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内容摘要:戏剧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化艺术瑰宝,历经了时代和岁月的沉淀与积累,是反映我国丰富文化底蕴,彰显我国艺术内涵的文化存在形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新媒体崛起的传媒社会,怎样将戏剧文化介绍给广大受众并且普及开来,需要在文化艺术推广策略上有所突破,并不断成熟。本文将从我国戏剧文化传播面临的现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的必要性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探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戏剧 艺术瑰宝 新媒体崛起 推广 宣传
一、我国戏剧文化推广面临的问题
(一)戏剧文化推广不足
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大量的观众群体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除了戏剧艺术本身所应具备的品质外,良好的文化推广策略也在其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的时代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任何形式的文化和各种独特的思想要走出去,被别人了解和接受,都必须要运用先进的传播渠道促进和外界的沟通,提高传播和理解的有效性。在信息科技日趋发达的当今社会,不管是政府组织还是企业团体都意欲在第一时间抢占信息传播的鳌头,将自身良好的形象和丰富的信息内容展现在公众的视野。对于传播致胜的策略而言,信息推送肯定不是在一个“看脸”的时代,而是一个“看速度”的时代。不管是以酒和化妆品为主题的商业广告,还是以救助帮扶为核心的公益节目,抑或是对电影电视节目的频繁预告,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争取越来越多的受众,都离不开高效的推广和宣传,甚至一部内容品质都低劣并且遭人诟病的艺术作品,都可能因为在宣传营销上的成功而推动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收益。戏剧作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传统文化精髓,正面临着受众老龄化加剧,而年轻观众甚少的这样一个窘境,戏曲戏剧艺术想要走入人们的生活,走进更多文艺爱好者的视野,特别是要吸引成长在新媒体占据大量文化市场背景下的年轻人的注意,就必须要加大在文化宣传策略上的探索研究,扩大戏剧文化在推广对象上的覆盖面。我国正在实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这对于我国的戏剧艺术怎样在快餐式文化和娱乐消费中寻得立足之地,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教育投资力度不够
戏剧文化面临受众少、推广难的尴尬境地,在一定程度上讲,还归因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在我国面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课程中,除了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文理学科外,没有开设和戏剧相关的艺术课程,为数不多的音乐、绘画教育也只是按照年级阶段上课,学生想要在艺术特长上得到提高,只能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因此面临的问题是昂贵的培训费用,这让很多对艺术有着追求的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培训机构艺术修养过低也在社会上广遭诟病。在各级中小学,缺乏专业的有较高修养的艺术老师从事国际国内的艺术史、艺术类别等进行专业化和高品质的教育,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戏剧文化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学龄阶段的儿童从小就缺乏对其艺术内涵的认知。而在国内各大高校,除了一些专业的艺术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北京电影学院之外,其他高校并未有专业性较强的艺术专业。艺术课程在绝大多数高校都作为一门选修课存在,成为一种形式。怎么在快餐式和娱乐式消费习惯下,为我国戏剧等这类大众了解甚少的文化艺术谋得一片发展的蓝天,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关键是在教育投资上的支持。
(三)行业间与跨行业间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与此同时,戏剧文化想要得到发展,社会上运行的相关机构还应该建立与高校、当地政府部门、民间文化组织和公益组织的合作沟通,如与高校共建新型的戏剧专业学院,定向培养高质量的戏剧艺术人才;与当地政府做好及时的衔接工作,将植根于本土的艺术以政府牵头的引资方式,与周边大型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建立并扩大合作规模,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能反过来给自己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与发展空间;再就是致力于和公益组织之间建立定期的交流活动,通过公益助演等服务方式,最大限度的把戏剧艺术推广到千家万户。
(四)表现形式老旧,缺乏大胆创新
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陈旧,缺少足够的创新也会成为戏剧文化推广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活力与动力,面对戏剧受众主体审美情趣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怎么立意创新、改革发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戏剧表现形式,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影响戏剧文化发展和增强戏剧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戏剧艺术一招一式的表演特点与固定不变的表现方式,不利于戏剧推陈出新得到观众青睐。戏剧艺术想要获得较大的受众市场,就必须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在尊重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专业戏迷之外适合广大人民理解和享受的表演模式。比如说可以大胆尝试剧本创新、艺术表演形式创新、不同剧种之间的同台结合、语言表达上的创新和舞台效果创新。比如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在2014年将经典原著《红楼梦》中薛宝钗形象进行重新解读,结合当地方言特色编排的《薛宝钗》将舞台灯光、服饰化妆相结合,并且通过演员在肢体和口头语言的丰富性表达,将浓厚的古典美和现代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种充分结合当地语言特色的表演艺术方式,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原著以及剧中人物,在一定意义上也间接的推动了大众了解原著、探知原著文化艺术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受众的艺术审美素养。
