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神州专访 > 正文

失传百年乐器“复活“ 琵琶安“牛头“特色鲜明

2010年12月09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    

侗族乐器、苗族蜡染、烙铁书画……在12月2日广西文联召开的“广西民间工艺大师”暨“广西高级民间工艺师”授予仪式上,6位身怀绝技的柳州民间艺人获得殊荣。在龙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里,高度专注于某一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对其进行了传承和艰难的创新,使其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当我们走近他们,打动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他们身上或精彩或平凡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民族文化精神恒久的追求。

梁治荣,一位传统的侗乡人。与侗族乡亲一样,他自小便喜欢唱侗族大歌、奏侗族乐器;不同的是,他深为侗族民乐的式微忧心忡忡,在改良传统乐器、抢救开发失传乐器上殚精竭虑。

梁治荣期望改良后的乐器更加适合表演需要,为现代人所接受;期望曾经失传的乐器重见天日,世代传承下去。

因为在改良和抢救侗族民间乐器上取得的成就,日前,梁治荣与广西其他23位民间艺人一起,被授予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称号。他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民乐的推广发展永无止境。

开发新乐器

自个取名字

走进梁治荣位于柳州市龙潭公园内的工作室,首先看到的是堆放在屋子里的各色民族乐器。这其中,有大家较为熟悉的芦笙、侗笛,更多的则叫不上名字。其中不少还是梁治荣自行设计开发,比如竹片琴、竹筒打击乐,连名称也是他自己取的。

室内墙上的显眼处,挂着一块牌匾,正是日前梁治荣从广西文联、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手中接过的“广西民间工艺大师”荣誉牌匾。

“把它挂在墙上,一是说明我在侗族民乐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其二是对自己的激励,改良、开发侗族民乐,让其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热爱。我将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梁说。

侗族民乐具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而梁治荣自小便与民乐融为一体,从事表演30多年。近年来,更是在抢救开发失传乐器方面取得较大的成果,颇受业界好评。因此,广西民间工艺大师对梁治荣来说名副其实,也是对他的最好肯定。

失传角基琴

重新“歌唱”

走上民乐之路,父亲对梁治荣的影响至关重要;而抢救开发失传的民间乐器,也与父亲当年的期待密不可分。

侗寨是歌乡,民乐氛围浓厚,梁治荣更是出身于民乐世家。他父亲是村里举办侗歌表演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每逢过年过节表演,父亲就是那个“芦笙头”,即吹芦笙起调的那个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梁治荣7岁便开始学习吹芦笙、吹侗笛、弹侗族琵琶,还经常和伙伴们一起上台表演,自此与侗族民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梁治荣觉得侗族乐器种类繁多,要学的东西真不少,可父亲却告诉他,祖辈们曾经使用过的很多乐器都失传了,有些甚至失传数百年了。父亲还将自己听说的那些乐器的形状描述给他听,告诉他如果那些乐器还存在的话,侗歌的演奏将更加丰富多彩。

父亲的话梁治荣一直记在心上。几年前,国家号召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触动了梁治荣的心弦。他想,为什么不尝试抢救开发失传的侗族民间乐器呢?

经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他已抢救开发出失传200多年的角基琴、失传100多年的波喇等。

开发失传的乐器没有模型可循。梁治荣只能凭借父亲等老艺人所口述的形状,加上自己对侗族民乐的理解,自行设计、制作。光是角基琴,梁治荣就设计制作了10多把模型,最终才让第一代角基琴“复活”。

“之所以称为第一代,目前演奏出的音质、音色可以达到古时角基琴的效果,但这只是根据我对民乐的理解、吸取侗族表演的灵感制作的。抢救开发不可能一步完成,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出第二代、第三代。”梁治荣说。

琵琶安“牛头”

特色更鲜明

在抢救开发失传乐器的同时,梁治荣也对现有侗族乐器进行改良,以更适应现代表演的需要。

改良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来自于观众。在一次表演之后,曾有观众上台跟梁治荣说,你们的乐器演奏起来音色很美妙,但音调低沉,整场的表演没有太多的变化,不够吸引人。

这名观众的话对梁治荣有所启发,他也由此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侗族民间乐器的不足:音域不够宽,演奏起来音调难有变化,无法表现有较大变化的曲调,不适应现代表演及观赏的需要。

改良首先从外形开始,给传统的牛腿琴增加“牛蹄”,为侗族琵琶安上“牛头”。“牛是侗族的标志之一,加上这些因素能够体现侗族的特色,让观演的人一下就能体验到民族特色文化。”在梁治荣看来,民乐一定要体现民族生活中最具特色的因素,这样才能吸引大家的兴趣。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改良乐器的音质效果。增加一个孔,增加一根弦,扩大一点喇叭,让乐器的音域更宽,这样演奏时变化更大,表演时现场的感受将更加美妙。

看上去乐器的改良只是很小的工程,但就是这些细微的改动,却凝聚着梁治荣无数的心血。从选材到制作物料,再到打磨,都是他自己一手操作。“因为只有自己动手,才能赋予乐器自己的灵魂和思想”,他还自嘲说自己算得上是一个手巧的木匠。

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努力,换来了侗族民乐的不断改良。如今,经梁治荣改良过的乐器,龙潭公司民族艺术团表演中每天都在使用;还曾漂洋过海到日本进行展出,让异国友人感受到了侗族的音乐风情。

民乐要融入生活

才有生命力

让更多的人认识侗族民乐,让更多的人接受侗族民乐,这是梁治荣的愿景,也是他的动力。

在他看来,民乐是一个民族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文明的标志,但是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很多民间艺术都濒临消亡。而为侗族民乐寻找出路,是目前保护侗族文明最紧迫的问题。

“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是一回事,但最重要的是要在民乐中融入民族生活中最具特色的因素,观演者虽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活,但却能一眼看懂,融入生活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梁治荣以自己曾获全国大奖的一幅农民画为例,那幅画表现的是侗族人打油茶的场景,荣获全国三等奖。“打油茶是富有侗族特色的生活场景,我把这个场景描绘出来。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经历,但一看到就能感受侗族人的生活”。

而在侗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文化实在太多太多,梁治荣扳着手指一一道来:“饮食方面的打油茶,运动方面有抢花炮、斗牛,还有侗族建筑、对歌文化等等,必须在民乐中表现出这些因素,让人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我认为这样的民乐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梁治荣说。

20多名弟子

潜心来学艺

虽经努力抢救,开发了几款曾失传百年的民间乐器,但梁治荣对侗族民乐的未来仍颇感担心。他说:“抢救开发总是无奈的,很多东西消失了就再也无法复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侗族民乐,把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梁治荣接受采访的时候,他的弟子们正在屋外的空地上练习演奏。在龙潭公园民族艺术团,梁治荣有20多名弟子。他们只要没有表演任务,就会到梁治荣的工作室来学习,因为“梁老师这里能学到很东西”。

吴耀海就是梁治荣的一名徒弟,从师已经8年了。除了学会七八种侗族乐器的演奏,他现在还跟着梁学习工艺制作、乐器打磨。吴弟花,来自三江的侗族姑娘,自小就喜欢民间乐器,她表示要努力学好自己民族的音乐。她的话引来了师弟李世安的异议:“不管是不是侗族人,都应该学习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流行的只是一时,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神州乐器网微信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