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景颇族,大家都喜欢用热情、豪迈、好客、善良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因为他们身体里流淌着康藏高原的血液,即使已经在云南这个气候温和的地方生活了几千年,仍然犹存着刚毅的气质。外人对景颇族的了解大多数是壮观的目瑙纵歌、美味的手抓饭、豪迈的景颇刀舞……然而,人们总有一些精神需要找地方寄托、总有一些思绪需要用细腻的方式来表达。所以,在大气磅礴的外表下,豪迈的景颇族也用一些来源于自然和生活的艺术品来表达自己细腻的情感,这些艺术品手工制作、细节精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2017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被藏在光芒背后的艺术品——景颇乐器。
吐良(“特仁”)
景颇族有很多独一无二的乐器,吐良就是其中之一。由一根竹管或一粗一细两根竹管套接而成,中间接口处开一吹孔,通过吹气的力度和双手对竹管两头的开合来控制乐音。吐良可以根据竹管的长度来制作不同的调,每个调的吐良可以吹出约两个八度的音,其中一些音无法吹出。
吐良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乐器,因为它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景颇族的男子们利用自己精准的刀工,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一支吐良。相传一千多年前,景颇先民从青藏高原向德宏迁徙的途中,为了消除疲劳、缓解精神压力,随手砍了一根糯竹做成这种乐器,一直延用至今。以前的吐良需在寨门外才能吹奏,因为一些随之而唱的歌词不宜让老人听到,在景颇族的传统中,老人面前不宜谈论情爱话题;除此之外,吐良还有驱赶野兽、保护庄稼的用意。
洞巴(载瓦语称“筚柯”)
洞巴跟中音唢呐的音色较为相似,由牛角扩音喇叭、软木制管身、硬木制笛头、稻谷杆或虫巢制的哨片,这四个部分组成。音量大,音调由管身长短而定,可以吹一个半八度的五声音阶,开5或6孔(前4后1或前5后1)。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吹奏洞巴很费力,但在正确吹奏的情况下,还会因气息大小的细微变化而影响到它的音高,一般不稳定于三个全音之间;除此之外,洞巴的音调还会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吹奏洞巴需要很稳定的肺活量,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练习。与景颇刀一样,洞巴在景颇文化中的地位比较显著,它的用途广泛,各种节庆丰收、婚丧嫁娶都会使用,但非常忌讳在家中吹奏。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大的节日盛会,在祭祀活动结束后,就会由瑙双和瑙巴带领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围绕着目瑙示栋跳舞。在曾经没有音乐录制和播放条件的年代里,目瑙洞巴就是目瑙纵歌节使用的核心乐器,它的声音足够响亮,非常适合在纵歌时使用。还有增疆(大木鼓)和铓,都是属于大音量的乐器,一方面可以为舞蹈伴奏,另一方面,它们的声音宏大宽广、音色独特,与祭祀活动的文化背景相符、与纵歌狂欢的氛围相称。
勒绒
由两根竹制管身和一根吹气管组成。110cm左右的发音管开5个孔(前4后1);45cm左右的送气管两端有竹节,用一根小竹子或空芯木在上端与发音管连接在一起;吹气管接在送气管的下端。勒绒需竖抬置于胸前吹奏,有时为了固定,也会盘腿坐下把勒绒的下端放在脚丫子中间固定。气息较难控制,音量较小,可以吹3个八度左右的音,中间一些音省略(景颇族很多乐器中间一些音都没有,不是因为制作的问题,而是将一些本族音乐不需要的音在工艺上直接省略)。它的音色十分独特,特别是低音,优美略带伤感,一般是独自一人或夜晚在火塘边吹奏,被称为寡汉乐器。
与前面两个乐器相比,勒绒显得沉稳低调,送气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低音的音色变得浑厚忧伤。用乐器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臆想当时,应该有千言万语无法脱口而出,只能化作音符,用亲手做的乐器向对方倾述吧。
筚笋(大山语称“筚团”)
