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专访张莹:读出演奏家的匠心

2015年09月16日    来源:中山商报    

专访张莹:读出演奏家的匠心

神州乐器网讯  说起琵琶,想必大家会想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诗句被认为是描绘琵琶最贴切的文字。9月8日晚,新生代琵琶演奏家张莹做客市文化艺术中心“星期二艺术沙龙”,向中山观众展示了琵琶的完整性格。甘霖表示,琵琶虽然是古典乐器,但并非阳春白雪,演奏家在台上展示匠心和个性,观众从中找到与自己相符的个性,欣赏琵琶的魅力并不是难事。

人物:张莹(演出嘉宾)甘霖(沙龙艺术总监)

【当初父母陶冶性情的想法成为她终生奉献的动力】

张莹与琵琶结缘的过程充满偶然性,但她却为自己首次接触的乐器奉献终生。从最初的琵琶学生,到如今在香港成立了“玥 ”琵琶室内乐团,并为高校进行琵琶教学,将中国传统乐器瑰宝的魅力持续地传承下去,张莹依然爱业敬业地奉献着自己。

记者:你小时候学习琵琶的经历是怎样的?

张莹:小时候父母想让我学习乐器陶冶一下性情,恰好有个邻居读的幼儿园设置了琵琶课程,妈妈便将我送到那个幼儿园去了。当时一张长桌子,幼儿园的孩子们拿着琵琶围成一圈练习,现在看来仍是十分有趣的场面。琵琶是我第一种接触到的乐器,是很有缘分的。

记者:如今很多的小孩子会在父母的鼓励下学习乐器,你认为学习琵琶有门槛吗?

张莹:音乐不会向任何人设置门槛,只要你有心,它就是你情绪宣泄和心情表达的出口。当然了,学习音乐需要不停地练习,作为一种乐器技术而言,掌握琵琶还是不容易的。

记者:你从小在内地学琵琶,长大后到香港发展,香港和内地对待琵琶会有不同感觉吗?

张莹:香港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跟内地有所不同。香港是国际化都市,观众的审美取向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一部分观众非常喜欢传统音乐,而且越传统、越地道就越喜欢;一部分观众则特别喜欢现代派音乐,对琵琶音乐和音色的追求会跟我们不同。

受此感染,我以前更喜欢清脆清亮的音色,但到香港后会更喜欢古朴浑厚的音色,很多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影响我,造就现在的我。

记者:如今你是高校的琵琶导师,据你观察,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当年你的那份快乐吗?

张莹:如果到大学还选择琵琶这个专业,就证明这些年轻人是打心底喜欢琵琶的。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比如我的琵琶学生几乎兼顾学钢琴和其他乐器,还要兼顾课外的活动。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可能没有当年我们心无旁骛的感觉,当年我们可是坐在琴房练习好几个小时不放松。时代在发展,我觉得现状有好有坏吧。

记者:作为学生与作为导师,对于琵琶的感觉会有什么不同呢?

张莹:我觉得,教别人弹琵琶的过程也是自己重新学习的过程。以前我学习的时候可能是没有条框的,对琵琶是很模糊的概念。如今成为导师,逐渐梳理后慢慢清晰,才会让别人也听得懂。在教人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当年自己接触到的问题之外,别人还有千变万化的问题,我才了解到原来琵琶也有这么多的学习问题和解决方法。

记者:你在2013 年创立“玥 ”琵琶室内乐团的初衷是怎样的?

张莹:我有不少学生,在香港弹琵琶的人也不少,我觉得他们学了那么长时间,却没能拥有几次演出机会,这是很遗憾的。我创立乐团的初衷,是为他们搭建表演和发挥的平台。

琵琶本身是独奏乐器,跟其他乐器的音色会有冲突,这时候我找了北京的做琴师傅,以琵琶为基础研制出高音琵琶(高4度)和低音琵琶(低4度),整个音高就拉宽了。后来我把这些琵琶拿过来,根据香港的审美需求,开音乐会时不采用太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曲子,而会寻找观众耳熟能详或是西方乐曲改编的曲子,得到不错的反响。

我打算先在香港进行推广,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乐团,知道琵琶演奏的魅力。最重要的,还是让我的学生拥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琵琶和钢琴碰撞让单线条的旋律丰富起来】

经过之前多场有特色的音乐会,想必中山市民对各类看似难以融合的乐器,却能碰撞出极为特别的效果并不大惊小怪。但每逢有新的乐器组合出现,我们总会充满期待。这场演出的乐器主角是琵琶和钢琴,中西乐器结合,奏出让人熟悉又舒服的古典旋律。

记者:琵琶是中国古典乐器,钢琴是西洋乐器,为什么会选择钢琴作为伴奏呢?

甘霖:钢琴是打击乐器,琵琶是弹拨乐器,尽管两者的音色都是点状的,但音色却完全不同:一种是具有很强共性的音乐;一种是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音色的音乐。尽管如此,演奏家还是可以合作得非常专业,因为钢琴本身是全世界融合性比较高的乐器,不会产生艺术形式呈现上的矛盾。很多人以为这是新的尝试,但其实用钢琴将协奏曲压缩成伴奏、专门为琵琶伴奏的钢琴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出现。

张莹的这场演出为我们呈现的是琵琶大曲,文曲、武曲和文武曲一应俱全。此前的“艺术沙龙”一直没有尝试邀请琵琶演奏家,是因为我要找到真正可靠的代表人物,张莹便是这么一个年轻有为的演奏家人选。我希望这场演出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常识普及开去。

记者:这场演出有什么有亮点的曲目?

