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12日下午,十余名外国留学生及外教走进河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华文化大讲堂”,听中国古琴名曲,亲身体验“礼乐之祖”古埙吹奏艺术的奇妙。
当天,保定市道教协会会长、市元真琴社社长刘长伟和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文化传承人于连军分别从历史、文化、构造等方面对古琴、古埙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演奏古琴名曲《阳关三叠》和埙曲《北寄生草》、《老母儿爷亮堂堂》。
俄罗斯留学生叶夫根尼说,很喜欢中国的传统音乐,对古琴、古筝等有所了解。但接触古埙还是第一次,真没想到泥土还能制作乐器,并能演奏乐曲,很想向老师学习学习。
在听到古埙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时,叶夫根尼连称“佩服”。
来自英国的留学生雅各则惊诧于古琴的构造:“古琴竟然和人一样,有头、颈、肩、腰、尾、足,每个部分还和中国的天文地理和历史有关,中国的传统乐器真是深奥!”
葡萄牙语外教裴嘉骏说,古埙是有历史的乐器,很多国家也有这样的乐器,但随着时代变迁,或丢失或演变成其他乐器。希望人们能重视起来,让有历史的、民间的乐器能更好地普及,从而有机会和其它地区的乐器合作,演奏出更好听的音乐。
保定陶埙制作表演艺术家于连军在现场当起了指导,“左手用拇指和食指盖住两个孔;右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盖住三个孔……”。亚美尼亚的Sirarpi因快速学会吹古埙而得到于连军的夸奖后,立即当起其他同学的“老师”来。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百乐之祖”,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器。埙源于中国母系部落时期,最初作为法器而存在,后由于其古远淳厚、和谐虚涵的声音而被引入宫廷乐队,被誉“礼乐之祖”。清末后,埙一度失传近百年,上世纪80年代初,埙被发掘于西安半坡遗址。陶埙在河北保定地域的艺术活动,历代沿传,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隋代。
据悉,为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体验中国文化,锻炼汉语应用能力,河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自2009年接收第一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起,开展“中华文化大讲堂”活动,至今已举办包括空竹、相声、篆刻、茶艺、书法等方面的讲座20多期。(完)
(原标题:外国留学生河北保定体验中国古乐器)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