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行情快递

新专利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里程碑

来源:中国乐器协会网 2009-10-30 01:32

    据名牌时报报道,10月1日,新修改的专利法开始施行。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于日前颁布了《施行修改后的专利法的过渡办法》,对修改前后专利法实施的衔接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内外对新专利法的实施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于日前接受专访时指出,新专利法的实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之日。这一天,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来说,历史又为它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从这一天起正式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就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及施行接受专访时指出,新专利法的施行,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专利法三次修改是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中国已走过60年光辉历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专利制度于1984年应运而生。其间,我国GDP从1984年的7208.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万亿元,25年间增长了约41倍。

    田力普表示,我国专利制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完善,先后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修改,分别历经了从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背景,如今又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

    田力普认为,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改革与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双赢的迫切需要。

    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近50多年来,世界各国为了富民强国,都在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竞争与发展优势,国际上将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而我国的创新能力目前只居于世界中等水平,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十分迫切。

    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要确定和实施科学发展方式。田力普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我国发展的实践来看,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不能持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举措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创新型国家。这不仅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宗旨,而且是新时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的必然选择。

    “新修改的专利法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后第一部经过修改的知识产权法律。”田力普认为,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及施行,也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重要举措。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重大举措。《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时修订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及有关法规”、“加快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建立适应知识产权特点的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加快立法进程”、“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修改和立法解释,及时有效回应知识产权新问题”。

    田力普表示,希望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修改后的专利法的施行,为市场主体构建一个和谐、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从而促进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作为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如何让新专利法顺利实施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田力普表示,修改后的专利法的施行对国家知识产权局来讲是一件大事情,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并将继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据田力普介绍,一方面,是对配套的行政法规进行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是与专利法配套的行政法规,对专利法的贯彻施行和专利制度的正常运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根据修改后的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多部部门规章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现行的《审查指南》、《专利行政执法办法》、《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等。

    同时,还要大力地宣传和普及修改后的专利法及其配套法规和规章,让创新主体、专利代理人和专利律师以及广大社会公众能够及时正确地理解专利法,更好地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条款。

返回上一页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Copyright© 2002-2021 神州乐器网版权所有
豫ICP证:豫ICP备05011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