲。止息,原为佛教术语,可理解为吟、叹。“广陵止息”亦即“广陵叹”或“广陵吟”。大约在汉末三国之际,它已是一首有“曲”有“乱”的大型乐曲,同时也是琴的独奏曲和用笙、笛、琴、琵琶(阮)、筝、瑟等乐器合奏的“但曲”。但曲《广陵散》在唐代教坊里仍是经常演出的节目,南宋以后失传。只有琴曲《广陵散》历经唐、宋、元、明各代一直保存至今。
传承文化匡正谬说
我国传统音乐理论是在音乐艺术实践基础上建立,并被升华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的。学者通过鼓乐律制、测音、中外比较、古今比较,对长安古乐的音律追根溯源。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冯亚兰介绍,通过长期对西安鼓乐的研究和学习,国内音乐界才了解到在汉唐时,中国的十二平均律早已完善成熟,音乐史上以前不清楚的“律”、“音”、“调”的学术问题有了新的认知。“律”是指乐律,“音”是指音阶,而“调”之“宫”、“商”、“角”、“徵”、“羽”则指的是乐器的器调。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武华根据民间乐社的录音测定,又参以日本雅乐音律、五代王朴律进行综合考察,得出了西安鼓乐和日本雅乐音律均系出自唐代,这种音律和音阶在五代或唐代已经产生。鼓乐实际上运用了古代均、宫、调的音乐理论,其上、六、尺、五四调就是四个均,其中包含了同均三宫不同调式的实际运用。考以历史文献和西安鼓乐的民间实践,可以认为西安鼓乐是源于唐并不断吸收宋、元、明、清各代民族民间音乐精华于一体的古老乐种。
西安鼓乐作为历史遗存,一是民间的活态音乐文化,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二是以俗字谱的形式传承至今,与中国一些重要古代乐种的形式类似。正因为如此,鼓乐研究就与古谱学产生了密切联系,研究鼓乐的谱式和实践形态是鼓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有鼓乐研究学者,识谱、读谱、韵曲、灌耳音,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鼓乐研究的“不二法门”。
多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西安鼓乐继承唐乐,存在于民间音乐之中,富含古代因子,其不惟存在于文献,尤活在民间,匡正外人所谓“唐乐在日本”的谬说。同时西安鼓乐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引导学术界注目于汉唐故都活的人文传统,倡导关心民间音乐活动,引导社会传承、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