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业界新闻

民间艺术原唢呐—流动的“方言”

来源:神州乐器网 2008-12-05 03:01

         据甘肃日报报道,唢呐本不是镇原的“土产”,据史料记载,在金代它由波斯、阿拉伯国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官府中流行,到了明代才广泛流传到民间。

  镇原唢呐少用短杆,多用长杆,有木杆、竹杆和铜杆几种,木杆或竹杆的音色宏亮,音域宽广,柔中有刚,潇洒细腻,清晰悠扬。铜杆多用熟铜精细制作,其管杆长,喇叭大,音域宽厚雄浑,音色高昂激越,色调明亮,如高山流水,让人精神振奋,激情奔越。

  镇原唢呐用于专业演奏的很少,大多是由民间的艺人演奏的,多以“班子”集体演奏为主,班子最少2人,称为“双吹”,多则4—8人或者更多,称“全班子”。镇原人讲排场爱热闹,过事多数请“全班子”。

  镇原唢呐的音乐曲牌经过世代流传、民间唢呐艺人的广泛积累,目前已有400多个,内容丰富多彩,意境深邃美妙,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这些曲牌,有的是自明清以来由当地艺人创作的和外地流入的传统曲牌,如《终南山》《状元游街》《辞朝》等,这些曲牌在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繁衍发展,成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镇原民间民俗“音乐方言”。有的是从地方戏曲中移植而来并加以融化的,如《朝天子》《小开门》《将军令》等,也有从大量的民歌中演变而来的,如《绣荷包》《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

  镇原唢呐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在民俗活动的全过程中。喜庆的场面,如婚嫁、祝寿、庆典等一般热烈、欢快、明亮的曲牌。在婚礼中,新娘“转院”,是红事的高潮,乐手们一会儿吹奏旋律明快的《珍珠倒卷帘》,一会儿吹奏情丝绵绵的《冻冰》,一会儿吹奏耐人寻味的《梅青扬》,一会儿又吹奏幽默风趣的眉户曲牌《张连卖布》。其旋律明快流畅,婉转生动,使人百听不厌。丧葬、祭奠一般用悲壮深沉、肃穆伤感、忧思凄凉的曲牌。

  镇原民间唢呐艺人演奏时的渐入佳境,忘乎所以,让唢呐这种民间艺术的感染力和魅力大增。演奏唢呐者吹到兴奋时,如千军突发,万马奔腾,腮帮子鼓起两个大包,眼睛睁得铜铃般大,头前仰后俯,左摇右晃,脚下踏着急速的拍子,一口气吹个不停,似乎忘了整个人世间的存在,似乎整个世界就只有一曲唢呐音乐。舒缓时,又好像万籁俱寂,空山无物,吹奏者的两腮稍鼓即陷,呈扁平状,平平稳稳地,眼睛也渐渐眯成一条线,近乎进入一种休眠的状态,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真乃是“巧十指按八孔哀乐由己,妙五音震四方遐迩尽闻”。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习惯的变化,小号、长号、西洋鼓、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也进入了唢呐队,演奏的乐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仅只限于传统的曲目。《葬礼进行曲》《长相思》《婚礼进行曲》《哀乐》等名曲,影视歌曲、流行歌曲等已成为唢呐的主要演奏曲牌。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