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从深圳宝安机场出发,驱车40分钟即到达东莞市塘厦镇。作为东莞距离深圳最近的一个镇,塘厦同时具备了外来企业众多、“新莞人”众多、音乐爱好者众多的特点。2004年,塘厦镇成立了全国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以“打工者写、打工者唱、打工者听”为宗旨,诞生了一批如《百年中国》、《春暖花开》、《东莞不相信眼泪》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5月25日至31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4全国打工歌曲创作大赛系列活动暨第二期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级研修班在东莞市塘厦镇开班,来自全国36名优秀青年词曲作家相聚塘厦,“以乐会友”、“以乐切磋”,用作品为新一代的“打工歌曲”注入更广更深的蕴意。
“打工歌曲”变身“劳动者之歌”
在东莞,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名词:“新莞人”。这是东莞市政府为所有外来务工人员确定的新称谓。“打工仔”、“打工妹”、“外来农民工”这些曾经带有歧视色彩的词语,在东莞已经被“新莞人”所取代。“新莞人”,一个看似普通的词组,却凝聚了本地政府与人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接纳与尊重。“打工歌曲”作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农民工兄弟心声最真实的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从题材到曲目都有了很大突破,词曲创作方向也在扩大改变。
中国音协秘书长韩新安在阐述“打工歌曲”时,提出了对“打工一族”的新理解。他说,在过去特定一段时间里,“农民工”、“外来工”的称谓特指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阶层,其中包含着不平等的意义。现在,“打工”一词实际在某种意义上广泛涵盖了大多数的行业与工作,外企、国企、民企,包括高层、中层的管理人员,都是“打工一族”,特别是在东莞这样的新移民城市,打工者已经成长为新的产业工人,成就一个新的产业阶级。打工者对自己工作的“异乡”,不再是一种“异客”心理,而是有着越来越高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在城市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努力,在城市里买房定居,成为城市的一员,参与城市的发展。韩新安说,劳动是光荣的,现在的“打工歌曲”更多传达的是一种“劳动者之歌”,题材与形式涉及了劳动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新“打工一族”对城市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
词曲如同“夫妻”
参加此次活动的曾令荣是“85后”的青年作曲家,作为广西歌舞剧院的驻院作曲,尚不满30岁的他特别珍惜这样的交流学习机会,他说这样可以让自己和更多的前辈学习切磋。当笔者问到他有没有遇到过一看就想谱曲的词时,他非常干脆地说:“当然!”有一次他遇到非常重要的事情赶着要出门,就在这时收到一位从未谋面的词作者给他手机发来的几句歌词,他一看心里如同触电一般,深受感动,赶忙停下脚步,忘记了要出门办的事情,转身进屋在琴上边弹边写,直至心中所想化为动听的旋律而出。过了几个月,这位词作者再次给他发短信,说自己写这首词的那天,爱人遭遇了车祸,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仿佛被掏空,写下的每一句词都是当时萦绕在心中的所思所想。这让曾令荣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真实的经历,才会有真实的情感,才会让创作的人有共鸣。而作为作曲家,遇到一首好词,就必须时刻重视与词作者的联系沟通,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情感,创作起来才会更得心应手。
对于许多业余创作者而言,无论作曲作词,处理好词曲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旋律与词句的契合度、避免“倒字”等细节问题更为重要。此次研修班活动期间,作曲家印青、戚建波,作词家陈晓光与研修班学员及塘厦本地的音乐爱好者分享了音乐词曲创作心得。其中,词曲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讨论的重要话题。创作《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的著名作曲家戚建波提出,“词曲关系”中,词是灵魂。老百姓哼唱的,都是有词的曲子。作曲家选词一定要会选,拿到一首好词就成功了一半。他说,70分的词,要写30分的曲子很容易实现;而30分的词,再写70分的曲子却非常困难。著名作曲家印青更形象地比喻词曲是“夫妻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如果一首好歌是成果,那么作词是父亲,作曲是母亲。中国音协秘书长韩新安认为,词曲不分伯仲,作曲在后期有大量的工作,编配、录音、后期。没有词的时候,歌曲没有灵魂;没有曲的时候,歌曲没有载体,再优秀的词只会成为诗朗诵。词曲是一个缺一不可的完美搭配。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徐沛东在和学员们交流时指出,现在歌曲创作存在“词荒”现象,写词的人特别多,写出来的词特别多,但好词特别少。一首好词会使曲作家产生一个具体的形象,创作时能够按照这个形象选择适合的旋律。
印青在点评学员作品时还特意提到了作品中出现的“倒字”现象,即旋律选择不当会使得歌词产生歧义,业余创作者可能会在很多时候会忽视这个问题,他建议大家在作品出来之后,自己多哼唱几回,同时请别人多听多唱,就能尽快发现“倒字”的问题,一旦出现“倒字”,试着变换一下旋律看能否避免。
各显神通 谱“心曲”
打工歌曲创作大赛催生了一大批业余爱好者根据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创作出情真意切的作品,字里曲间都流露着真实的故事。连续两届参加的参赛者杨成军,就是一位热爱文学、热爱音乐的真实打工者,很多词作都是根据他自己的打工经历与情感写成。他对笔者说,很多时候他都是一边打工,一边看书创作,有时晚上睡不着,一首新词就手到拈来。在采风途中,微信群的朋友们经常会看到他即兴写下的词。来自吉林电视台的音乐编辑袁立平,充满着东北人特有的爽朗与热情,对各地民歌喜爱有加,说起来都能哼上几句。唱遍大江南北“刘老根大舞台”的开场曲,就出自他之手。曾为《宝莲灯》、《木府风云》创作主题曲,被誉为流行乐坛“金牌词人”的化方,之前练习武术、散打,后来“弃武从文”,改学写诗,后来写小说,之后慢慢闯进“词坛”。以《我的老班长》、《军中绿花》等军旅民谣享誉部队的唱作歌手小曾,以自己在部队的亲身所感、战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为题材,写词、写曲、演唱三管齐下。来自贵州丹寨的玉镯儿,一首《我在贵州等你》带来了清新之感,给点评老师和学员们都带来了一种美的感受。还有来自中小学的教师杨玉鹏、许冬子,《套马杆》作者自由词作人刘新圈等,无论作词作曲,无论“科班”业余,都凭借着一份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在进行创作。与职业作曲家、作词家不同,他们中很多人都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创作只是他们对生活的有感而发、即兴而作,也许他们的作品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这些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份“真实感”,是普通平凡劳动者的真实感悟。无论在故乡还是在异乡,这些青年词曲作家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角色,这样的努力赋予了他们作品如璞玉般的美感,他们为“打工歌曲”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创作出了光荣的“劳动者之歌”。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