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探寻成都书法“城事”体验川派古琴“味道”

2015年07月28日    来源:成都日报    

神州乐器网讯  由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和香港卫视联合打造的综合类专题栏目《西望成都》7月25日推出第18期。《城事》板块专题片《瀚海墨香,书痴舒炯》向海外观众介绍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书法历史,并展现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大家舒炯的书法造诣,和他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作出的努力。《味道》板块推出专题片《寻琴记——川派古琴探幽》,从川派古琴的开宗、立派、制琴、传承四个篇章探寻川派古琴神奇魅力,在“伉俪”这个篇章中,还讲述了成都古琴界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西望成都》每周六晚8∶30在香港卫视播出,周日晚8∶00在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CDTV-5)重播。此外,观众还可通过登录香港卫视网站(www.hkstv.tv)、下载香港卫视手机APP收看节目,也可以登录橙网在线(www.cditv.cn)或下载成都手机报4G版看度客户端收看。

《城事》

瀚海墨香,书痴舒炯

舒炯一有闲暇时间便会出现在成都的各大文化景点,观楹联看碑刻,带着孩子们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他说,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己幼年时学习书法的经历。今年59岁的舒炯是满洲八旗后裔,从小便修文学武,4岁便开始学起了书法,从小展露出了在书法上的过人天分,很快就在成都有了“书法神童”的美誉。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成是舒炯的大师兄,当年二人曾同拜西蜀名家李灏为师。在一众师兄弟中舒炯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刘正成说:“看到这个字就看到这个人,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法展在北京召开,时年24岁的舒炯,凭借一幅草书的杜甫诗作,受到了国内书法泰斗启功先生的好评,大赞其笔法有着远超其年龄的洒脱与老辣。舒炯成为当时全国首批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最年轻的一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兴起书法热。当时还在成都一家汽车运输公司工作的舒炯白天上班,晚上则到各种夜校、补习班教习书法。1983年成都市书法协会的前身成都市书法研究会成立,舒炯成为第一任常任理事,两年后成都市书协正式成立,年仅29岁的舒炯当选为第一副主席,成为成都书法界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魏爱臣说:“舒老师的草书就感觉像三国里赵子龙使枪法一样中锋入笔,中锋为主,翻转腾挪,草书的气势很大。”

在成都书法界舒炯还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别称——书痴。说的不止是他对书法的迷恋,更是形容他朴实谦逊、内敛低调的性格。舒炯说 “修文必修身”,因为“字如其人”。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修为。从年少成名到知命之年,如今的舒炯身上有着各种头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联副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也早已是价格不菲,但这位书痴却始终安于清贫,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书法艺术的大众传播上。在舒炯和成都书画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成都锦城艺术中心内的墨公书画作品陈列室即将开馆,下一步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物馆,让越来越多的成都人感受书法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传承和发扬天府之国独特的人文精神。

今天在成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感受和体味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书法犹如打开这个通道的一扇大门,它的背后是成都作为3000年文化之都的积淀与底蕴,数代文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现代化的成都在墨香之中、在点线之间,继承和发扬着天府之国独特的人文精神,为未来积累着更多的精神财富。

《味道》

寻琴记——川派古琴探幽

成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街琴台路是为纪念西汉时期成都的传奇人物司马相如、卓文君夫妻以琴为媒的故事而命名的。在当代川派古琴圈内也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的故事堪比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古琴演奏家黄明康说:“我从小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我后来又跟着我的老师也是我先生俞伯荪先生,跟着他学习古琴的演奏,琴歌的弹唱。”黄明康的丈夫俞伯荪是著名古琴演奏家,当代古琴界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在其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40多首古曲,灌录了数十张唱片,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终生成就奖”和“终生贡献奖”。黄明康年轻时曾是青羊宫的出家道人,后来还了俗。她和丈夫俞伯荪年龄相差悬殊足有42岁,两人的相遇牵线搭桥的正是古琴。俞伯荪见黄明康喜爱民乐,而且善于学习,便托老道长找到黄明康问她愿不愿意学习古琴。从此俞伯荪就多了一位年轻的学生。而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这对同样热爱音乐的师徒慢慢有了感情,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俞伯荪还发现黄明康有一副好嗓子,于是便将很多古诗词改编成琴曲,教她弹唱。

2004年9月,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造访成都,现场聆听了俞伯荪夫妇的古琴演奏,并亲笔题诗:“来蜀中兮,聆名琴,闻佳曲兮,听清音。愧非知音兮,对牛弹。喜见伉俪兮,识高人。聆俞伯荪伉俪雅奏,不辨川菜佳味三月矣。”金庸把自己比喻成不懂琴曲的老牛,幽默地表达对古琴文化和俞伯荪夫妇的尊重。2013年12月,92岁的俞伯荪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在他的灵堂上,妻子黄明康抚琴演奏,用音乐为他送别。她说:“他到去世之前都很浪漫。他说‘我要坐在云端上,为你吹完最后一支箫曲……’而且说了两遍。我觉得这就是最浪漫的。他一辈子都生活在浪漫的爱情里。”人去琴未了,在俞伯荪仙逝之后,黄明康在市文化馆开办了培训班,免费向普通市民传授古琴,继续着古琴的传承。

不久前在成都特色古街——铁象寺水街举办了一场古琴演奏会。虽然这只是一场沙龙性质的小型演出,但当天赶来的听众却把剧场填得满满当当,座无虚席。这场演奏会的主角是川派古琴传承人、成都本土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曾成伟、曾河父子。

川派古琴文化一直以“代代单传”的方式艰难地传到了现在。虽然一度式微,但作为中华文化优秀代表的古琴,其内在的魅力始终没有磨灭,一旦有机会就会重新焕发生机。曾成伟说:“1972年成都弹琴的就只有五六个人,当时是七八个人在学,现在是七八千人在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比较多,因为我们在音乐学院任教,学生又教学生,就多了起来。”也就是从第六代传人曾成伟开始,川派古琴改变了“家族内单传”的传承习惯,开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

川派古琴琴韵悠远。从祖师张孔山创派到如今各种形式的传承普及,已有150余年。现在在成都常常都能看到热爱古琴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切磋琴艺,交流弹琴心得。谁会想到,弹拨之间,沧海桑田。从古琴家指缝中汩汩而出的琴乐恰似千年都江堰的岷江之水一样,长久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而其间的那份宁静悠远,更会在这一丝一弦之中永远地保留,回荡在巴山蜀水之间。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周亚男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