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传承戏剧发展的喜与忧

2015年12月03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神州乐器网讯  戏曲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群众基础,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蔚成共识。它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利器。正因此,才会有《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出台,这样的“郑重对待”,可谓史无前例。

然而现实并不如意。最近几个主流媒体几乎同时发表了主题为“呼唤舞台”“期待新生”的报道文章,忧心忡忡地描绘了戏曲“观众流失”“创作乏力”“缺乏舞台”等现状,直言戏曲发展面临诸多考验,希望借眼下这股东风,找到一条好的戏曲发展之路。

归纳而言,所谓考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传承”,一个是“创新”。就传承而言,今天的戏曲演员,与前辈戏曲艺术家的差距已经不小。以前的京剧武戏名角杨小楼、高盛麟等人,身上都背着上百出戏。而现在的青年演员,哪怕是优秀演员,如果会上十几二十出戏,就已经很值得褒扬了。如此一来,优秀传统戏曲究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的能有多少?而恰恰是这些优秀传统剧目,乃是戏曲的精华所在。今天的“戏曲不景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众看不到精彩的优秀曲目所致。

戏曲的创新也与别的艺术样式不尽相同,它是建立在充分传承的基础上的。离开了程式化的一招一式,离开了地域文化、方言特色,完全重起炉灶的创新是注定失败的。既要反映现实生活,又要符合戏曲规律,才是创新的正道。如今的创新乏力很大程度上是动机不纯使然——为了比赛和获奖,匆忙创作、匆忙推戏,比赛结束就刀枪入库束之高阁,这样怎么能够赢得观众呢?很多情况下,与其看这类创新之作,不如看传统老戏,毕竟戏曲的拥趸具有很大的忠诚度,一旦深谙戏曲魅力,甚至会成为戏曲票友。所以在戏曲领域,创新的难度其实很大,创作者包括演员需要沉下心来慢慢磨戏,才有可能打磨出精品。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各种戏曲渐趋式微,戏曲剧团的生存压力倍增,剧种数量逐年递减。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30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看到这些惨淡的数字,似乎颇有悲观的理由。但是跌到谷底之后的反弹也是明显的,就笔者生活的上海而言,各种戏曲的演出情况已呈现乐观的态势,比如京剧名家张火丁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就是一票难求。“有钱有闲”之后的都市白领,正以饱满的热情走近、接纳戏曲,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这些可喜景象渐有蔚然成风的趋势。他们的眼光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挑剔,提供优秀的戏曲作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在,戏曲有了政策的坚定支持,也有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如何“准确落地”,把钱用在刀刃上,有效改善戏曲生态,这是需要花力气推进的。如果我们经常思考“让观众走进剧场的理由”,琢磨一下年轻观众在一些城市走近戏曲的出发点,戏曲的振兴就会有希望。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周亚男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