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业界新闻

黎族口弦只为有情人拨响

来源: 2014-01-23 12:00

  【神州乐器网讯】黎族口弦一般长4寸、宽4分,呈扁梯形。弹奏时,把口弦放在唇口边,用手指弹拨簧片,同时用口腔送气,通过唇、舌动作变化和吐气、吸气的气流变化使簧片振动发音,音色细长柔和,娓娓动听。

  核心提示

  在汉族地区几乎被人遗忘且进入博物馆,而在海南黎族地区仍“风行”的口弦,既是一种用一块竹子可马上制成的乐器,也是男女情爱的密匙。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曹量通过自己的研究,让世人了解到这种残存着史前人类文化特征的古老乐器的神秘所在。

  情人相爱“风语者”

  无论古老传说还是文人史记,被外人叫作“琴”还是“簧”,口弦在黎族人眼中,都是一件蕴含古风遗俗、温柔甜蜜的“情器”。

  相传,有一个叫老改的黎族龙子,他美妙的歌声迷住了龙公的姑娘,然而这段恋情被龙公发现后,龙公一怒之下割去了老改的舌头,于是忠贞不渝的老改制作了口弦,每到夜晚就用口弦来表达对姑娘的情意。

  关于黎族口弦最早的记载,来自清代张庆长撰《黎岐纪闻》:“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凑一处,即订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曹量介绍说,人类学家们发现,口弦传递的文化行为往往与性俗活动有关,如《诗经 王风》中的《君子阳阳》就有这样的诗句:“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可见,在上古社会中,口弦不仅是表达男女情爱的工具,且是“君子”方才使用的高雅乐器。

  口弦音乐音量微弱,似语若唱,那耳语般的音调含蓄而细腻,恰恰适宜情人之间的幽谧之境,故该乐器在各个古老民族中普遍用于求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讲“如簧之舌”,口弦的音调往往与方言俚语关联,曲调中所表达的深意,也只有在情人之间方能明了,有如“风语者”一般,在外人看来是讳莫如深的。

  曹量说,对于一个含蓄而内敛的民族来说,我们可以想象这种“会说话”的乐器在黎族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过去,黎族青年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会为他们另筑小屋(隆闺)居住,任他们在外自由恋爱择偶,“男弹嘴琴,女弄鼻箫”唱情歌,便是青年男女们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

  黎族人人“玩口弦”

  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往往把这种利用古老乐器作为青年男女交往媒介的恋爱过程称作“玩乐器”。黎族口弦流行的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黎族地区,是黎族最为“通用”的乐器,至迟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每个黎人都会“玩口弦”。

  口弦属于弹拨与吹气相结合的体鸣乐器,其弹性物质的材料有竹、木、骨、贝、铜、铁、银等。黎族口弦除了有竹制的外,还有铜制和银制的,但后两者较为少见。黎族口弦一般长4寸、宽4分,呈扁梯形。弹奏时,把口弦放在唇口边,用手指弹拨簧片,同时用口腔送气,通过唇、舌动作变化和吐气、吸气的气流变化使簧片振动发音,音色细长柔和,娓娓动听。

  曹量说,这种乐器的特点是音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的技巧,声音由口弦的“簧舌”振动产生,用人的口腔作为共鸣腔体加大音量,并通过唇、舌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泛音。

  口弦的名称很多,西方人将口弦称作犹太竖琴,在我国则有口琴、口簧等称谓,黎族人将它称作口弓(黎语为“改”、“太波”)。事实上,它既不是弦乐器,也不是簧乐器,称“琴”、“弓”、或者“簧”都显得很勉强,可见在现代语境下,以人们对乐器的理解,已经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名称来为这个古老的乐器定性了。

  远古音乐“活化石”

  李纯一先生在《说簧》一文中断言,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簧”即后世被称为口弦的乐器。这一结论在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也有明证:“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另外,《世本》有载“女娲作簧”,可知口弦在我国母权制时代便已出现了。

  据史籍记载,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口弦就在我国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中流行。先秦至晋,口弦都是作为贵族使用的“高雅”乐器,为文人雅士所喜好。

  曹量说,口弦作为开启人类情感文明、起源甚古的乐器,还分布极广。除了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各民族中有广泛的分布外,其足迹还远及欧洲、美洲,甚至太平洋岛屿之上。在我国,自北至南口弦均有分布,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海南黎族和傣族、佤族、彝族、回族、苗族、蒙古族和高山族等都还在使用口弦,保留着该乐器的“活态”遗存。

  口弦作为人类远古音乐和民族学研究的“活化石”,自然会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有意思的是,中国出现的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口弦研究均来自于海南黎族。德国人史图博在1931年进行海南岛调查,获得一具属布配黎所有的铜木合制口弦,也是目前仅知的一具黎族异质口弦。人类学家刘咸教授1934年领海南生物科学采集团人类学组深入海南岛黎峒进行人类学考察,在保亭黎族地区获得竹制2具、铜制1具共三具同质口弦,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形制和发音特点。

  曹量说:“对比这些前人珍贵记录可知,口弦的古老形制从古至今未发生过深刻的变化,在其文化生态(环境)和音乐形式(行为)上依旧保留着上古时代的古风遗俗。”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