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2013年4月在美国辞世的匈牙利裔美国籍大提琴家斯塔克,生前的名望远不及频频在媒体上出现,热衷于跨界的另一位美国大提琴家马友友。作为二战后去了西方的东欧犹太人(他父亲是波兰犹太移民,母亲家族来自乌克兰,也是犹太人),经历中打下的残酷历史与文化烙印,注定一生不同于其他族裔的音乐家。斯塔克住过纳粹集中营,两个哥哥死在集中营里(与他不同,两人都是小提琴手),未能逃离魔爪。1948年,斯塔克与许多犹太人一起移居美国,在一些匈牙利裔音乐人占主导的圈子里发展。作为演奏与教学的双栖者,斯塔克后半生倾向某种程度的隐逸。
斯塔克个性耿直,孤傲,做人谋事不愿苟且,妥协。一旦与知名乐团合作,感到被指挥摆弄并挑战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时,他会放弃合作,哪怕经济上遭受损失,名声上被贬抑。对这些年愈演愈烈的古典音乐娱乐化,大提琴手曲解与篡改古典音乐原始文本的倾向,他恪守古典原则,反对讨好听众的煽情式表达方法。保持古典音乐的原汁原味,内在,真实,是他演奏作品一贯的信条。
从师承上讲,斯塔克最早受益于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童子功的练就,来自早年东欧大师的悉心调教。他也深受卡萨尔斯演奏风格的影响,追求自然而真挚的音乐再现。有人把斯塔克的成就,与卡萨尔斯之后的超一流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相比较,认为二者相当,各有千秋。但客观地讲,罗斯特罗波维奇的音乐理念与斯塔克不可同日而语,斯塔克是罗斯特罗波维奇之后与老一代演奏家还有渊源的最后一人。他的出色之处是纯正的断句处理,朴实无华却又深重的音色。
由于求学期间与作曲家柯达依等人是同窗,斯塔克时常演奏并录制匈牙利作曲家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被人提起最多的是1992年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曾获格莱美大奖,以及企鹅榜三星评价)。此版我曾多次聆听过,觉得唱片在录音技术上远胜于卡萨尔斯版;在自然与亲和力上,比托特里与王健那两个版也好。斯塔克的巴赫不让人听得累,也没多余的装饰与激情处理。这恐怕是巴赫写作此曲的本意。像不加香料的面包一样,让我们轻松下咽,香料太多则会让人反胃,起腻。倾听斯塔克,无需正襟危坐,甚至可以把他的琴声当作背景音乐。但在无压迫之境下听久了,会有莫名的感动,体会到作品的内在力量,一种难以表述的悲悯弥漫其间。
日本人十分推崇斯塔克,乐评家武田明伦曾把他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列入“三百首名曲名碟”中的第五位。天龙公司买来斯塔克旧时录音的母带重新制作,发烧效果堪称天碟。我听过一张天龙做的斯塔克演奏的小品集,多是古典作曲大师的作品(亨德尔,帕格尼尼,弗雷,法雅,德彪西,拉威尔等),音色极尽透明,连斯塔克鼻孔的呼吸都清晰可闻。有时候听它,会让人忘了斯塔克的演绎美学与流畅的句法,像到了真空里感受净光游弋。在天龙之前,美国擅长做发烧片的水星公司录制过不少斯塔克的演奏。多家唱片公司一致看重斯塔克的音色,到天龙那里则登峰造极,制作得都有点失真了。
斯塔克生于1924年,从匈牙利以及西欧,再到美国,一生与古典音乐界的大师多有交集,是百年音乐发展与变化的见证人。2004年他出版了自传,说起许多圈内圈外的趣事。但犹太人内心的深重,对古典音乐原则的坚守,是他最大的话题。1997年,匈牙利裔指挥家索尔蒂辞世,此前也出过自传,讲他作为犹太人背井离乡为音乐奋斗的一生,斯塔克的经历与他几乎同出一辙。
也只有音乐超越了战争与政治,为逃离故土者留下抚慰之音。斯塔克的坚守,不可更改与不可移动,与特殊经历有关。他说过,年轻时的苦难让他以后没什么恐惧的了。他的守护之志在此得到了解释:一个遭过大劫的人,会更自然而真实地歌唱生命;而无此劫难的人,表达时相反喜欢装饰与造作的戏剧性,真是个悖论。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