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我们总算迎来了第一部原版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广州大剧院艺术总监徐民奇带着颇为感慨的语气对记者说道。作为一部百老汇今年新创作的音乐剧,《亚当斯一家》将于8月13日至18日登陆广州大剧院,并连演6场,而广州将成为其在中国大陆巡演的唯一一站。除了它的内容本身,这部“与美国百老汇零时差”的音乐剧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亦在这个夏天通过最冷的笑话和最热力四射的演出,给广州带来一记重磅“炸弹”。
其实,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当代流行文化样本,音乐剧此前在中国曾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一方面,少数原版名剧市场火爆,业界对发展原创音乐剧呼声四起;另一方面,大众对音乐剧一知半解,音乐剧本土化道路艰难曲折。但不论是“引进”还是“原创”亦或“改良”,一个“共识”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光吃外来的“夹生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追着一个又一个洋剧戏也无助于建立文化自信。可以说,音乐剧完全可以成为检验当代文化竞争力的一块试金石。
当下,北京和上海已经快马加鞭投入到了原创和改编的行动中。而正如徐民奇所言,广州的优势在于开放、在于接轨,首先要让广州的观众有机会看到最流行、最新颖的艺术形式,其他的才有可能。无论如何,音乐剧再一次这样当当地敲广州的门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多了解一点了。
“舶来品”在中国:模仿还是原创?
中国音乐剧发展“路线图”基本上都在分“三步走”——引进国外经典名剧,培育音乐剧市场;制作中文版的经典音乐剧,培育本土化专业演员和运营人才;创作和制作本土音乐剧。
2013年,“音乐剧”这一曾经在中国非常“小众”的表演艺术形式一下子变得似乎“家喻户晓”。
随着电影《悲惨世界》闪亮奥斯卡,也把音乐剧这种风靡欧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大银幕带进了中国观众视野。可以说,从它第一天上映起,大家都在担心它的票房,中国观众能接受吗?于是,它成了中国观众文化水准的一次银幕“大考验”。结果,还是很多人去看了,虽然带着各种好奇。结果,有人看哭了,有人睡着了,有人松了口气;有人从中发现这种音乐其实并不难懂,有人发现了“宝”,劝说更多人一定要去看去听。
最终,这部借助同名音乐剧的经典歌舞与精巧编排的电影,在全世界上映后获得了超过5亿美元票房,并一举夺得了最佳女配角在内的3项奥斯卡大奖,而它在中国的成绩是――6213万元,不仅离我们的“邻居”日本过亿的票房差了一大截,更是不到随后周董的歌舞片《天台爱情》票房的一半。不仅如此,《悲惨世界》的中文版音乐剧自2008年起立项曾一度搁浅长达5年。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电影的火爆将这部经典音乐剧带回了百老汇——《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版将于2014年3月在百老汇舒伯特剧院再度驻演。同时,曾搁浅的中文版计划也在随后被重新启动。
其实,《悲惨世界》早在2002年就已经登陆上海大剧院,随后越来越多的英文原版音乐剧抢滩中国市场,并随之成为许多人挂在嘴边高谈阔论的城市文化风尚。那些从百老汇或伦敦西区归来的人,无不激动万分地描述着观赏音乐剧时的澎湃心情,更有人发誓般地要让原创或半原创的音乐剧在国内大地上“星火燎原”,而《妈妈咪呀》、《猫》、《巴黎圣母院》中文版的出现,也通过一轮轮的国内巡演得以让音乐剧在中国推广。
在国内,音乐剧市场化的主要推手有上海大剧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亚洲联创公司这三家机构,他们的中国音乐剧发展“路线图”基本上都在分“三步走”——引进国外经典名剧,培育音乐剧市场;制作中文版的经典音乐剧,培育本土化专业演员和运营人才;创作和制作本土音乐剧。
