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业界新闻

新疆的民族乐器

来源: 2014-04-10 12:00

  【神州乐器网讯】少数民族丰富的歌曲来自他们与众不同的新疆特色民族器乐,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品种多、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乐器,现盛行于新疆的南疆一带,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

  当听到由两把艾捷克,两把热瓦甫,两面手鼓,一支竹笛,一架“羌”组成的乐队演奏出广东音乐《喜洋洋》《步步高》时,那强劲的节奏感与震撼力,令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那首《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耳畔余音袅袅,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都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如艾捷克、冬不拉、热瓦甫、考木孜等,吹、拉、弹、击样样俱全,这些乐器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也是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适应,其造型与装饰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

  哈密维吾尔族乐器

  哈密艾捷克,可以说是本地维吾尔族人的骄傲,与中原的二胡极为相似。这种俗称“胡胡子”的乐器是哈密维吾尔族独有的一种弓弦乐器,共有9根弦,除2根主弦外还增加了7根共鸣弦,哈密艾捷克形制大小不一,没有统一的尺寸。大部分是哈密维吾尔民间艺人自己制作。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哈密艾捷克的制作相对显得简陋一些。大都因地制宜,用当地的木材制作,琴筒蒙羊皮。有的琴身高达1.5米左右,也有的不到1米,是哈密维吾尔族人中普及率最广泛的一种乐器。由于共鸣弦的作用,发出的声音很有震撼力,清脆中似带一丝哀伤,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带到一个久远的年代。

  哈密艾捷克已是哈密木卡姆文化的象征。笔者曾聆听一位维吾尔朋友用艾捷克拉二胡独奏曲《赛马》,他弓法娴熟,指法到位。音色别具风味,更显得草原的宽阔无垠。笔者在哈密天山乡石城子村举办“杏花节”时,听到当地维吾尔人自己组织的乐队演奏广东音乐《喜洋洋》《步步高》。两把艾捷克,两把热瓦甫,两面手鼓,一支竹笛,还有一架类似汉族乐器扬琴、维吾尔称之为“羌”的敲打乐器,演奏的广东音乐别具风味,节奏感尤为强烈。仔细品尝,还夹杂着丝丝西域韵味。我不禁想起李白那首《观胡人吹笛》一诗“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还有唢呐独奏《青藏高原》,音色优美,高音尤为震撼,令我们这些汉族同仁们如痴如醉,真是大开眼界,感叹不已。哈密艾捷克和中原的二胡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中原汉族的二胡本来就是西域传入内地的,经过改良,成为今天大众喜爱的乐器之一。反映了古代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深刻的交融关系。一个“胡”字就说明了一切。

  哈密热瓦甫,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有3根主奏弦和7根共鸣弦。3根主奏弦中有2根是双弦。现都流行11根弦,因制作工艺复杂而显得珍贵,音质优美、浑厚、低沉,以流行哈密地区而得名,为当地维吾尔族人民所喜爱。哈密热瓦甫制作工艺精湛,尤为琴柄的镶嵌工艺引人注目。哈密热瓦甫的琴柄上镶嵌着贝壳制作、学名称“螺钿”的各种图案。这也是内地制作木质器物的传统工艺。

  哈密热瓦甫的琴柄镶嵌图案纹样大部分是佛家“吉祥八宝”和道家“暗八仙”的图案。我们从琴柄的下端往上观察,第一图案:双鱼(佛家八宝图案);第二图案:海螺(佛家八宝图案);第三图案:葫芦(道家暗八仙图案);第四图案:绰板(道家暗八仙图案);第五图案:宝剑(道家暗八仙图案);第六:海螺(佛家八宝图案)。一只琴柄,6个图案纹样,两处不同的来源,就像维吾尔服饰图案里一枝茎上开出不同的花朵。再看热瓦甫,它的琴柄上有的同时镶嵌有佛教八宝图案、道家暗八仙图案和伊斯兰教图案,真正的多元文化融合。这样有道家、佛家的“螺钿”图案纹样在哈密维吾尔乐器上还真不少。

  哈密哈萨克族独特的乐器

  有幸在巴里坤哈萨克博物馆看到哈萨克的古老乐器,其中有一件类似琵琶的弹拨乐器,尤为引人注目。它的大小与现代琵琶相似,但是五弦,做工精细,带有明显的哈萨克图案。音色也类似琵琶,哈萨克语称“巴尔布特”。这是新疆其他地州的博物馆很难见到的一件哈萨克乐器。

  根据史料记载,琵琶和冬不拉,包括“巴尔布特”,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都是一种弹拨乐器,当时被称为“浑不似”。清代学者萧雄《乐器》一诗云:“龟兹乐部起纷纷,调急弦粗响遏云。忽听名呼胡拨四,不禁低首忆昭君。”作者又注释:“回疆地近乌孙,胡拨四琴形制状若琵琶,似是而已”,并认为原称“浑不似,后讹为胡拨四,亦作琥珀思”。关也维先生认为“浑不似”“胡拨四”即“火不思”,是从故突厥语“kopuz”一词音译而来。“火不思”是古代北方草原许多游牧民族使用过的一种乐器。

  时至今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火不思”在哈萨克族中演变为“冬不拉”,在蒙古族中则被称之为“托布舒尔”,亦称“和必斯”与“火不思”。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库木孜”,锡伯族称之为“东不尔”。

  “火不思”进入中原真正命名“琵琶”的年代确为汉武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之时,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云:“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马上弹之”。后世学者亦有论证:“出于弦鞉,释名琵琶本胡中马上所鼓也。牍下四弦象四时也,朱弦奏乌孙之曲,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马上奏琵琶以慰之。”“火不思”传入中原命名琵琶,定形于汉,发展于唐,经历代音乐家的不断改进,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喜爱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火不思”最早是四弦,还有一种是五弦,同出于西域,传入中原后称之为“胡琵琶”。巴里坤哈萨克博物馆的哈萨克古老的乐器“巴尔布特”是中原乐器琵琶的活化石,是西域与内地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

乐器商城|乐器培训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www.chinayq.com/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