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业界新闻 > 正文

王泽云:乐器是有灵性的东西

2017年10月28日    来源:城市快报(天津)    

  谁家一声笛,吹梦落空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中国古籍中,随处可见古人吹奏民族管乐器的身影。传统民族管乐器,如笛子、笙、箫、唢呐等,在中国音乐、歌舞、表演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依旧受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在天津市静海区子牙镇潘庄子村,有一个以生产笛子、葫芦丝为主的盛兴乐器厂,这里的民族管乐器技艺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泽云是这门手艺的传承者,几十年来制作乐器的磨砺让他成为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也让这些小小的管乐器在他手中更添艺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民族管乐器种类很多,较为常见的有笛、萧、笙、管子、巴乌、葫芦丝等,可以这样说,咫尺竹管,其上有着中国各民族动人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更有热爱生活和艺术的人们由衷的追求和希望

  中国人制作传统管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奏,进而诞生了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这些骨笛具有与如今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乐器大致相同的音阶,出土后亦能吹奏出乐曲。

  远古时期,中国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于是,人们开始选竹子为材料制作管乐器。《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子为材料是古人制作乐器的一大进步,竹子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另外,竹子便于加工。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七孔竹笛,当时还发明了两头笛,另外,东汉文人蔡邕、荀勖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都曾制作过十二律笛。

  中国传统民族管乐器种类很多,较为常见的有笛、萧、笙、管子、巴乌、葫芦丝等,可以这样说,咫尺竹管,其上有着中国各民族动人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更有热爱生活和艺术的人们由衷的追求和希望。

  今年63岁的王泽云中学毕业就随哥哥学习管乐器的制作技艺,成为村办乐器作坊的一名年轻学徒。回忆过去,他说,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日子里,制作管乐器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工作,竹子运来要手工用锯子锯开,没有电钻,把竹节内部打通时要手工用工具一点一点磨,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而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磨练中,磨出了技艺,也慢慢磨砺了手艺人的心性。就这样,王泽云从一个青春少年,变为花甲老人,而手中的乐器制作技艺也越来越炉火纯青。

  对于王泽云来说,制作管乐器的技艺并没有太多奥妙之处,他觉得,乐器是有灵性的东西,一名制作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就在千百次打磨中被注入乐器里,达到音准、音色、音域俱佳

  让一根生长在竹林中默默无闻的竹子变成发出悠扬乐曲的乐器,全凭匠人的一双巧手,需要取竹、阴干、去皮、烤竹、烫孔、校音、打磨……算下来,总共有80多道工序。

  王泽云使用的竹子都产自福建和浙江,以紫竹和苦竹为主。这些竹子运到北方后要储存阴干3年以上才能用于制作乐器。他自诩是一位挑剔的买家,曾经常泡在竹林里寻找合适的竹子,“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有时会忽然蹿出一条蛇,把人吓一大跳。”他说。制作管乐器的竹材是最少生长3年以上的竹子,竹子的壁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了声音发炸,轻飘飘的;太厚了声音发闷,通常壁厚在2毫米多一点最合适。一般来说,一根竹子并不是所有部分都能用来做管乐器,能够使用的也就是其中一段而已。

  王泽云说,传统民族管乐器的长度和开孔位置并没有严格的尺寸规定,而是要通过手艺人多年的制作经验,根据每一根竹子的肌理结构来决定,因此这样的特点也决定了这门手艺对技师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

  在制作管乐器时,打孔的位置是极为重要的。竹子毕竟是天然生长的,不是百分之百的标准圆形,通常吹孔要开在竹子的立面,即最突出的一面,这样吹奏起来最方便。此外,最为关键的便是调音,调音时要求手艺人有两个灵敏的耳朵,“就拿笛子举例,有时候,对于笛孔的微调,也许就是多打磨下去一点点,这根笛子的声音就不对了,多少天的心血也就付之东流了。”王泽云说。

  对于王泽云来说,制作管乐器的技艺并没有太多奥妙之处,他觉得,乐器是有灵性的东西,一名制作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就在千百次打磨中被注入乐器里,达到音准、音色、音域俱佳。因此,每个人制作出的笛子都是不同的,“即便你按照我的方法一步一步做下来,你做的笛子也和我做的完全不同,也有可能是发不出声音的。”他说。

  多少年来,他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无论每天工作到多晚,都能让自己忘却了疲倦。由于地域不同,不同地区生产的管乐器有着其独特之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器似乎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制作管乐器的手艺人,应该是一个既懂手艺、懂科学,又懂艺术的人。他需要具备高超的手艺,具备物理学家的声学知识,还要兼具演奏家的演奏艺术。只有懂科学才能研究出音准好、音域宽的乐器,只有懂艺术才能制造出适合艺术表现的乐器,而只有懂手艺才知道制造的方法。

  年少时的王泽云随天津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学习过吹笛子,对于音乐的喜爱和敏感让他在制作乐器中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杜甫《吹笛》中“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还是李益《春夜闻笛》中“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古人闻笛以及闻胡笳、闻筚篥而愁丝缕缕,其中苍凉的音调,永远在促使每一个人以艺术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的悲欢离合。

  他说,多少年来,他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无论每天工作到多晚,都能让自己忘却了疲倦。多年和这些管乐器打交道,也让王泽云对这些乐器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他说,在长时间的摸索下,他还对现有的民族管乐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比如将葫芦丝设计成可拆可调的形式,“葫芦丝中的金属簧片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容易松动,如果将其设计为可以拆卸的形式,就可以方便使用者对其进行调试,让它始终保持良好的演奏状态。”

  王泽云说,由于地域不同,不同地区生产的管乐器有着其独特之处,“用笛子举例来说,南方生产的笛子音色柔美,而北方生产的笛子的音色则比较洪亮高亢一些,所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乐器似乎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本报记者 肖明舒

  图片由王泽云提供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杨阳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