二、戏剧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的优势
(一)可以有效的抓住年轻受众群体
戏剧艺术的宣传主要还是依靠于传统的传播渠道来对自身进行推广,吸收观众。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观众在审美需求上的提高,人们获取信息,选择信息的方式与途径都早已经发生了变化,戏剧要走进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受众的生活,必须要借助于打造新媒体营销平台。在大众传媒时代,活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戏剧艺术,必将在这块“微领域”上创造出“大舞台”。
(二)传播速度快,效率得到提高
将新媒体平台与戏剧文化艺术的传播相结合,不仅是对新媒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丰富,还是不同地域、不同剧种之间高效率、快速度进行沟通交流的新尝试。并且给大众了解戏剧这一高深、复杂的艺术门类提供了一个线上线下交流的新平台。
(三)互动性强增强,传播品质得到保障
越来越多的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借助手机新媒体平台实现与目标对象的互动交流。戏剧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不仅是将自己成功的推销到每个潜在受众的面前,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接近戏剧文化,了解戏剧艺术的双向互动机会。新媒体技术在戏剧文化普及与知识传播上的应用,避免了人们在传统学习和认知方式上的局限所可能造成的“传而不通”,提高了传播的品质,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条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依托并且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戏剧爱好者的社区平台,戏迷之间、戏迷与官方主体之间都可以进行及时的互动,受众可以在彼此交流的观点和看法。
(四)可以推动戏剧的产业化发展
新媒体平台与戏剧相结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戏剧在受众舞台上的成长和成熟,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比如一个川剧戏迷对脸谱的收藏爱好,一位京剧戏迷对京剧表演中精美服饰情有独钟,这些文化艺术发展出来的衍生产品可能促进市场上对服饰等道具的需求。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由戏剧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还可以为繁荣的文化市场增添一份活力。
三、戏剧与新媒体结合上的具体应用
(一)注册官方实名认证的微信、微博等公众账号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毫无疑问的在戏剧的传播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我国的戏剧种类丰富,各种专业的科研机构、演艺团体也都非常多,但是在对新媒体平台的实践应用上,可圈可点的并不多。在对新媒体的使用上,大都显得被动,以手机微信的使用为例,很多我国优秀的剧种,并未建立客户端来与大众主动建立沟通互动的关系,乃至于现在根本不能检索到目标信息。
(二)定期公布演出信息,对演出剧目进行介绍
新的媒介方式正在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和选择方式,新媒体对于培养潜在的观众,推广经典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各区域的各级艺术研究机构、艺术院团应该通过新媒体平台面向大众及时发布信息,公布即将上演的演出剧目,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对受众介绍剧目剧情,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受众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开设适合年轻观众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的服务空间,采用年轻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更容易接近和接受的风格,以此引导和培育年轻受众群体对我国优秀文化和艺术瑰宝的兴趣与鉴赏能力。
(三)开通社区论坛
开通社区论坛,为广大观众群体提供一个健康、良性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官方认证的社区论坛,虽然是一个基于新媒体平台上虚拟的网络空间,但是它的开通有可能打破传统意义和形式上的专家学者、舞台演员与戏迷之间的交流方式,对及时收集受众反馈,改进和丰富演出内容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戏剧作为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瑰宝,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缺乏与广大人民的有效交流与沟通,面临着淡出公众视野,逐渐走向衰败的尴尬局面。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成熟应用,对于戏剧文化的传播互动,发现优秀的剧本,发掘优秀的人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借助新媒体互动包容与共享的特点,可以及时对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优秀题材、优秀创作进行挖掘,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动力。
四、结语
戏剧艺术作为我国丰富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与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消费文化主义气息浓厚的环境里,戏剧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复杂的挑战。戏剧文化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审美要求,植根于年轻受众中,也对戏剧的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剧的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学习和探索研究,只有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审美诉求,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对年轻一代普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高尚的艺术欣赏追求,才能给戏剧注入新的生命力,推进戏剧的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积极使用新媒体宣传,敢于创新艺术生产活动与营销模式对增强戏剧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不断传承发展、丰富与繁荣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相关新闻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