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超(右)在演奏《绣荷包》赵 倩
二胡,这件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乐器,自打从马背“移交”到土地上之后,它的生存语境也经历了从民间艺术中的伴奏到专业舞台上的独奏、从一件司空见惯的乐器到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等一系列的变化。二胡艺术也在众多二胡传承者的努力推动下,不断完善、丰富。
中央民族乐团年轻的二胡演奏家段超,就是二胡艺术的传承者之一。她自幼跟随其父——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段永强学习二胡,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又顺利升入本科、攻读研究生,一身扎实的基本功也随着她系统性的专业学习而练就。与她相熟的老师和朋友对她均有着很高的评价:认真、执着,练琴时心外无物,表演时心中有乐;甘于吃苦、耐得寂寞、精益求精是她坚持的座右铭;有着很强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明白团队永远是个体的支撑。
段超说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而一位音乐家艺术水平的提升,需要从更多的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包括中国的戏曲、曲艺和民歌,西方的交响乐、钢琴、小提琴音乐等。她还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平日里,练琴之外的功课就是读诗。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才艺展示环节,她朗诵了《再别康桥》,得到评委赞赏。段超表示,读诗让自己的想象力更丰富,从另一个维度提升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力。
正是由于勤奋好学,她取得了许多不俗的成绩:2001年首届“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少年二胡专业组金奖,2002年第二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国际比赛二胡少年组第二名,2007年、2009年两度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优秀奖,2011年第二届“香港国际二胡大赛”青年二胡专业组金奖……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段超对已故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提出的“二胡声腔化”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段超在准备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的时候,专程找闵惠芬学习过《绣荷包》——由闵惠芬根据沪剧的唱腔《十绣腔》改编而来,主要是体现了沪剧唱腔中的阴柔性格,闵惠芬通过这首作品来诠释自己提出的“二胡声腔化”理念,段超要学习的正是怎么通过二胡把其中那些非常细腻的、如戏曲唱腔般动人的变化表现出来。除了跟随闵惠芬学习,她对《十绣腔》的每一绣的内涵都进行了资料查阅,并去学习演唱,从演唱中去体会声腔变化的不同,之后将其用于双弦上。闵惠芬曾说,她小时候看到《绣荷包》时候,台上的演员几乎是满场飞,浑身都带戏,一个人调动了整个舞台,而这种感觉应该贯通到拉琴上,这也对段超的“二胡声腔化”探索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小时候,段超对诸如京剧、梆子腔等戏曲有意回避,那咿咿呀呀的发声与唱腔的婉转,并不能入她的耳朵,而现在则是越来越喜欢。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段超对中国传统音乐“韵味”的琢磨:“韵味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灵魂和符号,可以说体现的就是‘声腔化’之后的效果。”段超说。
那些业界成功艺术家的经历告诉我们,艺术水准的提升从来都是多元因素的滋养,段超对于“二胡声腔化”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同样并未止于对于民歌、戏曲、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学习和体悟,她还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了其他民族的音乐形态。经历过一场场民乐大赛的比拼、跟随中央民族乐团在国外和国内各种舞台上的演出,不管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还是“援疆”“援藏”、文化“三下乡”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或是中央民族乐团的采风之行,在一次次的锤炼中,一位年轻的职业音乐家踏出了坚实的脚步。数不清多少次的文化走出去,使她呼吸着多元文化的气息,阅读着多样性的文化样貌。尤其是采风,让她领略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及其韵味之美,形成了她多维的艺术视角和立场,从而引起了她更加强烈的“深描”中国民族音乐的愿望。这种愿望出于一种超越了技术层面而追求更高层次艺术表达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恰恰体现出她接续前辈衣钵,对“二胡声腔化”艺术的继续探索。
可以说,段超对于“二胡声腔化”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实则是中国民乐人的历史责任感使然。段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音乐家的文化担当,看到了她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倾注的满腔热情。
她说,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胡琴艺术的世界里,是她“生命不止,琴声不息”的简单理由。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