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位于中越边境,据说那里居住着身穿黑色长衫、自称“布傣”的壮族人,村里人人会织壮锦,且大都会弹唱壮族古老乐器——天琴。
六月的崇左,炎热中带着些许清凉。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神奇的村屯,领略壮锦和天琴的魅力。
行走在板池屯,壮族元素扑面而来,随处可见围着头巾的妇女。与普通头巾不一样的是,这里的头巾是织娘们亲手编织而成的壮锦头巾,色彩斑斓,图案生动。
76岁的村民农素金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织机,每家姑娘都掌握着织壮锦的技术。如果谁家有女儿出嫁,母亲给准备的嫁妆中,就包括用壮锦做成的衣服、被套、床单,还有将来孩子要用的背带。
农素金对壮锦有着很深的感情。
1985年出生的李冬梅也不例外,虽然在她的印象里,只有重大节日,村民们才会穿戴属于他们的民族服饰。但她更懂得壮锦是个好东西。介绍壮锦时,她满是自豪。织壮锦在板池屯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曾被列入崇左市壮锦传统技艺非遗保护名录,2006年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传承壮锦,2018年,李冬梅组建壮锦协会,吸引织娘们加入织壮锦行列,并在政府的推动下成立龙州壮锦编织工艺提升和创新创业基地,基地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公司提供原料,统一销售,织娘们则负责编织,以此增加收入。
在李冬梅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板池屯后山的基地,基地一共两层楼。走进一楼,各色各样的壮锦成品映入眼帘。“以前老一辈的生活条件有限,制作的衣服都是全黑,对色彩没什么要求,现在条件好了,织娘们会利用红线、蓝线、绿线等点缀服装,让衣服看起来更加动人,壮锦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不一样的寓意,多数折射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说起壮锦,李冬梅滔滔不绝。记者发现,除了传统壮锦服装、被套外,基地里还出现了新物品,如壮锦围巾、壮锦抱枕和壮锦香包等。
走上基地二楼,13台老式织机整齐摆放着。
身体坐在坐板上,双脚搭在踏杆上,穿线、拉直、压实、踩机子……李冬梅向记者演示壮锦的编织过程。
“现在我们只会简单的织法,复杂的、细节的织法还得向老一辈学习,必须要把祖祖辈辈的老手艺传承下去。”李冬梅说。
在板池屯,壮锦已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4年,从宁明县嫁到板池屯的廖丽芳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壮锦。走进廖丽芳家,看见家里摆放着不少用壮锦编织而成的生活用品,如:客厅的茶垫、桌垫,房间内的被套,还有外出采购用的手提包……织机旁还摆放着尚未完成的壮锦背包,“我打算做一个背包,外出演出时装衣服用,现在只完成了一面,这段时间农忙,就给耽搁了。”廖丽芳说,白天,村民下地干活,到了晚上,织娘们就会摆弄起织机,编织壮锦。
夜晚,板池屯除了“咔咔”作响的织机,不时还会响起“叮叮”的悦耳琴声。在板池屯,村民们不仅会织壮锦,还会弹奏天琴。
廖丽芳的丈夫李绍军是板池屯文艺队队长,经常带领团队到各地演出,主要表演织壮锦舞、天琴弹唱等,向观众展示壮族文化。
“以前重大活动都离不开天琴,现在小孩的百日宴、满月宴等也会出现天琴,天琴声就代表了对小孩的祝福。”李绍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琴不仅是乐器,更是融入生活的一种“精神粮食”。
天琴作为壮民族文化的符号之一,近年来,龙州县大力推进“天琴艺术进校园”活动,确立了以民间传承为主、学校与社会传承为辅的天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模式,在民族中学、新华中心小学、金龙镇中心小学等10所学校分别建有少儿天琴培训活动基地。
除了演出,李绍军还负责到学校教学生弹唱天琴。“只要他们肯学,我都会尽心尽力去教,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决不能失传,我们有责任将其推广出去,让更多人认识壮族文化。”李绍军说。
在板池屯,记者不仅领略到古老壮文化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在新一代壮文化传承人焕发出的生机。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