但在中国市场上可以看到的国外音乐剧屈指可数,在第一步还没有充分实现的时候,现在市场上更多的是在走第二步——看到更多的是雄心勃勃地翻译、改编,甚至难以按捺的“原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项目尝到了甜头,譬如从一年内全国巡演百场的中文版《妈妈咪呀》,到用中文演唱艾略特诗作的《猫》,再到正在紧锣密鼓制作的《巴黎圣母院》。但无论如何惟妙惟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分野和感官的错位,都为音乐剧在中国落地筑起了无形的隔离墙。《妈妈咪呀》和《猫》到广州演出时,笔者就深深感到,尽管翻译者已经绞尽脑汁在弥合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鸿沟,然而,单是在西方并不难理解的性解放题材、动物世界故事,就让很多观众难以“消化”。
而早在1993年,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艺术学府就开设了音乐剧专业,演员孙红雷便是音乐剧科班出身。但令人深思的是,他所在的中戏第一届音乐剧班的毕业生已经100%转行了。尽管演艺市场如今已比当年成熟了数倍,观众的消费能力也不知比当年成熟了多少倍,但真正能够将音乐剧创作的雄心坚持到今天的,却屈指可数。
“百老汇”的黄金法则:互动联合创新
“百老汇音乐剧之所以吸引人,是由于它的组成、创意和开发各过程的元素都在不断适应大众的真正需求。”美国百老汇著名制片人兼百老汇亚洲创办者之一马克·罗素以《亚当斯一家》为例介绍道。
“广州大剧院开业至今上演超过1200多场演出,终于迎来了首部原版英文演绎的百老汇音乐剧。更为令人兴奋的是,广州不仅成为了该剧在中国内地的首秀,而且还是独此一家!”如果说此前的中文版《猫》、《妈妈咪呀》让羊城观众感受到了百老汇的音乐剧文化,那么《亚当斯一家》这次带来的则是百老汇音乐剧最原汁原味的呈现。
众所周知,“百老汇”就是美国音乐剧的代名词,而中国观众所熟悉的《猫》等作品当属百老汇经久不衰的经典,相较之下,首演于2010年、却有着超过750场演出的《亚当斯一家》则是后起之秀。与过去将英文作品改编成中文演绎的模式不同,此次《亚当斯一家》的演出将完全忠于原版英文演绎,配中英文字幕,在保持原作原味的同时,也方便了中国观众的观赏。这部音乐剧根据哥特式黑色幽默漫画的鼻祖——美国著名怪咖漫画家查尔斯·亚当斯的漫画原作改编,作品自1938年创作至今受到来自全世界的追捧,曾经被改编成电视剧、电玩、动画、电影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今又跃登百老汇大舞台,几十年来以反传统、疯狂、古怪又亲密的角色设定,及令人头皮发麻又忍俊不禁的无厘头笑料征服了好几代观众的心,历经大半个世纪。
这样看来,《亚当斯一家》在登陆“百老汇”舞台之前便已经经受了西方商业浪潮的洗礼,涵盖了几乎当下所需的所有娱乐元素,在都市文化中抢占了一席之地。作为一部从高手如云的百老汇大街中经受住市场的淬炼,最后脱颖而出的作品,该剧集结了曾获百老汇音乐剧最高奖项托尼奖获得者的导演、编剧及词曲创作人,而让剧院方“有信心”的还有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它暗合广州求新求变的个性”。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好莱坞与百老汇的联手“共谋”,让《红磨坊》、《芝加哥》、《悲惨世界》、《狮子王》等音乐剧成为其在商业领域的吸金利器的“经验”。反观国产音乐剧,国内的创作者们总想独辟蹊径,往往主题凝滞、音乐郁结,包袱感沉重,而在舞蹈上对爵士舞、拉丁舞这些现代舞蹈语汇把握生疏,一些音乐剧成了不伦不类的“民族歌舞剧”,甚至变成了一场歌舞晚会。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音乐剧单剧场的驻场场次和多场次的巡演能力,几乎成为当下中国音乐剧的短板,因为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专门的音乐剧剧场,没有一部长期定点进行驻场演出的剧目。
