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山西省文水县喜文乐艺,当地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尤以福胜锣鼓最为著名。福胜锣鼓融鼓乐和表演于一体,鼓乐节奏明快,表演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文水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福胜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当时文水境内有一个叫“小鸭村”的地方,村边常有野兽出没。人们为防止野兽侵袭,就用石块相互敲击,以吓阻野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有节奏、有韵律、具有表演性质的打击乐形式,以后逐渐演变成为喜庆婚嫁场合助兴表演的一种艺术品种。唐开元七年,在距小鸭村不远、热闹繁华的闫家社村地段兴建了一座寺庙——福胜寺。伴随着寺院的晨钟暮鼓,优美动听的佛教音乐开始在寺院周遭回荡,逐渐被村民接纳并喜爱。而当地原生态的民间打击乐也打动了福胜寺的二位僧人——飞云长老和普法大师。他们与当地民间艺人共同探讨和修改,逐渐创作出了一套集梵音与民乐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福胜锣鼓。
初期的福胜锣鼓共分“狗咬狗”“刹朝令”“将军令”“步星斗”四部曲。据史志记载,北宋年间,闫家社人周天庆金榜题名、荣归故里,村民们兴高采烈演奏福胜锣鼓,夹道欢迎。在周天庆的提议下,福胜锣鼓的四部曲被更名为“欢天喜地”“合家团圆”“衣锦还乡”“平步青云”,合称“状元过街”。明朝时候,福胜锣鼓更是广为流传,西河太守崔云龙为福胜锣鼓题词:“千年鼓韵,独树一帜”。清末年间,文水祭祀祈雨活动处于鼎盛时期,福胜锣鼓与文水鈲子、桥头大鼓等成为当地祭祀锣鼓队伍的主力军,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
福胜锣鼓的主奏乐器为铙、钹、锣等,锣的节奏与音色凸显了佛教音乐的特色,加上大鼓、小鼓、铰、镟等乐器的伴奏,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形式。福胜锣鼓的演奏技巧主要为单击、双击、滚击、边击等,一般为四分之二拍,并伴有四方阵、圆月阵、梯形阵、井字阵、半月阵等,不同方阵代表不同的内容。方阵变化,演奏乐器和表演人数也随之做相应调整。
“欢天喜地”为四方阵,乐器以铙、钹、铰、小鼓为主,伴有马锣、大鼓,撼天动地,气势恢弘。“合家团圆”采用圆月阵和半月阵,以铙、锣、铰为主奏乐器,表演队伍以戏曲表演方式载歌载舞,状元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着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媒婆穿插其间,表演幽默诙谐。“衣锦还乡”为梯形阵,小鼓、铰、锣、唢呐主奏,大鼓由原来的两面增加为五面,人数由原来的46人增加到58人,大鼓数量的增加和唢呐的加入更加渲染了气氛,乐曲也达到了整个乐章的最高潮。“平步青云”由梯形阵变化为井字阵,主奏乐器增加了镟子的份量,人数有时为39人、有时为46人,一唱一和对话式的演奏,极具戏剧性效果。福胜锣鼓的演奏鼓点与阵式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音乐、舞蹈、戏曲的完美结合,再现了当年状元游街夸官的欢庆场面。
福胜锣鼓历史久远,是五千年黄土文明的产物,也是宗教文化和农耕文化碰撞的结晶。它集北方音乐的豪放与宗教音乐的清雅于一体,凝聚了历代民间艺人的智慧与灵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福胜锣鼓还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断创新和发展。2011年,福胜锣鼓被列入第三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北方古代的宗教、美术、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并可对研究佛教兴衰史以及黄河流域文化演变提供重要参考。
时代发展变迁,福胜锣鼓几度枯荣。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渐重视,福胜锣鼓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枯木逢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亟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发掘、保护和传承力度。第一,应成立相关民俗文化组织,在原有基础上充实专门力量,深入调查走访,抢救、梳理和补充福胜锣鼓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厘清历史线索,并编纂成书。第二,应深入研究和挖掘蕴含于福胜锣鼓中的历史信息,找到它与时代的契合点,使之更能够被当代人接受欣赏。第三,加大宣传力度,让福胜锣鼓走进中小学,请专家和老艺人向学生授课,让学生更多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也可以在电视上开辟介绍家乡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专栏。第四,加大投入,并吸引社会资金,进行艺术传承人才的培养,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第五,积极参与实践演出,扩大影响力,努力开辟其发展空间,使这一艺术在市场中寻找机遇。第六,定期举办“福胜锣鼓艺术节”;民俗文化的基础在于民俗,只有尊重民俗,才有民俗文化的兴旺发达。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