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上演的《魔笛》采用了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形式,动画成为一种贯穿始终的戏剧语汇
即将上演的《魔笛》采用了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形式,演员的演唱、表演始终与动画交融
即将上演的《魔笛》采用了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形式
神州乐器网讯 三层楼高的蜘蛛、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和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摩登女郎和恶魔、蝴蝶和狼群……你绝没见过改编如此大胆的莫扎特歌剧《魔笛》。德国柏林喜歌剧院2012年制作的新版《魔笛》,曾被英国《卫报》评价为“亚历山大-罗钦科、蒂姆-波顿、查尔斯-狄更斯、弗里兹-朗、20世纪初无声电影以及21世纪动漫小说的完美结合”。8月底,由柏林喜剧歌院和英国1927剧团共同打造的改版《魔笛》将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演,9月10日至12日又将转道上海,为上海大剧院[微博]新演出季揭幕。
首演于1791年的《魔笛》,是莫扎特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德语歌剧,也是他临终前完成的最后一部歌剧。该剧剧情和一般童话故事无异——埃及王子塔米诺为“黑暗王国”领袖夜女王所救,并对其女帕米娜的肖像画一见倾心。夜女王称女儿被萨拉斯特罗抢走,希望王子施救,赠与其一支能脱困的魔笛,又送给同行的捕鸟人帕帕基诺一串神铃。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之夫死前将太阳宝镜交给他,又把女儿交给他教导,夜女王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历经千险识破了阴谋,与帕米娜终成眷属。
这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糅入了意大利正歌剧与德国民谣风格,有正剧的严谨,也有喜剧的灵活,有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亦有明朗欢快的世俗性。音乐清晰明朗,剧情想象力多样,更给后人留足了创作空间。
德国古典艺术的传统向来深厚,在革新与引领方面亦不落人后。成立于1892年的柏林喜歌剧院,是此中典范。2012年,巴里·科斯基开始担任柏林喜歌剧院艺术总监,上任首个乐季,柏林喜歌剧院即被50个国际歌剧记者评选为“年度歌剧院”。
作为一部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德语歌剧,《魔笛》的故事、角色和音乐在欧洲家喻户晓,下至八岁顽童,上至耄耋老人,不分年龄都是它的粉丝。柏林喜歌剧院要搬演这部歌剧,不是没有压力。而如何展现《魔笛》的包罗万象,对巴里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在他看来,该剧情节庞杂,奇幻、超现实、魔力、人性等元素共融于一炉,“任何只想就其中某一点进行诠释的尝试,必将失败。”
直到四年前看了英国1927剧团的舞台剧《在恶魔与蔚蓝深海间》,巴里才有了将《魔笛》搬演上台的信心。那部剧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真人与动画相融的奇妙世界,默片与歌舞表演不同寻常的混搭,更让他确信,“这些家伙得来柏林和我一起做《魔笛》!”
英国1927剧团被誉为英国戏剧新锐,风格素以黑色幽默、针砭时弊见长。剧团擅将戏剧、电影、动漫、音乐混搭,制造梦魇般的观影效果,其美学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默片世界。该团联合创始人苏珊-安德拉德、保罗-巴瑞此前从未涉足过歌剧领域,巴里反倒觉得这是优势,“他们不像我,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反而可以无拘无束地创作。”
三人在讽刺剧、杂耍、歌舞剧、默片等戏剧形式上有共同爱好,尤其1920年代的柏林曾是绘画、默片、动画、卡巴莱歌舞、表现主义发展的文化重镇。因而,新版《魔笛》里的帕帕基诺会让人想到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萨拉斯特罗有点吸血鬼诺斯费拉图的意思,帕米娜则有着好莱坞默片时代女王露易丝-布鲁克斯的影子。全剧向默片致敬的意思很明显。
1927剧团为此制作了上百个动画场景担起舞美重任,以突破传统舞台的局限:长笛飞翔,铃铛跳跃,黄花在慢镜头里绽放,粉象在鸡尾酒杯上沉醉,歌剧演员可以飞越星球再坐着电梯直达地狱……动画的应用,给观众带来了更私人也更为个性化的观剧体验:这是一本活色生香的魔法书,一部新奇的当代歌剧默片,还是一幅幅真人动画?
在舞台上使用多媒体动画早已不是新鲜事,问题是没看几分钟,观众很容易便产生视觉疲劳,部分原因在于,“二维”的动画与“立体”的演员之间很少产生互动。1927剧团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将各维度元素重新组合,动画亦参演其中,成为一种贯穿始终的戏剧语汇。关键还在于,歌剧演员的演唱、表演始终与动画交融,没有分离,演员不会出戏,观众亦有代入感。
创作时,1927剧团不是先排剧,再加入动画,或是先做出动画,再加入表演,而是两者同时进行。他们脑中也不预设任何一种美学模式,合适才是关键。“尽管保罗花了大量时间在电脑上做动画,但技术在演出中的痕迹并不浓重。”巴里称,保罗的动画从不缺乏“人情味儿”,而是有手绘的质感,很容易让人亲近。
塔米诺为了寻找画中人历经千险,同时,画中人帕米娜也在经受着磨难。新版《魔笛》将带着观众游走于塔米诺、帕米娜的两重世界,两者碰撞,继而融合为一个奇异的梦境,帕帕基诺则在其中穿针引线。叙事笔墨主要集中于这三人,及其撼天动地的音乐力量。
往深里看,充满喜剧元素的《魔笛》却藏着深深的孤独感。全剧有一半都在讲一个事实:人是孤独的。歌剧一开场就是塔米诺独自在森林中奔跑;三个侍女孑然一身,见到塔米诺便一见倾心;夜女王夫亡女散,孤苦一人;帕帕基诺唱起那首捕鸟人咏叹调来欢心盎然,实际却道出了一个孤独男人渴望爱情的心声;甚至拥有一众拥趸的萨拉斯特罗,身边也无人做伴;更不用说那位求爱不得而心生邪欲的莫诺斯·塔托斯了……
“《魔笛》就是一个关于追寻爱情的故事。”巴里说,“人们听到的、看见的、感受到的是一个具有普世性的体验——每一个人都在爱情之路上寻寻觅觅。”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