“百老汇音乐剧之所以吸引人,是由于它的组成、创意和开发各过程的元素都在不断适应大众的真正需求。”美国百老汇著名制片人兼百老汇亚洲创办者之一马克·罗素以《亚当斯一家》为例介绍道,“《亚当斯一家》原本是一个系列电视喜剧片,非常受欢迎。百老汇现在非常愿意选择这一类题材,因为它既有足够的喜剧元素在,同时又能加入很多创新的元素在其中。”当然,现在的百老汇音乐剧也早已经不是原来那样简单地让观众坐下来就行了,音乐会选择用时髦的表演方式,甚至有许多非语言性的手法在其中,完全是一个互动性的剧院。
此外,在百老汇这个概念里,还有所谓外百老汇,即除了拥有500个以上座位的剧院外,在百老汇街区外,还有不少座位少于500个的小剧场。据悉,在这些剧场中,会上演各种各样的音乐剧,既有中国观众熟知的《猫》和《妈妈咪呀》,又会有非常多不同形式的新剧。但正如马克·罗素所言,这些新戏现在还很少有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或许《亚当斯一家》会是一个成功的先例。这样不仅有经典的音乐剧,最新的音乐剧也能来到中国。”
大剧院的“冒险生意”:与西方零时差
如果说,北京、上海已经在音乐剧原创、改编路上领先广州的话,广州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和受众口味,而广州大剧院的这次大胆尝试可视为一次勇敢的“探路”之举。
近些年,来到广州的国外艺术家们,都会有这样一个感慨:“中国的高雅艺术正在蓬勃地成长,包括音乐剧,也在飞快地起步。”的确,中国正在尽可能地尝试一切新的形式,不少人正在启动中国音乐剧这辆快速列车,也有很多人在争先恐后地跳上这列火车。
从电影版《悲惨世界》在中国的境况和中文版音乐剧的重启,都释放出这样的一个信息:古典的艺术形式如何和现代的传播手段相结合尤为重要。同时,艺术欣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观众有不同的文化心理与欣赏习惯需要融会贯通的过程。早在2007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就与麦金托什公司达成意向,想将《悲惨世界》改编成中文版,但因为市场尚未成熟,剧场条件、演员配备等各方面都未达到演出条件,计划最终被束之高阁。最近亚洲联创重新签订了意向书,准备在2016年推出中文版《悲惨世界》。除此之外,音乐剧《歌剧魅影》也签订了中文版意向书。而就在不久前,北京西城原创音乐剧基地正式在新华1949园区内落成,力图提供国内一直缺乏的原创音乐剧全方位服务平台,“开心麻花”等剧团作为第一批已经进驻。
作为与北京、上海“三足鼎立”的广州,面对其他城市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岂能再无动于衷?如果说,北京、上海已经在音乐剧原创、改编路上领先广州的话,广州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和受众口味,而广州大剧院的这次大胆尝试可视为一次勇敢的“探路”之举。想当初,广州大剧院落成之时在全国招标寻找管理运营方,“建设投入13.8亿元,每年还要投入几千万元维持大剧院的运营”,这显然是件“不划算”的“生意”,“敢于吃螃蟹”的徐民奇便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的“空降兵”,开始担纲这个极富挑战的工作,在记者印象中,他总是喜欢把自己和团队都“逼”到破釜沉舟的境地,这次也是一样。实际上,这场来自最新音乐剧前沿的演出在提供给广州观众国际当下最新演绎潮流剧目的同时,也在给广州和广州观众一场“考试”。“连续6场,成本超过400万元,相当于今年我们制作一部歌剧的成本,而且这部剧是刚刚在百老汇上演广受好评的,便立马引入广州。”面对剧院人员的介绍,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这种风险性极高”的剧目时,回答是,“必须得做。这不仅是总监的愿望,更是对广州演出市场的长远考虑。”据悉,这次票价从80元到680元分6档,也是为了让各种收入水平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观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至于这次“考试”的成绩,广州的8月,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