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瀚聪,字岱灵。台湾著名古琴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音乐科。1979年毕业于台湾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是年留校任教至今。1989年于高雄市推动成立古琴学会。1995年于台北市成立南风琴社。1996年于高雄市成立合真琴社。终身以古琴为命,为推动古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夫唱妇随,琴瑟合鸣”用来形容葛瀚聪夫妇是再合适不过了,葛瀚聪教授以琴为命,而夫人俞秦琴则出生古琴世家,两人半生为古琴而四处游学传道,40岁才生育一女。
14日早晨,葛瀚聪教授抱着古琴,夫人俞秦琴牵着孩子翩然而至,两人着衣朴实,欣然接受凤凰网重庆站的专访,他们谈重庆,谈网络,谈古琴,让我们看到了古琴家的眼里的“重庆”。
谈重庆:没有影子 年轻而欣欣向荣
巨变,是葛瀚聪及其夫人俞秦琴谈到重庆时最常用的一个词语。这次来渝,是葛瀚聪18年后的再访,也是俞秦琴30年后的再访。当他们谈到对重庆的印象时,他们都说了一个词语:年轻。
俞秦琴本人是成都人,在她眼里,以前的重庆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她说:以前重庆人挤公交的样子挺吓人的,一拥而上。如果街上两个人有点点摩擦,就会打骂起来。但现在她觉得重庆“文明”多了。
而葛瀚聪所用的词语,也是“年轻文明”。他因为从小在台湾长大,在他眼里,台湾已经是个成熟的城市了,而重庆,相对来说要年轻很多,充满活力,但也有文化底蕴不够的弱点。
他们说,他们完全看不到以前那个“老迈”的重庆影子,如今的重庆欣欣向荣。
谈网络:是“图书馆” 是“交通工具”
作为古风的传承者,葛瀚聪教授对网络的作用表示了极大的赞叹。他说,他的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帮他收集资料,而网络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图书馆,你可以在里面找到任何你想要找的东西。
同时,在谈到传统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时,他称网络是个非常便捷和迅速的信息传递的“交通工具”,他非常高兴,如今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古琴方面的很多知识和资料。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多的要依靠网络的操作者——人的认知。网络只是工具,古琴要在网络时代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应该是通过精神层面影响和引导。
谈古琴:离开了乐器的“乐器”
在谈到古琴时,我感觉到葛瀚聪教授的眼睛都在发亮。他说,古琴是伴随着“士大夫”(古代知识分子)一路传承下来的,但后面有一段时间出现了断层。古代传承下来的古琴乐曲有上千首,而我们目前还是属于消化以前的初步阶段,我们现代的人对古代乐曲的理解有很多困难。
在谈到古琴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时,他认为,古琴的传承,不是通过专门去学古琴弹奏传承的,而在于“听古琴”——把古琴当成与流行音乐等一样的娱乐之一。我们平常可以去KTV唱歌,听演唱会,也可以去听古琴。当你听古琴沉浸进去时,你就会感觉到是琴把你拉进去的。
那么,作为一般人要怎么才能听出古琴的韵味呢?他建议,大家平常要在文史哲方面加深修炼,才能听出“弦歌”。他说,古代的士大夫们,是因为平常在文史哲方面有了深厚的底蕴,才能通过古琴表达出来。我们要理解到他们的“弦歌”,就需要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
最后,他对古琴的魅力总结为:
古琴是离开了乐器的“乐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哲学,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历史的外在表现,是哲学的外在表现,是“道”的外在表现,是“禅”的外在表现,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深入了解古琴,会觉得乐趣无穷。
******************************
【邀 请】欢迎关注《神州乐器网》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yq
【分 享】欢迎订阅投稿《神州乐器网》:www.chinayq.com;分享你身边的器乐故事,提出意见或建议,请直接投稿 shenzhouyueqi#163.com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神州乐器网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shenzhouyueq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