张莹:琵琶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到目前为止,算是传统乐器里保留曲谱比较多的一种,所以里面的古曲,包括这场演出的《塞上曲》和《霸王卸甲》都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曲,《龙船》是民间的古曲。下半场的则是更靠近现代的时代曲,比如《花木兰》是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曲式比较新颖,用的是钢琴伴奏。

我希望大家能全方面地了解琵琶这个乐器。说起琵琶,大家可能就会想到王昭君出塞,或是一个“欲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美女,但其实琵琶除了拥有传统幽怨和古典柔美的一面外,还拥有剑拔弩张和欢快时尚的一面,可谓是一张“多棱镜”。

有一首《读琵琶行有感》的曲子让我感触很深,曲子以白居易的诗词为蓝本,情节透露出一股伤怀感,从琵琶女倾诉身世,到最后情感爆发和黯然神伤,诗人与琵琶女产生共鸣让我印象深刻。《霸王卸甲》也让我印象深刻,《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都描写了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我之所以选择后者,因为大家都更清楚《十面埋伏》描写刘邦凯旋的大张旗鼓和骄傲,后者则是描写项羽的英雄末路,其中与虞姬的别离和乌江自刎,内心挣扎的过程是十分深入的。我选择《霸王卸甲》的深层想法是想通过这样的历史事件和曲目主张和平,我们不要宣扬战争,战败者的心酸是不为人知的。

记者:在中西乐器结合的过程中,要如何平衡两者才能获得好效果?

张莹:中国传统乐器是单线条的,只有一个旋律,没有任何的和弦与和声。现在我们很多的协奏曲和新曲作品,在曲式与和声上都采用了比较现代的手法。时代进步了,我们很多的曲子都是和声非常丰富的,很多乐器被融合在一起。

我觉得中西乐器结合,说到底是用了西方的手法,用他们听得懂的音乐表述语言,来阐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曲子的曲调仍然是我们的传统曲调,只是被改造成西方人能听得懂,我们自己也听得舒服的形式,同时也能传达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

【欣赏琵琶艺术时让演奏家的匠心渗透到观众的个性中】

不少观众可能会认为,琵琶这种古典弹拨乐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要尝试走近她,是否需要提前用琵琶的常识“武装”自己一番呢?甘霖说,我们不光是欣赏某某乐曲,我们要欣赏的是艺术家的“匠心”和文化层次之外的“个性”,进而将其带入到观众自己的“个性”里头,这样观众就能欣赏到琵琶演奏的魅力。

记者:我们现代人应该怎样欣赏琵琶这种艺术?

张莹:我觉得大家不要有“曲高和寡”的固有观念,只需要闭上眼睛,以平常心倾听,聆听琵琶发出的每一个颤音和拨动,看是否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即可。另一方面,观众倾听甘霖老师的现场讲解,会让大家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知道自己该往哪方面去了解曲子,脑子里就会形成曲子的画面。

甘霖:我认为观众不用刻意担心怎么去欣赏琵琶,至少在演出时看到张莹所有的基本功,以及其文武手势就可以了。一个演奏家演奏的首先是她的“匠心”,如果连“匠心”都无法表现出来,观众是不会欣赏他的;其次是她的表现力,是技巧之外的个性。在这场演出里,我告诉观众,我们不光欣赏某某乐曲,我们要欣赏艺术家的“匠心”和文化层次之外的“个性”,进而带入到观众自己的“个性”里头,我认为观众就能欣赏到琵琶演奏的魅力。

每次艺术沙龙,我都会为观众作点介绍,但有些东西很难做到深入浅出,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心来听艺术沙龙的观众是有心人,有时候我们引导会引导错误,还不如让观众自己去感悟。不用太拘谨,只要来了,就听得懂了。

记者:琵琶艺术发展至今,有呈现出什么新的趋势吗?

张莹:对琵琶来说,新的趋势就是想办法去跟世界各地的乐器合作,我们乐团也有过这样的尝试,比如中国乐器跟多媒体(影片投影、沙画等)相结合。我觉得每一个艺术都可以加在一起共同完成演出,我很期待这种碰撞火花。但同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演奏过程中把传统的保留住,以传统为根基向外拓展。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利用民族乐器演奏现代歌曲,比如女子十二乐坊等,的确火了一把,很多年轻人却不懂怎样去欣赏传统民乐的演奏。

张莹:我的态度是挺开放的,如果新形式是能够传播民乐,未尝不是好事。但我觉得表演形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不一定非要那么张扬。

甘霖:女子十二乐坊的确在日本很火,但日本不是追求你的文化,而是追求新鲜的乐器表演方式。如果你看到印度西塔尔琴的演奏,那种民乐演奏才叫纯粹。

用民族乐器与时尚元素合作,有错误吗?没有,我们抱着的是开放的心态,你爱怎么作曲就怎么作曲,但我们一定要创作得有品位。有人认为,市场决定艺术走向,但其实市场是我们培养的,如果我们非要把音乐搞得特别高大上,这是错误的,把民族乐器搞得特别不值钱,也是要打问号的。存在即有道理,女子十二乐坊在当时看来是前进性的事物,将民族乐器这种显得“古板”的事物“推翻”了,但现在看未必是一个不得了的事物。所以要多个方面看待问题。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周亚男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