竹制管身,约50厘米,上端保留竹节,下端敞口。上端2厘米处开圆形发音孔,发音孔上方削成斜面,然后套一个5厘米竹制管帽形成进气通道。5个发音孔(前4后1),音域为两个八度左右,中间一些音省略,发音原理与箫一致。筚笋的音高与标准音高略有不同,这是因为用筚笋演奏的曲子都是景颇族古老的曲调,如果使用十二音体系的音高频率来演奏,就失去了它的特色。所以即便到后来制作乐器的技艺已经很成熟了,筚笋的制作依然还是保留了最原始的音高特点。
筚笋的音色柔和动听,泛音较明显,吹奏时常伴有气声,因为加了管帽后气流产生了摩擦。吹奏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限制,因为它轻巧便携,景颇人在野外打猎或放牛时经常拿出来吹奏。
筚纵(大山语称“锐作”)
由两根长短、粗细不同的竹制音管制成,首端设有铜制簧片,吹奏的时候要含住两个音管的进气口使其同时发声。长而粗的为主管,管身开有6个孔(前5后1),可发出七个旋律音;短而细的为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发出筒音,与主管搭配形成和声效果。小型号的筚纵叫做“锐作”,只有一根主管的筚纵叫做“筚葛”或“盏西”(小山语),常在谈情说爱和晚上火塘边吹奏。
筚纵是葫芦丝的前身,发音原理跟葫芦丝一样,只是少了上端的葫芦作为共鸣体,所以音色没有葫芦丝浑厚。两种乐器之间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傣族和景颇族人的手中却呈现出巨大差异。在音乐方面,傣族发展的更成熟,所以傣族的葫芦丝音乐在保留了傣族的音程特点和下滑音特点的同时,乐曲被调整得更规范,这样的作品更易于传播、更受人喜欢;而景颇族的传统音乐更接近自然,自由的节奏和音符,每个人演奏出来的都不一样,就像野外山林里声音,既规律又自由,所以传播范围较小。
柯瓦(也可称为“柯栽”,“栽”是小的意思)
由一根较细的薄竹制成,30厘米左右,在吹口处削出薄簧面,吹的时候整个嘴包住上部且盖过簧面,开5孔,音域在一个八度左右,音色明亮。柯瓦以前是用稻谷杆制作的,乐音变化多端,后来改用竹子制作,使其属性更稳定。
曾经放牛娃在外放牛时随手摘下一个稻谷杆,用小刀削出簧片和音孔,吹完后就随手扔掉,下一次再重新制作。它属于丰收季节的乐器,以前老人们会告诉小孩这个乐器是不能随便吹的,因为老人们认为柯瓦具有求雨的作用,这也体现出了大多数景颇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宗教特性。
柯瓦(呢喃)
用较细的两根长短相同的薄竹相接而成,上面一节吹口处削出薄簧面,下面一节开4孔。发音原理跟柯栽一样,因为人们发现,增加了长度后,它的音色会变得厚实而响亮,所以在柯瓦的基础上做了改良。
文蚌笛
与中国通用的竹笛十分相似,但文蚌笛不使用笛膜,竹身开1个吹气口和6个音孔,音色比竹笛薄一些,专门用来吹奏喜庆欢快的文蚌调。文蚌调是景颇族特有的曲调,以4/4拍和2/4拍为主,速度在80至120之间,旋律中常用倚音和辅助音,开始和结束音大多数落在Re上,且终止式和弦经常使用Re的导音和弦,所以出现了和弦外音——升Do,成为了文蚌调的一个特色。
以上是景颇族独一无二的吹管乐器,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占弓(口弦)和增疆(木鼓)。
口弦在很多民族手里都出现过,景颇族的口弦用竹子制作,长约15公分,利用震动发声,通过口腔和气流放大音量。口弦出现在西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中,一般用竹子或铜片制作,大小和数量各有不同。它的音色独特、演奏方法简单易学,所以使用范围也特别广泛。竹制口弦音色质朴动听,但音量较小,制作工艺较难,需要恰当的竹子和细腻的刀工。铜制口弦音色明亮,音量较大,不容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制作工艺稍简单一些,易于流传。
木鼓
木鼓则是目瑙纵歌节所用的打击乐器,直径约七八十厘米,长一至两米,中间镂空。左右两侧设有兽皮鼓面,用皮绳拴住兽皮来固定,还可以通过调节松紧来控制音高,需两人同时敲奏。增疆的音色浑厚响亮、气势磅礴,它的地位很高,只有在目瑙纵歌时才使用。
非常荣幸此篇文章能够得到德宏州景颇民族文化工作团鲍勒况老师和排当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景颇乐器,希望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发扬下去。(盈江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文化研究丨源自深山的景颇族乐器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